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社評】大選迷航 消失在台灣視野的RCEP

By / 2019-09-25 11:30:02 /
犇報社評
選舉
國際貿易
RCEP
摘要:

四年中有一天是民主的慶典,大多數選民自以為可以用選票說了算,但其餘的三年三百六十四天就是民主的長假,選民成了無足輕重的老百姓... 台灣,正像是一艘迷航在百慕達三角洲的帆船,掌舵的水手們不是想方設法的研究瞬息萬變氣候與風向,使用六分儀來精準定位,依靠羅盤來指引航向,卻用投票來選擇方向,並宣稱多數人選出的舵手絕對不會犯錯。天佑台灣!

xxx圖為2018年11月在新加坡舉辦的東盟峰會,此次峰會中亞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為會中焦點議題之一。(圖/新華社)

作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制度安排,民主普選向來都被描述為「人民意志的表現」,是個人自由最後的保障。因此,有沒有「自由選舉」通常是西方民主理論界定所謂「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的判準。但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這個看似抹除了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包含階級、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在內一切差異性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每個現實中的個人因所處的階級位置不同,所佔有的社會財富的不同,產生在資源分配和信息掌控上的不對稱,從而提供了政治人物操縱議題、引導輿論、炮製民意,塑造有利於他們的「人民的意志」的條件。

十八世紀以《社會契約論》為西方傳統政治理論奠定根基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就認為把政治權威完全托付給選出來的民意代表,後果堪憂:「英國人幻想他們是自由的,這是在欺騙自己。事實上,他們只有在選舉議會成員期間是自由的,一旦新的議會當選,他們就重新戴上鎖鏈,什麼都不是,活該他們失去自由!」英國學者戴維.米勒也指出,事實上選民只有被賦予在定期選舉中投票,或在某些重大憲政議題上進行公民投票的權利,決定民主社會之未來的真正權力,顯然是掌握在民選首長、行政官僚和國會或其它立法機構成員手中。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代議機關淪為利益集團政策分贓的角力場,或是在政黨惡鬥下互不妥協的社會多元主義的展示廳。法律上的平等並不意味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真平等,投票的自由也不意味著人們在政治上的真自由。

舉例來說,自詡為世界民主典範的美國,四年中有一天是民主的慶典,大多數選民自以為可以用選票說了算,但其餘的三年三百六十四天就是民主的長假,選民成了無足輕重的老百姓,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政府的施政績效以及攸關民生福祉的各項法案,怎麼也說不上話,只能期待在下一次投票中將不適任者拉下來,陷入不斷以政黨輪替來體現政治民主的權力怪圈。或許,民主選舉確實在程序上解決了現代國家統治權力的合法性問題,但是任何一個民選政府,就算它的得票率再高,其統治權力的正當性還是要面對施政績效的考驗。也就是說,執政者能不能在長遠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上,做出符合選民期待的表現,才是考驗其統治合理性的判準。但是,真實的世界是政治黨派和候選人挖空心思地操縱媒體,過濾信息,鋪天蓋地地佔據版面影響民意,騙取選票,進行卓有成效的「反民主」的意識形態控制。

長期來以「美國為師」的台灣的民主實踐,當然也不例外。近日來,隨著2020年大選的日子逼近,有意競逐總統大位和立法院席次的各黨派、各政治人物,無不熱衷的運用手中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動員網軍,抄作媒體,濫用民調,放話抹黑,互揭陰私,無所不用其極對選舉對手進行人格摧毀。但是,對於如何應對世界經貿秩序、國際政治格局與全球治理體系所面臨的百年變局,卻集體保持緘默,對於如何在變動的格局下為台灣的經濟前景殺出一條血路,一籌莫展,甚至刻意將上述攸關台灣社會長遠發展,攸關人民福祉的議題擠出新聞版面,排除在選民視野之外,讓全民陷溺在藍綠惡鬥、各擁其主的愚騃!

