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社評】釣魚台問題,暴露蔡英文當局的附庸性格

By / 2019-04-10 11:04:51 /
犇報社評
釣魚台
摘要:

蔡英文當局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保持緘默,說明了不管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現實來看,在中美日大國關係中,台灣當局都是釣魚島主權爭議的「局外人」,暴露了台灣當局的虛妄性與欺騙性。所謂「捍衛主權」云云,在自家客廳誇誇其談,驕其妻妾可以,一但跨出家門,做為美日霸權的附庸性格就暴露無遺。

xxx由前到後,依序為南小島、北小島、釣魚台。(圖/網路圖片)

「教科書」在現代機構化的學校教育中的職能,一方面是培養青年人一般化的文化知識、勞動紀律和專業技能,俾使他們能夠在市場的競爭中,順利通過出賣勞動力來服務於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另一方面,將具有支配地位的價值、規範和觀念體系制度化,通過基礎教育將政治集團的國家意志轉換成為國民意識,扮演著「意識型態再生產」的角色。日本當局從2012年推動「釣魚臺列嶼國有化」,到近日來將釣魚臺烈嶼和獨島主權寫入中小學教科書,雖有其在東亞地緣戰略博弈的意涵,但也暴露了對釣魚臺列嶼和獨島主權進行長期佔領的國家意志。弔詭的是,就任以來內政不修、外事不濟,向來以「捍衛主權」自我標榜的蔡英文當局,面對北京動輒張牙舞爪,搞得兩岸關係劍拔弩張,但對於釣魚臺領土主權被美國私相授受,被日本強行佔領,卻表現出異常的緘默,實在耐人玩味。

回顧歷史,包含釣魚臺列嶼在內的台灣問題,以及琉球群島問題,都是美國東亞戰略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體現,是環繞著美國國家利益的亞洲太平洋戰略佈局。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意味著美國從小農立國朝向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史轉折,為了加速資本積累,擴張海外市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將眼光投向「東方」,特別是尚未全面淪為歐洲列強殖民地的中國市場。但是,當時內戰方休,美國國家綜合國力尚未足以和英法德俄等列強爭食,在亞洲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海軍基地。因此,通過武裝佔領台灣,就成為美國插足中國、日本與東南亞市場的不二法門。有鑑於此,用黑船艦隊打開日本門戶的馬修.佩里(Mat- thew C.Perry),就曾向美國國會力陳:「欲控制中國就必先控制台灣」,主張在台灣建立美國殖民地與海軍基地,以「建立對中國、日本、琉球、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羅、菲律賓以及一切位於附近海面的島嶼的交通線」。此後,佩里將軍的「太平洋基地論」就成為美國對台政策的圭臬,影響迄今。

舉例來說,1867年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W. Le Gendre)就曾藉口「羅發號事件」(美國商船在台東外海擱淺,船長與船員漂流到恆春上岸後,誤闖排灣族領地遭族人殺害),策劃美國艦隊司令貝爾(H. H Bell)率領「福爾摩沙遠征軍」出兵恆春半島,並與排灣族18社頭目卓杞篤簽訂「南岬親善盟約」。「福爾摩沙遠征軍」雖無功而返,但李仙得據此主張台灣「番地無主論」並出版《南台灣踏查紀行》一書。1872年,李仙得在返國述職途經日本橫濱,由美駐日公使德隆(DE LONG)介紹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以「番地無主論」為根據,表示願為日本佔領臺灣出謀劃策,並於是年11月獲聘為日本明治天皇的外交顧問。隔年提出著名的《李仙得備忘錄》,主張「日本、朝鮮、琉球、台灣這個半月形地區,在日本領導下,將是亞洲現代化的重心,為了亞洲未來的繁榮,日本向台灣用兵,既是應然,也是必然的(日本海軍部文件JN-R34-F44937-45)」。《李仙得備忘錄》標誌著美國在武裝佔領失敗後,轉而扶植日本作為其亞洲利益代理人,用來對抗英法德俄等列強瓜分中國市場的開端,也是日本日後一連串侵略亞洲鄰國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理論原型。

從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0年兼併朝鮮,再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侵略東北、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日本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一連串的軍國主義擴張,背後都有美國人的身影,在源源不斷的供應著石油、鋼鐵、糧食和軍火。要不是因為日本在美國的授意下向西伯利亞進軍受挫,戰爭的石油需求又耗盡了僅有的黃金和美元儲備,最後只好鋌而走險「南進」挑戰美國在菲律賓與東南亞諸國的利益,從而爆發太平洋戰爭,二戰歷史的結局恐怕是要改寫。

戰後初期,美國的東亞戰略是以遏制蘇聯的擴張作為政策目標,希望透過扶持和控制蔣介石政權來共同對抗蘇聯,並在美國嚴格的控管下對日本進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人民自願軍進入朝鮮戰場,亞洲大陸一連串的局勢變化逼使美國將亞洲政策的重心,轉向以美、日軍事同盟為核心的「日本—東南亞—美國」戰略防禦框架,以軍事為中心,以經濟援助為手段,建立起全面遏制中蘇聯盟和共產主義擴張的第一島鏈軍事封鎖線。因此,1951年美國通過《舊金山和約》對琉球實施軍事接管時,便擅自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劃入琉球群島管轄的範圍內,提供日後日本強行宣示釣魚島列嶼是在日本所謂「有效控制」領土的根據。從「雅爾達體制」到美國一手炮製的「舊金山和約」,標誌著戰後國際關係從「大國合作」到「片面干涉主義」的轉移,日本再度扮演起美國東亞利益「清道夫」的角色。

上個世紀七〇年代,由於越戰失利、美國國家財政緊縮,以布雷敦森林體系建構起來的「美元/黃金匯兌制」面臨瓦解,迫使繼任的美國尼克森政府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力量有限而走向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開始執行「戰略緊縮」,一方面對蘇聯推行「和平結構」展開對話;一方面試圖改善與北京當局的關係,打開通向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為了防止美國「聯中制蘇」的戰略轉移牽動兩岸關係走向和解,從而造成島鏈封鎖線斷裂;也為了防止東亞國家把握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朝向區域一體化發展,威脅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利益。1971年6月17日,美日簽署了《關於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日美協定》,將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歸還給日本,刻意埋伏下今日中日兩國之間在釣魚島主權、東海劃界、台海問題與美日安全同盟等地緣戰略利益衝突,讓中日關係正常化,從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遲遲無法取得進展。

有了這個認識,我們就能夠看清楚日本當局的蛇鼠兩端,如何在繼續扮演美國東亞利益代理人,抑或重返亞洲國家體系之間搖擺不定的根本原因,也才能夠理解,為什麼2012年日本當局推動「釣魚島國有化」的同時,恰恰是中日韓三國正式宣告爭取在3年內展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定談判」之日;而當日本安倍當局為了尋求「重回亞洲國家體系」,正在努力爭取中日關係正常化,重啟「中日韓自貿區協定」談判的同時,卻又強行將釣魚台列嶼與獨島主權寫入中小教科書。這當中,當然無法忽視美國東亞戰略利益的牽制。

至於蔡英文當局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保持緘默,說明了不管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現實來看,在中美日大國關係中,台灣當局都是釣魚島主權爭議的「局外人」,暴露了蔡英文主權論述的虛妄性與欺騙性。所謂「捍衛主權」云云,在自家客廳誇誇其談,驕其妻妾可以,一但跨出家門,做為美日霸權的附庸性格就暴露無遺。

◎本文原載《兩岸犇報》第199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