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惠

呂正惠|「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開幕發言/致詞

1 月前 / 0 comments

2024年3月2日,「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於淡江大學舉行,邀請知名學者、人間出版社負責人呂正惠教授做開幕發言。呂教授在發言中提出三點。兩岸犇報經呂教授授權,轉載發言稿全文,以饗讀者。

呂正惠|閩南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重新認識台灣話》序

1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民進黨為推動「去中國化」,建構「台灣認同」,將閩南語打造為「台灣話」或「台語」。呂正惠老師在本篇推薦序中指出,閩南話不僅保留大量唐音和古義,其形成過程和中國歷史上中原民族為避戰亂南遷密不可分,在詞音詞義上鐫刻了古漢語的珍貴遺存,是記錄中華民族民間遷徙的活化石。《重新認識台灣話》一書的作者鄭鴻生老師身為台灣的閩南人,祖父學的是閩南語讀書音,父親學的是日語,鄭鴻生老師本身則學國語,三代雖然都講閩南語,但知識語言彼此不同,鄭鴻生老師因而在學習閩南語讀書音的過程中,發現從小熟悉的閩南話,主要是閩南話的「白話音」(即口語),而祖父所傳承的那一套傳統的閩南話讀書音,因為殖民統治的關係,已經被日本人有意的切斷了。鄭鴻生老師在《重新認識台灣話》一書中追本溯源,謹嚴考證中國歷史和中國語音學史的資料,正本清源地告訴大家,閩南話恰恰為漢語方言中歷史積澱最深的一種,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例證。

呂正惠|身在台灣,我為什麼是一個統派?

1 年前 / 0 comments

作為一個台灣的統派,我在四十歲以後終於能夠跨越過海峽,走進中國大陸的各個地區。我所走過的、我所看到的、我所重新學習的,讓我的中國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關於世界文明的知識結構也隨之而大為改變。我四十歲以後的生活遠比我的前半生要豐富得多,我相信隨著中國文明的不斷發展,我的生命也會越來越充實,並將在未來十多年內達到我人生的最高峰。

1960年代陳映真統左思想的形成(下)

3 年前 / 0 comments

1950年國民黨獲得美國的保護,開始痛下殺手清除島內支持中國共產黨革命的人。他們為此不惜傷及大量無辜,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肯放過一個。在這麼龐大規模的整肅之下,他們萬萬想不到,革命黨人竟然會在無意中培育了一顆種子,最後發展成一個讓大家感到驚異的大作家陳映真。陳映真是新中國革命黨人在台灣的遺腹子,我覺得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才能理解陳映真一生的作為。

1960年代陳映真統左思想的形成(中)

3 年前 / 0 comments

老人的去世代表台灣島內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參加革命的人,已經全部被肅清了,而他們卻留下了一個孫子。陳映真的大幸,或者陳映真的不幸,在於:他竟然成了那一場大革命在台灣僅存的「遺腹子」。他不是革命家的嫡系子孫,他的家裡沒有人在白色恐怖中受害。他憑著機緣,憑著早熟的心智,憑著意外的知識來源,竟然瞭解到當時台灣知識青年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歷史的真相。

1960年代陳映真統左思想的形成(上)

3 年前 / 0 comments

1959年陳映真發表第一篇小說,1960年又發表了六篇小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有四代知識份子將陳映真視為偶像。國民黨遷台到現在,已經過了六十七年多,可以肯定的說,在這段時間裡,陳映真是台灣知識界最獨特的一位。許許多多人崇拜他,在他死後這麼懷念他,但就是無法理解他這個人──這麼好的一個人,這麼優秀的一位小說家,怎麼會有那種無法理喻的政治立場呢?這樣,陳映真這個無法繞過的巨大的身影,就成當今台灣社會最難以理解的問題。陳映真去世後的各種悼念文章,普遍的表達了這一問題。

以革命為志業:陳明忠的人格與風範(下)

4 年前 / 0 comments

【編按】本文原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4期,經作者同意在本報全文刊登,共分為上、中下三篇,本篇為最後一篇。

以革命為志業:陳明忠的人格與風範(中)

4 年前 / 0 comments

【編按】本文原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4期,經作者同意在本報全文刊登,共分為上、中下三篇,本篇為中篇。

以革命為志業:陳明忠的人格與風範(上)

4 年前 / 0 comments

【編按】本文原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14期,經作者同意在本報全文刊登,共分為上、中下三篇,本篇為上篇。

  • 1
第 1 頁,共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