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乙未抗日最後淪陷地 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By 張卓如 / 2019-09-27 19:13:15 /
歷史
台灣抗日史
乙未戰爭
摘要:

池上在一百多年來,因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豐富的人文歷史。近年因影星金城武在此拍攝廣告而爆紅,吸引外地人一窩蜂來此拍照打卡。但大家對池上曾是乙未戰爭後,東部最後淪陷地,所知甚少,本文將簡要介紹這段史實,以讓後人緬懷抗日先烈。

xxx

在今年迎巧月之時,筆者來到了睽違15年的台東池上。當年該農業鄉的純樸吸引筆者多次造訪,而在華燈初上時,看到家家戶戶幾乎都在收看《大陸尋奇》,對此印象深刻。之後有不少藝術家長駐此地,也吸引影星林青霞到此懷念昔日嘉義大林眷村附近無垠「稻浪」的甜美時光。但大家對池上曾是乙未戰爭後,東部最後淪陷地,所知甚少,以下將簡要介紹這段史實。

全台最優異的部隊

台灣東部位於台灣最大脊樑中央山脈背後,俗稱後山。因地勢隔絕,位置孤立,故入墾難度高,移民富冒險性。清代道光、咸豐期間(1820-1851),平埔族依次第由屏東,高雄漸次移墾池上地區,開田鑿圳,選擇池上地勢較高的階地新開園(今為錦園村)、萬安、大陂建立聚落,足跡也遍及海岸平原一帶。漢人則在近海處,建立寶桑庄,以從事「番」產交換為業。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改變後山的認知和作法,多次在池上駐紮清軍,目的是保護入墾移民,防止對岸中央山脈布農族刈首的侵害,兼具協助提供土地與提供來往商人和公務員吃住等功能。

這批在乙未戰爭最後抗日的部隊,為前基隆提督張兆連所統領的鎮海後軍,為湖南籍的兵勇。因該統領「控扼得宜,聲勢連絡,勇丁壯健,步伐整齊,操防最為得力。」於甲午戰爭前,被譽為與總兵萬國本的鎮海中軍同為全台最優異的部隊。在光緒十四年(1888)東台灣爆發平埔族以武力反抗清朝政府卑南(今台東縣卑南鄉)撫墾局的大庄事件(或稱呂家望事件)後,鎮海後軍前營遂駐守新開園(今為池上鄉錦園村),新開園因而成為花東縱谷地區的重鎮,附近的開墾事業亦因此成功。

xxx1880年台東形勢圖。圖左有卑南的寶桑庄新街,沿著粉紅線呈現的官道可到圖中的大陂,即今池上的大坡池。旁邊有旗號,代表在此鎮守的鎮海後軍前營。附近有新墾地,為俗稱的 新開園。

胡傳的整軍備戰

池上火車站前的鐵花路,是紀念國學大師胡適之父胡傳的字號。胡傳所撰《台東州採訪冊》,是第一本官方對台東風俗民情作有系統且詳細的記載文獻。也是了解清代池上發展的入門之作。1892年胡傳巡視後山防務時,留下池上的「新開園」有「鎮海後軍前營親兵、前、左三哨駐此」等語。1893年胡傳被委以代理台東直隸州知州一職,旋又奉命兼統鎮海後軍各營屯,成為後山最高軍政長官。從此後山軍政大權集於胡傳一身,對於認真辦事的胡傳來說是方便許多。

胡傳深知後山部隊被拖餉是常有的事情,他上任後立刻解決此問題,餉銀不及發出,就以自己的養廉銀(清雍正時創立的制度)先墊付,士兵知道統領的心意後無不歡欣鼓舞。胡傳與官兵們建立良好關係後,開始解決部隊抽鴉片的問題,後山部隊一千七百五十人中,竟然只有九十九人沒鴉片癮,胡傳限期一個月戒除,結果部隊嘩變,集體請假,胡傳上書巡撫,請巡撫撥下軍餉遣散不願意戒菸的士兵,並派官輪準備將這些人運回內地。胡傳隨後退讓一步,說明只要願意領戒菸藥丸者,可再寬限一個月,一個月後再無法戒除,方才遣散。經過他不斷努力後,成效卓著,只有七十餘人無法戒除。

