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一周】 6/21-6/27

By 苦勞網 / 2020-06-29 14:45:55 /
社運一周
移工
摘要:

《兩岸犇報》與苦勞網合作,以「社運一周」的方式回顧台灣當前發生的社會議題。
上周社會議題有:【社運一周】 6/21-6/27
● 外籍漁工血汗調查九成遭扣薪、八成超時工作
● 《無主之子》民視播出 剖析移工血淚備受肯定


外籍漁工血汗調查九成遭扣薪、八成超時工作

xxx

外籍漁工超血汗!6月24日,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公布一項調查報告,揭露台灣漁業中普遍存在剝削外籍漁工及非法漁撈行為,根據環境正義基金會調查,有92%外籍漁工被扣薪,24%受肢體暴力對待,還有將近一半的漁船有對鯊魚割鰭棄身的行為。漁工盟呼籲台灣政府應加強執法,保障外籍漁工並防止非法漁撈作業。

環境正義基金會等團體今日公布外籍漁工調查報告,調查期間為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包括62艘台灣漁船、訪談71名漁工,其中有92%被扣薪、82%超時工作;接近四分之一的漁船被舉報有肢體暴力的問題,多數為踢打移工;也有18%的漁工工資低於法定最低薪資。

環境正義基金會台灣海洋資深專案主任邱劭琪表示,他們花了一年時間在印尼訪談曾在台灣漁船工作的移工,發現違法情形相當猖獗,其中有一名印尼移工Supri的經歷特別誇張。據Supri表示,他曾被船長故意反鎖在漁餌的冷凍櫃中,即使他求船長把門打開,船長仍然不願開門。「我非常害怕,很怕會死掉。如果我死了,誰來照顧我的妻子和小孩?」

在同一趟航行中,船長還曾要求同船的另一位漁工用電擊槍電擊Supri。他在被電擊之後,他感到非常虛弱且全身疼痛。Supri妻子難過地說,「希望不要有更多暴力傷害,他們必須把我們當人。」

綠色和平遠洋漁業專案主任陳珮瑜表示,台灣身為國際的強遠洋漁業強權,漁船非法問題卻很嚴重,且在國外32個可卸魚港口中,只有7個檢查員,觀察員覆蓋率也低,要避免被歐盟開黃牌,就必須積極提升外籍漁工權益。

漁工盟也批評勞動部在「裝睡」、漁業署在「窮忙」,提出五項建議呼籲政府應盡快採用,才能徹底解決產業中人口販運以及非法漁業的問題:包括廢除境外聘僱,全面回歸勞基法;加速實施《漁撈工作公約》給予漁工更完整的保障;台灣以及國外的港口都必須增加勞動以及漁撈的檢查員,並提升公海登檢的頻率;提升觀察員覆蓋率,並加速電子監測系統的發展;成立跨部會聯合稽查小組,共同打擊非法漁業以及人口販運。


《無主之子》民視播出 剖析移工血淚備受肯定

xxx

由列夫特文化製作的電視劇《無主之子》,6月28日起在民視分3集播出,這是台灣史上少見的以越南移工為主題的電視劇,描寫了越南籍漁工遭到台灣船主剝削、逃逸至工地打工當失聯外勞的處境,劇中也關注越南移工和台灣人相愛生下的無國籍孩子的命運。《無主之子》搶先試映後,也獲得觀眾和移工團體的一致讚賞,關注相關議題的觀眾不可錯過。

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執行秘書張宗坤表示,這部劇不管是演員或劇本都有出色的表現,演員黃鐙輝和孫綻親自上船體驗了外籍漁工的生活,努力學習越南語和越南人說中文的口音,這些苦工都讓本劇更貼近現實。他也指出,總製作人黃志翔在製作本劇時不斷思考「怎麼樣才能避免影像成為一種對他者的剝削」,編劇團隊則透過越南移工的視角來逼視台灣社會,成功避免影像淪為剝削。

張宗坤分析,黃志翔和黃新高曾深入九二一大地震和八八風災災區,在災區看見階級地景、嘗試透過紀錄片來實踐左翼理想。延續當年的熱情,列夫特團隊製作的《無主之子》,在兼顧娛樂性的同時,也是足以感動人心、照現社會議題卻又不淪為溫情主義的佳作。

他肯定本劇不只擺脫「台灣充滿人情味」、「台灣人就是認命不認輸」的刻板印象,亦不流於近年影視作品對社會議題和勞苦大眾的單調敘事,認為觀眾可以從本劇出發,追問移工在台承受的苦難背後的結構因素。

「這應該是近年來,唯一一部以移工為主題登上無線電視台的電視劇。」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陳秀蓮表示,一年前《無主之子》的編劇曾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做過訪問,她看到成品後很感動,因為整部劇貼近事實,不煽情不說教,也未給出一個美好的答案。

陳秀蓮說,劇中反映很多移工的處境都受制於物質條件,作出種種迫於無奈的選擇,例如越南工人阿好發生職災斷了右手,雖然法令規定她有權利向雇主求償,但現實中恐怕無人陪她度過漫長且不知道結果的職災復原及求償過程,選擇回家至少有父母可照顧,所以她默默接受10萬和解金回國。這顯示人的選擇從來不是只有選擇而已,而是帶著各種限制及資源條件。

她也批評,台灣政府、執法者,或是集體社會時常忽略移工現實生活指出的結構剝削,選擇用合法性、進步理性去評判移工,卻不去探究問題的原因。像是每年開齋節前後,都會引發台北車站大廳該不該坐人的爭議,很多人會說車站大廳不是給人席地而坐的,卻不討論為什麼移工坐在那裡,或移工能去哪裡。陳秀蓮說,劇中主角子涵是無國籍的人球,被警察盤查拿不出身分證,基層員警被學長告知子涵的事,局長都知道他是個可憐人,暗示以後不用盤查他,沒有人能解決他的國籍問題,最後是NGO跳出來試圖解決。這些都是一種逃避,卻極少有人覺得可恥。

陳秀蓮指出,子涵在劇中被質問「是不是台灣人」,但這從頭到尾是一個假問題,誰是台灣人不是重點,「台灣怎麼對待人」才是問題根本。她強調,台灣今日進步便利的生活是建立在剝削移工之上,包括71萬的產業工人、看護工和漁工,當台灣習慣以「你是不是台灣人」的提問做為出發點時,《無主之子》正是回答了,移工眼中的台灣及台灣人是什麼樣貌。

《無主之子》全劇共分成上、中、下3集,從6月28日起,每週日晚間10點於民視無線台播出。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0期上線囉!
「第三世界」勞動主體的試探——《無主之子》觀後
《無主之子》,用「貼地」的視角重新認識台灣
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嗎? 用移工困境挑戰台灣價值的《無主之子》
粉紅口罩遮不住台灣滿滿的差別歧視
陸配是我們的家人 台灣民粹卻撕裂了這些家庭
【犇報社評】天佑美國,讓世界遠離種族主義的瘋狂和野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