例如,東亞國家在'97年、'08年兩次金融貨幣危機的衝擊下,普遍認識到必須加速推動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才能抱團過關,以避免國際金融大鱷利用東亞產業鏈的脆弱環節對個別國家或地區進行金融攻擊。不但由中日韓共同出資1200億美元作為基金,與東盟國家簽訂多個金融合作協定,也在2012年正式啟動「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借以夯實「東盟10+3」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從2012年11月起,更在馬來西亞的倡議下,展開一系列關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談判。RCEP是以東盟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計畫,其成員包括東盟10國、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等16個東亞國家,目標是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所涵蓋人口超過35億,佔全球47.4%;國內生產總值合計約 27 兆美元,佔全球32.2%;外貿總額佔全球29.1%,是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自貿區談判。RCEP成員國占台灣出口產值近70%,佔進口總額的半數以上,也是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標的區域,但是,受制於兩岸關係,迄今為止台灣都被排除在這個區域一體化進程之外。

過去數十年來,首先是軍事戒嚴體系的全面阻絕,隨後是「戒急用忍」強行干預,台灣的產業經濟早已喪失了做為中國大陸經濟面向資本主義世界窗口,也作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面向中國市場橋頭堡的歷史機遇。隨著上海洋山港的開通、全世界前500大跨國企業入主上海自貿區,台灣意圖用「亞太營運中心」來減緩產業轉型過程所帶來對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已早無胎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更因為島內藍綠陣營在兩岸政策上相互掣肘,服貿貨貿協定無法簽署,錯失了把握大陸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攻堅期的機會,以致無從調整並深化科技業和金融服務業在大陸市場的佈局。物換星移,今天的中國大陸,對台灣而言已不再只是資本市場、商品市場而已,今後恐怕將是台灣高教育水平、高技術水平的勞動力的出口市場。台灣正面臨著「僑鄉化」的危機

為今之計,如何掌握方興未艾的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風潮,以通過兩岸政治協商來爭取經濟空間,與崛起中的中國大陸和東亞經濟圈進行製造業供應鏈的整合配套,藉以維持台灣經濟的生產性和就業結構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可惜的是,正在台灣朝野陷入選舉佈局與斷交風潮的相互攻訐之際,相關議題從未進入藍綠政治人物的視野。7月22至3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第27輪談判在大陸鄭州舉行。無獨有偶,8月2至3日,RCEP部長會議隨即在北京舉行。此兩項會議旨在實現於今年底完成RCEP談判之進程。9月8日,第七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部長級會議在曼谷登場,會上各國同意在9月17~27日在越南峴港舉行的高級官員會議完成談判,再將結果送至11月的東盟峰會通過,最快明年可簽署。

回顧20世紀的歷史,區域經濟一體化做為上個世紀下半葉出現一個新興事物,無疑是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一個新特點和新趨勢,將會對21世紀世界格局和經貿秩序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台灣經濟體的脆弱性,在政黨輪替短短的3年內就出現結構性崩盤的跡象,歷史已經不再給我們任何磋跎的時間和空間。消失在台灣人民視野中的RCEP,說穿了,是藍綠兩黨在客觀上無法合情合理地處理好兩岸關係,從而在大陸當局的理解和支持下融入RCEP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刻意隱瞞,以避免這個攸關台灣產業發展和人民福祉的議題,赤裸裸的暴露在選民面前,成為選戰攻防的主軸。

台灣,正像是一艘迷航在百慕達三角洲的帆船,掌舵的水手們不是想方設法的研究瞬息萬變氣候與風向,使用六分儀來精準定位,依靠羅盤來指引航向,卻用投票來選擇方向,並宣稱多數人選出的舵手絕對不會犯錯。天佑台灣!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1期

【RCEP系列】
大選迷航 消失在台灣視野的RCEP
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下的「中國因素」
RCEP呼之欲出 東亞共同體「有影」?
綠色恐怖關不住的春風:「中日韓+X」合作
中日韓高峰會:東亞政治的轉折點?

【延伸閱讀】
中美貿易衝突,一場關乎人類社會未來的制度競賽
貿易停戰90天,要做好打一場總體戰持久戰的準備

台灣的僑鄉化問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