據胡傳的《台東州採訪冊》紀載的台東州人口,可知當時(1890)以新開園為中點,包括秀姑巒溪以南各庄,為2,913人,後山原住民與漢人的比例大約十比一。原住民身強體壯健步如飛,地形熟悉又沒鴉片癮,所以軍營中也會有一些原住民戰士,但是漢人剋扣原住民軍餉,此弊端也被胡傳解決。日軍侵台前夕,台灣各部隊較無戰力且弊端叢生,唯獨後山例外,均得力於胡傳之功。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胡傳派副將(相當於上校)劉德杓等赴鳳山境內募勇。隨後,赴檳榔、阿里擺等社(今卑南鄉賓朗村)相度營地。戰爭爆發後,再赴阿里擺相度營地。因他在「六月東事起時,對台東的防衛課之益勤,便以州(署)濱海無屏障,不足拒(倭)砲,乃遷治於阿里擺,因山為障,軍民乃安。」這阿里擺番社,是胡適啟蒙的地方。在那裡胡傳親自以楷書寫紅紙方字,交給未滿三歲的兒子來認,他認識了七百多字,胡母也認識了近千字。隨後因台灣戰事緊迫,隔年元宵節前,胡適和胡母及叔叔們起程赴台南,內渡回大陸,在母親調教下終成為文學大師。1901年胡適成為第二屆庚款官費留學生之一,比其父多了「放眼看天下」的機會。

1895年乙未,因甲午戰敗,台灣被割讓,台東地區由鎮海後軍中、前、左等營駐守,兵約二千人。副將袁錫中統領中營,駐守卑南,副將劉德杓統領前營,駐守新開園。邱光斗統領左營,駐守花蓮港。

胡傳原寫好遺書準備與台灣共存亡,台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也請他留下來一同護衛台灣,但此時胡傳健康已經急轉直下,甚至無法走路,只好內渡大陸,途中還兩次遇到強盜,兩次都由台東原住民出動百人解救,後回到大陸不久即病亡。

日本採用以番制漢

1895年11月初日軍佔領恆春後,台灣西部的乙未戰爭宣告結束,整個西部淪陷。恆春支廳長相良長綱得知台東尚有清軍駐守,且卑南的清軍錢糧將盡、軍心不穩後,遂派遣恆春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傑等三度出使,向袁錫中統領及副統領劉德杓發布勸告書。潘文杰因曾在牡丹社事件中協助清廷處理善後事宜,並與日軍統領西鄉從道等軍事領袖周旋,對日本人甚有好感。日軍進攻恆春時,他發揮其於「番界」的影響力,在不到一個月的期間內誘導恆春上下十八社番民全體來歸。

xxx1874年西鄉從道(圖中央側著臉)和番民合照。

勸告書大意為劉永福已逃遁無蹤,清兵在台之大勢已去,孤單獨據後山,豈能久存?不如早日歸降本廳,必親向總督懇請寬宥,決不加害。若執迷不悟,將難免玉石俱焚。袁錫中統領得書後,致相良表歸順之意,繼胡鐵花任職的台東直隸州知州張振鐸和州判陳英(以上皆湖南人)也有此意。但劉德杓主張積極抗日,於是,袁錫中搭船撤守,劉德杓成為台東抗日軍的總指揮。

1896年3月24日知州張振鐸和州判陳英抵達恆春,向日軍呈請接收台東一帶,並提出該州之官吏勇丁名冊及土地簿冊。於是,日軍的恆春守備隊派恆春十八番社總頭目潘文杰招安恆春鄰近台東的番社,並赴卑南招撫當地番社及抗日軍。此後,初抵台東的日軍,獲得原住民之協助搬運,提供住宿清掃,刺探軍情等服務。

4月間,滯留台東之清兵因糧餉用盡,飢餓而離散,多取道海路撤守。最後,僅於新開園駐有清兵兩百,由劉德杓統領。卑南寶桑新街的老百姓,因傳聞劉德杓將大舉反攻,便將老幼藏匿,壯者驚惶失色。但劉德杓考量卑南番人漸歸順日軍,在此無容身之地。只能率領兩百多人退至五十公里遠的新開園駐守,準備堅守抗日。於是,潘文杰隨同相長綱前往台東,就地組織以卑南王的兵為主的「土番義勇軍」參戰。

