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陳映真?

重新認識歷史•現實•我們之必要
By 張立本 / 2019-01-10 08:06:33 /
陳映真
摘要:

本文發表於2018年11月29日北京舉行的「陳映真紀念座談會」。

xxx2018年11月29日於北京舉行的「陳映真紀念座談會」。

很榮幸能在這裡發言。我不認識陳映真本人,後來開始研究陳映真文學與思想,才發現在許多場合擦身而過。01年讀碩士開始,接觸的各種場合幾乎都有陳映真的影子,但當時無法辨認陳映真的意義(例如03年一連串反對美國侵略伊拉克的行動,和幾場帳篷劇的現場;並且在某堂課上也曾討論陳映真90年代捲入的論爭)。又因為我不是個文藝青年,平時不讀小說也就不會知道陳映真的文學價值。09年開始讀陳映真後常感覺遺憾,却莫可奈何。

我原先遞交的講題是:陳映真的意義──殖民地臺灣回歸的艱苦與克服。這是經歷一些衝擊後的感想。《陳映真全集》出版了,現在以更完整的方式重新閱讀陳映真的寫作,就會發現陳映真打50年代末一開始就帶著強烈的政治性。我說的政治性是指殖民地回歸的問題,陳映真的寫作一直帶著這樣的心情。但是,不能把「殖民地回歸」化約為「抗日勝利後台灣回歸」這麼一種事件性的、字面意義的問題。陳映真的小說很早就暗示,是1950年代台灣的白色恐怖,肅清進步人士與共產黨地下組織,連帶肅清了進步思想與知識,才真正截斷了日據以來不曾停歇的反日、反帝、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傳統,阻礙了殖民地台灣真正回歸。陳映真痛苦地逼視自己幼年時期的台灣經歷,發現自己所處的1960年代台灣就是白色恐怖影響的結果,促使他困苦地走向了艱難克服「分斷」的路。

人們過去理解陳映真主要是從小說開始,也侷限在小說。小說自身誠然是思想的載體,內含獨特的思想內容,但小說也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倘若完整閱讀陳映真著作,就能從文論或隨筆等其他文字得到得以補充、辯證文學之思想線索的證據。「殖民地回歸」回歸問題的再思與論辯很是重要,我這學期在大陸的課堂給學生布置作業,發現有極高比例大陸學生認為今天的台灣情況與皇民化有關,普遍看法是日據造成奴性方使台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認為陳映真的說法比較符合事實。

把握此種心情,當內戰與冷戰造成的阻斷於日後以各種方式展延變化,陳映真也就必然不斷回應各種阻礙回歸的力量,因之涉及歷史客觀判斷。然或不幸也幸,兩岸分斷使得陳映真──台灣的知識分子──同時處在中國之內與外。陳映真理解台灣雖作爲中國的一部分,現實上有具有中國獨特部位的性質,而之所以造成台灣特殊性的原因本身也需要克服,因此不斷尋找解釋的方式;陳映真後來的重要營為就在於思考中國「各部」的性質,及彼此的關係(因此走向社會性質論的各相關思考)。

當我從陳映真這裡感受到他的「克服」「心情」,也才驚覺,為什麼不斷與陳映真擦身而過?原來我所受到的教育、知識與實踐啓蒙,也主要來自北美西歐回來的老師們的影響,而這正也是「兩岸分斷」的派生後果之一。這樣的知識系譜既是兩岸分斷的結果,又對分斷有鞏固作用,則同樣需要我們克服。

陳映真的具體文字營為,跨度約有半世紀,陳映真文字內容觸及的則涵蓋了更長的歷史。我最後決定把講題訂為「為什麼讀陳映真?」便是想強調,如何跟隨陳映真的腳步,重新認識兩岸歷史,是不可跳過的第一步。如今很多師友都發現亟需思想資源來克服現實,至少以島內來說,也只有從陳映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歷史•現實」從而重新認識「我們」是誰。所謂我們,當然是指台灣人,是在台灣的中國人,而也是指中國人,都要重新認識自我;這裡包含期盼,陳映真思考回歸、兩岸分斷等現實問題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在大陸的中國人,有機會重新構思「我們」。

以上是我今天想說的。還有很多從陳映真這裡學到的,包括知識分子如何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也包括陳映真的具體實作,包括各種國際聯帶,以及陳映真關懷的對象,對待人的態度等,豐富面向的每一面都值得我們深思。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