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春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下)

4 年前 / 0 comments

筆者堅信從1991年第一位勇敢的受害者金學順女士站出來控訴作證後,各國所作的口述歷史證言,以及陸續挖掘出來的電報公文政府文書等證據,特別是2000年12月召開的這場女性國際戰犯法庭,累積搜集了大量資料、起訴狀、判決書、影像記錄等,即使有朝一日,倖存者都不敵歲月而全數凋零,歷史的真相仍能透過這些鐵證而昭然若揭,並且傳承給下個世代,以示不忘歷史教訓。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中)

4 年前 / 0 comments

當日本戰敗時,「慰安」關連的資料與其他調查資料集等全被燒毀,湮滅證據。歸國時的待遇,日本人和朝鮮人也不同。河床淑因怕回朝鮮後不知該做甚麼而未搭上回故鄉的船,但其後雖與中國人結婚,卻堅持保留朝鮮籍,以示不忘本。 然而「1992年韓國與中國恢復邦交之後,若中國籍則可以回國,但因是朝鮮籍,無法回到故鄉現在的韓國忠清南道。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上)

4 年前 / 0 comments

韓國作者朴裕河的《帝國的慰安婦》一書將朝鲜人與台灣人「慰安婦」視為幫助日本軍作戰的愛國者,曾引起韓國九位日本軍性奴隸制的受害者提出抗議,並向首爾法院提告。2017年《帝國的慰安婦》中譯本在台灣出版後,沒有引起台灣社會的重視。本文是劉孝春女士針對「帝國的慰安婦」論調,從台灣人觀點進行的反駁與釐清。原文刊載於世新大學《通識學報》第八期。今日(8月14日)為「國際慰安婦日」,本報經作者同意轉載本文(分三次刊登),希望能喚起台灣社會對「帝國的慰安婦」說法的警惕。

  • 1
第 1 頁,共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