雷公火和新開園之役

雷公火社東沿山麓而建,為今日台東縣關山鎮東側4公里的電光部落,位在卑南大溪險要之處。部落集於高地之上,以柵為界,柵外幾十公尺處挖有壕溝。5月23日深夜由雷公火社傳來快報:劉德杓率部下兵勇三百餘民由新開園出發,將襲雷公火社。於是,潘文杰等率卑南社人急行軍越過大埔山麓,預先埋伏於卑南大溪石灘低處。

5月24日清晨,劉軍於距離雷公火約一百公尺之大溪石灘上佈署主力部隊,發山砲十三響挑戰。雷公火社寂靜以對。劉德杓乃率軍往攻雷公火社壁,但遭分駐大埔及雷公火的卑南、馬蘭社義勇隊夾擊,劉退至新開園。5月25日,日軍混成第三旅團自卑南登陸支援,包括步兵一大隊等一千餘人。5月30日晚,日軍向劉發佈招降書,以翌日五點為投降最後期限,遭到劉斷然婉拒。隨後,日軍由雷公火沿卑南大溪左岸夜行軍,向新開園前進。

xxx電光部落入口原住民抵抗外敵示意圖。

xxx日軍自台東卑南海岸登陸。

新開園的清營圍壁厚約八十公分,內部積以大顆礫石,外部塗以約二十公分黏土。且各凸角設有砲台,上覆以三至四公分的木板。牆壁上設有槍眼,前方挖有水溝或乾壕,最外圍設以二重木柵,防衛可算森嚴。5月31日凌晨,日軍於距兵營約六百公尺之東北高地佈砲陣,上午六點開始攻擊,劉軍立即升起紅旗,發射土砲和山砲,因新開園的圍壁堅固,加上日軍所攜砲火不足,決定停戰。由於新開園內劉軍共200多人僅水井一口,且正值炎夏季節,用水量大增,營後的山溪亦為日軍所佔,故日軍判斷劉軍絕無久支之力。當日傍晚,日軍包圍劉營,劉軍反擊。晚上日軍增兵,劉軍至半夜前仍舊開砲不已。本日參戰之日軍為三百三十人左右;劉軍有砲四門,兵約三百名。使用之槍枝為毛瑟(Mauser)等連發步槍,砲之半數為德製Krupp砲,半數為舊式口裝砲。翌日凌晨,日軍繼續於高地展開,三面一起射擊,然劉軍已撤退,日軍遂進駐新開園。

劉軍撤退到新開園北方近八公里的網綢社,據高山深谷之險要地勢。為斷絕劉之退路及防止其與花蓮港清軍相串聯,日軍派遣一中隊約300人往璞石閣(今花蓮玉里)進軍,以扼劉之退路。日軍於6月7日正午佔領山下龍泉溪澗(今秀姑巒溪上游的萬朝溪)左岸高地,該高地距劉軍陣營千餘公尺以上,劉軍多掩身於樹蔭,並據碉堡應戰,日軍極難接近。次日,日軍渡溪,繞網綢北方高地並聯合前來助戰的平埔熟番前後夾攻,劉軍往深山撤退,東部遂完全淪陷。抗日軍統領劉德杓則取道前台灣鎮總兵吳光亮率軍開鑿的八通關道路,越過中央山脈,轉投靠雲林鐵國山簡精華的抗日陣營,被眾人推為軍師。隨後,日軍進駐花蓮,鎮海後軍左營營官邱光斗所部五百人,不戰而聽其遺送返國。

池上應設立相關的抗日史蹟

池上在一百多年來,因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豐富的人文歷史。近年因影星金城武在此拍攝廣告而爆紅,吸引外地人一窩蜂來此拍照打卡。為了彰顯池上百年前的抗日歷史,當局應在舊稱新開園的池上設立相關的抗日史蹟,以讓後人緬懷抗日先烈。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0期

【延伸閱讀】
忠義簡大獅 堅持祖國意念的抗日志士
古道耀台中:堅持祖國意念的抗日志士邱先甲
桃園抗日史話(上)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桃園抗日史話(下)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陽明山竹子湖遊記拾遺 日據時期栽種蓬萊米的省思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第一集:日軍澳底登陸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第二集:瑞芳之戰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第三集:台北城淪陷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第四集:三角湧之戰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第五集:平鎮之戰
【1895 台灣抗日乙未戰爭】第六集:新竹苗栗之戰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