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兩岸同窗共築夢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12-25 13:35:31 /
兩岸
大陸求學
摘要:

【犇報專題】兩岸同窗共築夢
‧ 交換生活架起交流之橋
‧ 台灣女孩與北方姑娘的廈園邂逅
‧ 清華園裡的台灣女博士生

交換生活架起交流之橋

xxx辰瑞(右)和林暢在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內讀書交流。

「波光粼粼的珠江上,划船比陸上運動還要累,比爬山都累。」剛剛嘗試了皮划艇的台灣學生辰瑞感嘆道。

今年20歲的辰瑞來自台北,目前是廣州體育學院播音主持系三年級的交換生。他的父母分別來自大陸和台灣,因工作需要經常往來海峽兩岸。從小跟著爸媽旅行的辰瑞對大陸的高速發展深有體會。

「每次來大陸,感覺真的是常看常新。」他說,「多年前我路過深圳南山,那裡還是農村,兩邊還有菜市場。今年6月我坐公車又經過那裡,現在兩邊已經全都是摩天大樓,特別震撼。」

對大陸城市興趣濃厚的辰瑞,報考了大陸的大學。可惜事與願違,他與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從那時起,到大陸上學就成了我的一個心結,當初的夢想沒有實現還挺遺憾的。」

去年,大陸女孩林暢去了台灣,來到辰瑞所在學校交換,辰瑞意識到可以通過交換學習圓自己的大陸大學夢。「跟大陸學生交談後瞭解到,廣體播音主持專業接收台灣交換生。我以前就對播音很感興趣,感覺這就是命運給我的一個機會。」

林暢在台灣交換時,就對這個活潑開朗的學弟有印象。回到大陸後接到辰瑞發來的諮詢資訊,她熱心地介紹了在大陸學習生活的注意事項,還推薦了幾門課程。

辰瑞到廣州後,初來乍到讓他經常遭遇一些「小狀況」。在校園裡迷路時,林暢就當他的嚮導;選課搞不定,林暢就教他怎麼使用系統、怎麼合理排課。「她真幫了我蠻多的,有時配鑰匙、買生活用品都要找她幫忙。」辰瑞說。

好朋友越來越熟悉,也會一起去圖書館、一起上課。在林暢幫助下,辰瑞慢慢適應了在廣州的學習生活,也進一步更新了他對大陸學生的印象。「大陸同學非常勤奮,肯吃苦,也很認真細心。」他說。

辰瑞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交換學習時間,盡情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愛運動的他先學會了游泳,又參加了學校的帆船課,還在珠江上「玩」起了皮划艇。同時,他利用發達的鐵路交通,去到別的城市走走看看。「廣州到深圳只要一個多小時。大陸城市之間用高鐵串聯起來,十分方便。」他說。

交換經歷讓辰瑞和林暢加深了對兩岸文化的瞭解。林暢會更主動地去瞭解台灣的情況,辰瑞則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跟自己生活相關的內容,幫助台灣朋友更好地瞭解大陸。

「我覺得大陸民眾和台灣民眾沒什麼不同,都是很文明、很善良的。」辰瑞說,「但資訊不暢通會阻礙彼此瞭解,我希望盡一份力,促進大家相互交流、彼此理解。」目前,林暢正忙著準備考研究所。辰瑞則還在思考自己未來的可能性。「現在的計畫是平常多走走看看,有機會就去實習,將來也會考慮來大陸發展。」他說。


台灣女孩與北方姑娘的廈園邂逅

xxx廈門大學圖書館裡,陳君妤(右)與張瑞杰(左)在書架前查閱書籍。

伴隨校園晨光早起,迎接第一堂高級德語課,旁聽一門新聞學課程,到食堂用餐後去圖書館自習……這是陳君妤的考研生活日常。一路來,她收穫求學成就感,更邂逅了珍貴的良師益友。

新竹女孩陳君妤22歲,是廈門大學德語專業大四學生。「當初參加大陸面向港澳台招生的聯考,因為廈門有著同台灣相似的語言和氣候,選擇了這所南方強校。」陳君妤說,在這裡,來自天南地北的同學聚在一堂,相伴追夢。

初識,是一段奇妙緣分。「記得大一入學前,對於報到、住宿安排等事宜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在新生群裡詢問,馬上有位叫張瑞杰的女生細心解答。」陳君妤說,「巧的是學校特別安排我們台生和陸生混合住宿,走進寢室時,再次看到這個熟悉的名字。」

張瑞杰來自山東德州。「當我知道有個室友是台灣女生,很歡迎也挺好奇的。」這個熱心的北方女孩回憶道,「記得君妤剛來時,看到宿舍有人在休息,特地提醒爸媽放低聲音,我就覺得她很貼心。」

