【犇報社評】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下的「中國因素」

By / 2019-11-06 11:49:33 /
犇報社評
國際貿易
RCEP
摘要:

RCEP的出現,勢必對以美元霸權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資本全球化經貿秩序形成挑戰,取而代之的是以區域一體化為主要形式的多極共治體系。這將徹底改變世界經貿秩序和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而台灣則將會進退失據,這才是「中國因素」的真實含義。

xxx圖為當地時間4日下午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14屆東亞峰會,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呼籲各國,確保在明年RCEP領導人會議上正式簽署協定。(圖/新華社)

自從2011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APEC峰會上正式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中國因素」就成為某些聞風起舞的綠營人士,指控中共對台進行「商業統戰」的代名詞。在他們的語境中,所謂「中國因素」是中共當局運用其龐大的財政能力,通過對台採購和優惠政策,培養台商或跨海峽資本成為「政治代理人」或「在地協力者」,改變台灣民眾的政黨傾向,侵蝕台灣的民主價值。因此,自蔡英文當局上任以來,不餘遺力的遏制兩岸正常的交流交往,還企圖通過「國安五法」和「中共代理人法」對內進行清理。這種將結構於台灣現狀與未來發展的「中國因素」外部化,從而採取「兩岸對抗路線」激化兩岸對立,非但無法逆轉海峽兩岸在經貿關係與社會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實,也自絕於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勢必加速資金、技術與高等教育人才外流,最終導致台灣與東亞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脫鉤,面臨「產業空洞化」和「僑鄉化」的危機。

11月4日,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正式落幕,並在印度總理莫迪宣布退出的情況下發表〈聯合聲明〉。聲明指出,RCEP的15個成員國已結束所有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準備明年簽署協議。RCEP由東盟十國發起,並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全球最大自貿區。雖然,美中不足的是,印度由於在關稅、貿易逆差和非關稅壁壘方面與其他成員國存在分歧,決定暫不簽署,但RCEP的大門依然向印度敞開。聯合聲明強調,所有RCEP成員國將共同努力以彼此滿意的方式解決這些未決問題。

印度的退出並不意外。自2013年5月在汶萊展開第一輪談判以來,印度一直是RCEP談判未能達成協議的主要阻力。表面上的理由,是印度對RCEP其他成員多數處於貿易逆差地位,非常擔心RCEP會進一步擴大印度與其他成員之間的貿易失衡,尤其擔心中國商品會衝擊印度國內製造業,再加上RCEP的簽署,意味著印度將開放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產品的進口,從而損害本國生產者的利益,因此對此高水平的自貿協定,裹足不前。事實上,真正的關鍵在於印度的經濟增長模式。印度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其經濟發展向來依靠國內消費來帶動,不像東亞國家普遍經歷了冷戰時期美國所主導的東亞分工體系,主要依靠生產與出口來拉動經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美國為了實現對蘇聯及中國的冷戰遏制政策,從而將日本、西歐的經濟自立做為戰略目標,發展出「做為原料產地的東南亞」和「做為工業製品產地的日本」之間互相依存的區域經濟體系,就沒有東亞經濟在冷戰時期所形成的「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的結構特性,從而做為後冷戰時期東亞經濟一體化物質基礎的「區域製造網絡結構」便無由產生。

舉例來說, RCEP成員國家有半數以上的貨物貿易總額是在區域內國家間實現,個別國家如日本、澳洲、紐西蘭和東盟更分別高達68.2%、65.2%、56.7%、58.8%,就連晚近積極加入東亞分工的中國大陸也有34.8%,而印度僅有28.6%。其次,從對外直接投資來看,截至2014年底,RCEP國家相互間的直接投資佔比是25.8%,其中東盟國家對區域內投資佔對外投資總額的43.2%、韓國是41.3%、紐西蘭更高達62.7%,著力於全球佈局的日本也有28.1%,而中國大陸在區域內直接投資佔比僅有12.2%。雖然印度在RCEP的投資佔其對外投資總額的22%,但主要集中在東盟和日本,其他國家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各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都低於1%,日本更趨近於零。這就是為什麼啟動RCEP倡議的行為主體是經濟體量不及中國四分之一的東盟國家,而中國大陸與印度不管在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對RCEP的依賴度,遠低於區域內的其他國家的原因。

也就是說,冷戰時期跨國公司在東亞國家間的區域佈局,決定了東亞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基本構造,也提供了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的物質基礎。再加上’97年、’08年兩次金融貨幣危機的衝擊,為了因應來自其他區域經濟體的競爭和日益增長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東亞國家只有互相抱團才能過關。從長遠來看,一旦RCEP生效,將會改變印度的經濟發展模式,帶動外國製造業的投資,增強印度的工業生產能力。再加上,印度是區域內服務貿易順差的主要國家,向來要求放寬涉及當地科技專業人士的移民規定,願用關稅減讓來換取RCEP成員國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因此,印度雖然暫時退出RCEP協議的簽署,但並未把話說死,還保留後續談判的空間。

反觀台灣,從冷戰時期就深刻的結構在東亞分工體系,改革開放後,海峽兩岸更形成包含垂直分工和水平競爭在內的依存關係。撇開每年從兩岸貿易中實現近千億美元的順差不提,RCEP會員國占台灣對外貿易將近六成,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台灣對外投資的主要標的。如果未來這些會員國在RCEP架構下逐步實現貿易免稅優惠,必然會大大削弱台灣產品在這16個國家的競爭力。以2018年為例,中國大陸(含香港)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台灣總出口的41.2%,東協居次占17.3%,日本占6.9%,韓國占4.7%,其它紐、澳、印度等國的比重雖較低,但總體上RCEP國家占台灣出口總額達72.5%。在再加上ECFA早收清單將於2020年到期,在台灣當局不願意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將無以為繼。屆時台灣除了占出口總值三分之一的半導體產業在WTO的架構下免除關稅外,包含石化、機械製造業在內的傳統產業不但被在排擠區域經濟體之外,包含資金、技術與高等教育人才等生產要素也勢必被迫出走,台灣恐將淪為依靠「僑匯」與旅遊餐飲服務業為居民主要收入的「僑鄉」

亞洲太平洋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受益於東亞區域生產網絡、價值鏈的延伸和產業內垂直分工的不斷深化,中國大陸已經成為日本、韓國、東盟、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最大貿易夥伴,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很難想像一個沒有「中國因素」存在的東亞區域一體化。RCEP的出現,勢必對以美元霸權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資本全球化經貿秩序形成挑戰,取而代之的是以區域一體化為主要形式的多極共治體系。這將徹底改變世界經貿秩序和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而台灣則將會進退失據,這才是「中國因素」的真實含義。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4期

【RCEP系列】
大選迷航 消失在台灣視野的RCEP
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下的「中國因素」
RCEP呼之欲出 東亞共同體「有影」?
綠色恐怖關不住的春風:「中日韓+X」合作
中日韓高峰會:東亞政治的轉折點?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0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後川普時代,拜登能夠找回「美國的靈魂」嗎?
兩個「百萬州」!美國恐將迎來最艱難的節日季
【犇報專題】大陸小康建設調查追蹤
謹惕台獨挑起兩岸戰禍 2020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
開放美豬進口,蔡英文反對蔡英文
大陸醫保比台灣健保好?一位台灣姑娘引起的兩岸醫療爭論
歐洲力挺拜登的微妙信號:美歐再次合圍中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