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從影像與殘骸分析南方澳大橋事故

By 犇報綜合 / 2019-10-03 12:43:09 /
摘要:昨日(2日)兩位中國大陸的學者彭衛兵博士和戴飛博士帶領其團隊,透過現場監控畫面和現場殘骸照片,對南方澳大橋事故進行初步分析,在公眾號「中國公路學報」上發表〈基於殘骸和視頻的台灣南方澳大橋事故倒塌分析〉一文。在缺乏原始數據下,只依據影片資訊和工程基本原理,就完成框架性的分析,其專業實力與態度另人敬佩。

xxx圖/翻攝自網路影片

宜蘭南方澳跨港大橋10月1日早上9點30分發生坍塌意外,已確定造成6死、10傷,罹難者為3名菲律賓籍、3名印尼籍,皆為外籍漁工。負責維護管理南方澳大橋的台灣港務公司,已坦承自2012年來從未「獨立檢測」,甚至1998年完工後皆為委外檢測,更爆出在台灣同樣未檢測的橋樑(包含南方澳大橋)共計8座。

台灣學者表示跨港大橋在海邊易遭鹽分腐蝕,如未限制車輛重量,造成過度使用,容易超過橋梁疲勞限度,並表示拉索吊橋的每根鋼索都有足夠的安全係數,就算一根斷了,旁邊兩根仍可承重支撐。此次橋斷由第6根鋼索斷裂後,其他鋼索接連斷掉,導致橋面從中斷裂,判斷連接橋面和鋼索的接頭應以不堪使用。

昨日(2日)兩位中國大陸的學者彭衛兵博士和戴飛博士帶領其團隊,透過現場監控畫面和現場殘骸照片,對南方澳大橋事故進行初步分析,在公眾號「中國公路學報」上發表〈基於殘骸和視頻的台灣南方澳大橋事故倒塌分析〉一文

彭衛兵博士為橋樑倒塌事故分析專業,戴飛博士則是建設工程資訊化、安全與健康風險等方面的理論應用研究專家。其團隊提出四項結論與建議,分別為:

(1)澳跨港大橋坍塌,可初步推斷是大部分吊杆存在損傷,某一吊杆斷裂後,損傷後的吊杆無法承擔主樑自重引發的各吊杆內力重分佈帶來的各杆內力的增加,進而引發連續倒塌。

(2)包含系杆的上部結構的落梁是在吊杆發生破壞的條件下,三個原因導致上部結構滑落,拱頂向上位移和主樑向下撓度均會引發拱腳發生相向位移,導致上部結構在支座上移動,第三,當結構變成機構後,進一步從支座上滑落,引發結構整體發生坍塌。

(3)由於系杆拱在倒塌過程中,在發生吊杆連續斷裂後,系杆主樑僅形成塑性鉸,不發生徹底斷裂的前提下,具有天生的拱腳發生相向位移的特點,建議加強系杆主樑與相鄰跨主樑的連接,避免系杆拱上部結構整體滑落。

(4)建議加強吊杆與拱圈和主樑連接處的強度檢查,及時發現吊杆鋼結構銹蝕或疲勞引發的強度損失。

此大陸團隊在缺乏原始數據下,只依據影片資訊和工程基本原理,就完成框架性的分析,其專業實力與態度令人敬佩。而其團隊也表示「限於本團隊的認知水準,文中可能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對該團隊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觀賞其原文。

原文連結:
彭衛兵,戴飛:基於殘骸和視頻的臺灣南方澳大橋事故倒塌分析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