「雖然我們家鄉南北地域文化差異大,但相處中發現我們性格有相似處也有互補點,一拍即合。」陳君妤在好友面前開心得像小孩子,古靈精怪地做著鬼臉。在好友們看來,君妤陽光開朗,瑞杰理智果敢,時常可以帶給對方不一樣的看問題的視角。

大二暑假,陳君妤帶好友去台灣環島旅行。「帶他們看看我家鄉,從台北、台中到墾丁,再返回台灣北部,玩了十多天,逛夜市、嘗小吃、吹海風,感受台灣人的熱情。」她還學著北方口音說,將來要去山東品嘗地道的煎餅是什麼「味兒」。

「以前對台灣的印象多來自書本和新聞,而平時和君妤聊天,對台灣有了更加立體的感觸。」張瑞杰說,她也計畫著有一天帶君妤去山東體驗北方的風土人情。

同窗已三年,她們即將面臨人生下一階段的選擇。陳君妤打算「跨界」報考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媒體在兩岸關係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將來從事新聞工作,為兩岸交流出一份力。」

考研之路雖然艱辛,陳君妤偶爾的彷徨很快都會被好友的支援鼓勵治癒。「小夥伴總能給我很多學習的啟發。」她說,「從瑞杰身上我學到了自律,她監督我完成學習計畫,即使大三時瑞杰在德國交換期間,我倆也一直保持聯絡,分享日常、互相打氣,她總能給我力量,是我的良師益友。」

鳳凰花開的校園,圖書館自習室的座位,一同騎車上課的林蔭路,一道踏訪廈門的大街小巷……這些都是她們青春時光的見證。也許,畢業後將去往不同地方,但她們說,距離不會磨蝕這份深厚的友誼,未來要一起加油,成為更好的自己。


清華園裡的台灣女博士生

xxx藍黎與大陸同學參加清華大學夜跑活動。

紅油火鍋翻滾沸騰,熱氣之下漂浮著密密麻麻的辣子與花椒,再配上鋪著香菜和蔥花的油碟……對於曾經不愛吃辣的台灣學生藍黎來說,辣火鍋已成為她和同學們週末聚餐的「標配」。

今年28歲的藍黎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室友是江西人,還有一位同門學姐是重慶人。因為經常和她們一起吃飯,我現在也『無辣不歡』。」藍黎說。

藍黎從小在台灣長大,但一直對大陸充滿好奇。從台灣淡江大學本科畢業後,她報名參加了兩岸教育交流專案,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學習。為期半年的大陸生活,讓她萌生了來大陸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想法。

「在大陸交流時,我看到周圍同學經常到圖書館讀文獻,學習氛圍很濃,自己就也想體驗這樣的學習生活。」藍黎那次回台灣後便著手準備申請,並於2017年9月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錄取,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去年又成功考取清華大學本專業博士。

「我倆有時候會被別人認作雙胞胎。」熊欣便是藍黎提到的來自江西的室友。從碩士同窗,到相約讀博,今年已是她倆作為室友的第三個年頭。

「元旦晚會、中秋節、端午節、男生節、同學生日等等,大大小小的節日、活動,我倆都會一起幫忙張羅。最近,我倆每天抽空到操場跑步、跳繩,都瘦了不少呢!」熊欣笑著說。

作為院系實踐助理,藍黎協助對接實踐基地、擬合同、組織動員會、總結會;疫情期間無法返校時,她參與線上班級讀書會,同時擔任本科生課程助教、導讀助教,同學們都親切地稱這個台灣女生為「阿黎」。

藍黎的同門師姐、來自重慶的秦僕說:「博士大多是『單線行動』,但晚上有空時,我經常到阿黎寢室找她『蹭』夜宵、聊課題。我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我們是師姐妹,更是朋友。」

前不久,藍黎向導師提出更改博士論文研究方向的想法。「我之前的選題是聚焦抗戰時期的中國留學生,但相比於純歷史的研究,我更想做一些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的課題。新選題主要是通過史料挖掘,把台灣和大陸的歷史更好結合起來,釐清兩岸歷史有機統一而非割裂的邏輯。」

藍黎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幫助更多台灣青年瞭解真實完整的中國歷史。「博士畢業後,我計畫留在大陸,繼續從事關於兩岸的歷史研究,期待能為兩岸關係發展盡一份力。」

【延伸閱讀】
【犇報專題】易地搬遷式扶貧
想不到中國交通發展有那麼多世界第一!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居首
【2020美國防疫面孔系列】喬治·佛洛伊德:你的美國可以呼吸嗎?
西藏藏羚羊從瀕臨絕種保育到數量逾20萬隻
想不到中國交通發展有那麼多世界第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