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全球化下的中國共產黨人

By 犇報編輯部 / 2019-09-30 15:08:22 /
摘要:

中國共產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執政黨,黨員已突破9000萬名,當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在全球範圍越來越大,這些在中國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共產黨員,可說功不可沒。在台灣,對共產黨人的認識,最早可說就是「共匪」了,在當今全球發展趨勢下,重新認識共產黨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大陸在世界中的影響力。

xxx圖為1941年8月出版的《共產黨人》第19期。《共產黨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機關刊物,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創辦最早、影響較大的刊物之一。

歷史和現實日益證明馬克思、恩格斯173年前所作的一個預言的科學價值:「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失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

今天,全球各國人類的互動往來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以商品的流動作為動力,要過上物質便利的生活,便難以回到單一區域經濟。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已是時代潮流。

在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為該國唯一的執政黨,也是該國內各種政治性社會團體的主要領導力量,中國大陸也不例外,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可說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中國共產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執政黨,黨員已突破9000萬名,當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在全球範圍越來越大,這些在中國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共產黨員,可說功不可沒。在台灣,對共產黨人的認識,最早可說就是「共匪」了,在當今全球發展趨勢下,重新認識共產黨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大陸在世界中的影響力。

新時代的「全球化」

盧韻199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剛滿20歲,當時,他是一名藥學專業大二學生。

也就在那個時期,江蘇連雲港一家瀕臨破產的國有小藥廠改制重生,取「恒瑞」之名,從「仿製藥」走向「創新藥」的發展之路。

當時的中國少有自己的創新藥,因為其研發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效益不明顯。

「中國要研發創新藥,要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恒瑞醫藥黨委書記、董事長孫飄揚說。恒瑞醫藥的中共黨員比例超過10%。

歷經10餘年研發,恒瑞醫藥的首款創新藥終於在2011年正式上市。這是盧韻博士畢業後進入恒瑞醫藥工作的第二年。

「臨床二期失敗的專案超過一半,創新藥研發成功率不超過10%。」如今擔任著恒瑞研究院院長的盧韻說。

與剛入職時的研發環境不同,盧韻發現自己的工作夥伴遍佈全球——恒瑞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繪製了自己的全球研發地圖。

迄今為止,恒瑞醫藥已有5個創新藥先後獲批上市。而在研的同類藥物,與世界領先水準的差距縮小為1年。2018年,福布斯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百強榜,恒瑞醫藥成為中國唯一入選的醫藥企業。

中共連雲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胡建軍說,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將國家發展戰略與世界發展大勢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新時代性。

「這不是狹隘的政黨利益,也不是短期的宣傳口號,而是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契合。」他說。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這對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新時代的共產黨人,不僅具有全球視野,還能胸懷天下。」胡建軍說。

「聖杯」的共同追逐者

臨近退休,可是張曉東卻越來越忙了。

59歲的張曉東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一線科研人員,也是黨委書記。

這個研究所主要研究「可控核聚變」,這是被稱為「聖杯」的新能源。

最近,張曉東領導的研究所作為中方聯合體之一,成功中標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托卡馬克主機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安裝工程。這是自中國參與ITER計畫以來通過國際競標獲得的金額最大工程建造專案。

ITER計畫,由美國、歐盟、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印度共同承擔,旨在建造成功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

中國科學家追逐「聖杯」的歷程坎坷。上世紀70年代,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立時,西方相關研究已開展了近20年。

1995年,張曉東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成為德國馬普學會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訪問學者。

如今,經過數十年潛心研究,中國已經進入世界核聚變研究前沿。

「ITER計畫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生動寫照。」張曉東說。

如今,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中共黨員比率超過50%,每個科研小組的帶頭人都是黨員。

在新時代的科研團隊中,年輕的共產黨員傳承了老一輩黨員艱苦奮鬥的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關。

36歲的丁銳2017年從美國回國,加入了科學島的科研團隊。

在丁銳這樣的新時代「海歸」眼中,他們與錢學森等老一輩「海歸」有些不同:由於所處時代背景不同,先輩們是「祖國需要」的號召回應,而他們則是「需要祖國」的事業抱負。

「立足中國,放眼全球,造福人類。」丁銳說。

持續擴大的開放

碧波蕩漾的江蘇連雲港,萬噸巨輪接連泊靠,中歐班列往來裝卸。

一段停用的軌道上,停放著貨運列車「東方1808」號。

1992年12月1日,「東方1808」號作為首發班列裝載著30個集裝箱和15節車廂散貨,從連雲港呼嘯駛出,宣告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

那時,張子揚進入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工作不久。他知道,連雲港港口常年不凍不淤,是交通部的八大港口之一。

「當時港口一個月的貨物輸送量也趕不上現在的一天。」張子揚回憶說,當年,港口機械化率很低,主要依靠人力。

如今,這位30多年黨齡的中共黨員已是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副總裁。

他坦言,當年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港口會承擔中國50%、中亞國家60%以上的大陸橋過境運輸業務,年輸送量逾2億噸,並成為新亞歐大陸橋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交匯端點。

在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的會議室,張子揚介紹著物流園的建設進展:已累計投資70億元,公路港、內河港、保稅物流中心等實體專案已建成,汽車、冷鏈、糧食等特色物流基地也已同步佈局。

由於工作需要,張子揚常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世界最大內陸國哈薩克斯坦,他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中國,就是哈薩克斯坦的大海」。

早在1995年,哈薩克斯坦就與中國簽訂協議,將連雲港作為自己的出海口。2014年,「一帶一路」的首個實體平台專案——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地連雲港。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認為,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藍圖不僅包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也蘊含著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繽紛多彩「世界夢」。

◎新華社北京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