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對中國的戰略重要性,從中亞峰會說起|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3-05-24 18:06:10 /
新疆
一帶一路
中國外交
中亞
摘要:

中亞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向來是地緣戰略的重要地帶,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的舉辦,正是基於中國同中亞地區不斷發展的需求,也象徵中國回歸陸權大國的地位,「陸海統籌」取代「陸海二分」,讓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陸權與海權複合型國家。

【犇報編按】


中國-中亞峰會於5月18日至19日在西安召開,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老師在本文指出,中亞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向來是地緣戰略的重要地帶,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30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保持平等、互信、互利、互助和互鑒的相處關係,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的舉辦,正是基於中國同中亞地區不斷發展的需求。對中國來說,中亞是中國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外交空間,對中亞來說,中國是中亞追求大國之間平衡外交、多元發展的重要一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的格局,此次中國-中亞峰會的盛大舉行,象徵中國回歸陸權大國的地位,「陸海統籌」取代「陸海二分」,讓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陸權與海權複合型國家。

中亞對中國的戰略重要性,從中亞峰會說起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中國-中亞峰會主會場設在西安國際會議中心。這是西安國際會議中心的張騫廣場。圖源:央視,劉琦拍 攝

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召開。中國-中亞國家關係和雙邊合作走過了「黃金30年」,今年又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10周年。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今又成為「一帶一路」首倡之所,而西安古稱長安又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這樣的時刻,於這樣的地點舉行峰會,其歷史意義不言自明。

中亞地區處於亞、歐、非三大地理板塊的陸路交通要衝,因曾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碰撞交會的十字路口,成為歷史上希臘、波斯、匈奴、突厥、契丹、阿拉伯、蒙古、沙俄和英國軍事爭奪的焦點。冷戰結束後的30多年中,大國戰略力量對比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動和調整,中亞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仍將是未來地緣戰略核心地帶之一。

xxx中亞五國與阿富汗。圖源:維基共享

中國-中亞共同建設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主席在題為「攜手建設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需要一個穩定的中亞、繁榮的中亞、和諧的中亞、聯通的中亞。

習近平說,「去年,我們舉行慶祝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訊峰會時,共同宣布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認為,為此,要做到四個堅持,即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

習近平表明,中方願以舉辦此次峰會為契機,同各方密切配合,將中國-中亞合作規劃好、建設好、發展好。要加強機制建設、拓展經貿關係、深化互聯互通、擴大能源合作、推進綠色創新、提升發展能力、加強文明對話及維護地區和平。

在19日發布的《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各方宣布,以舉辦此次峰會為契機,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正式成立。峰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為一方,中亞國家按國名首字母排序為一方,雙方輪流舉辦。各方願充分發揮元首外交的戰略引領作用(過去10年間,習近平曾7次到訪中亞),加強對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在重點優先合作領域盡快成立部長級會晤機制,充分發揮本國外交部門作用,研究設立常設秘書處的可行性,全方位推動中國-中亞合作和相關機制建設。

各方高度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引領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將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為新起點,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吉爾吉斯斯坦「2026年前國家發展綱要」、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國家發展戰略」、土庫曼斯坦「復興絲綢之路」戰略、「新烏茲別克斯坦」2022-2026年發展戰略等中亞五國倡議和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形成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

xxx中亞五國的國徽與國旗,由左至右分別為: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圖源: 截圖自維基百科

各方願定期舉辦中國-中亞產業與投資合作論壇,升級中國同中亞國家投資協定,鼓勵擴大產業合作,提升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維護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效率,創造共同價值鏈,鼓勵提高本國外商投資政策的穩定性、公平性、透明度、可持續性,持續打造市場化、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

各方強調,應鞏固中亞作為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加快推進中國-中亞交通走廊建設,發展「中國-中亞-南亞」、「中國-中亞-中東」、「中國-中亞-歐洲」多式聯運,包括中-哈-土-伊(朗)過境通道,途經阿克套港、庫雷克港、土庫曼巴希港等海港的跨裡海運輸線路,發揮鐵爾梅茲市的過境運輸潛力。

各方指出完成中吉烏鐵路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將推進該鐵路加快落地建設。各方同時指出建設中哈塔城-阿亞古茲鐵路以及保障中吉烏公路暢通運行,實現中塔烏公路和「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公路常態化運營具有重要意義。

各方支持建立中國-中亞能源發展伙伴關係,擴大能源全產業鏈合作,進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領域合作,加強水力、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實施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等項目,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各方指出穩定能源供應對發展經貿投資的重要性,支持加快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建設。

各方願繼續鞏固教育、科學、文化、旅遊、考古、檔案、體育、媒體、智庫等人文合作,推動地方省州(市)交流,促進更多地方結好(截至目前共建了62對友好城市),豐富青年交流形式(13所孔子學院、22家孔子學堂在中亞落地生根)。開展聯合考古、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博物館交流、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等合作。

中方邀請中亞五國參與實施「文化絲路」計劃,促進民心相通。各方支持推動高校和大學生交流,支持舉辦青年文化節、論壇和體育賽事。各相關方將積極推動互設文化中心。中方願繼續向中亞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組織相關領域專業人才赴華參訓、進修和交流。各方願促進「魯班工坊」職業教育發展。

xxx習近平同中亞五國元首簽署了《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並通過《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圖源:新華社,劉衛兵 攝

中國與中亞國家建立絕無僅有的「戰略伙伴區」


中國和中亞國家建交30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與中亞國家都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中亞成為中國的「戰略伙伴區」,這在中國的周邊絕無僅有。30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之所以能持續快速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是因為找到了正確的相處之道:平等、互信、互利、互助和互鑒。

中國與中亞國家建交以來,始終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雙方經濟合作快速發展,雙邊貿易從建交之初的4.6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700億美元,增幅超過152倍。中國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吉烏公鐵聯運安全穩定運營,多個工業園區成功建成,途經中亞的中歐貨運班列累計開行超過2.5萬列,成為疫情期間馳騁歐亞大陸的「鋼鐵駝隊」,中國同中亞國家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在中亞地區開花結果。

雙方在水利、電力、紡織、化工等領域實施一大批新項目,農業、數位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成為合作新亮點。從中國首條跨國輸氣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到中亞第一長隧道「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從中哈合作建設中亞最大風電場扎納塔斯風電項目,到被稱作「中國路」的吉爾吉斯斯坦新北南公路……一項項「第一」、「最大」重點項目成功落地,為中國和中亞國家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的伙伴情誼寫下生動注解,為中亞各國產業升級、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撐。

中亞地區作為中國西部周邊的重要毗鄰區,從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上講,是通過務實合作共同反對極端主義、分裂主義、恐怖主義的「三股勢力」,防範各種安全威脅因素滲透的緩衝區和隔離帶;從促進經濟社會建設的意義上講,是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外部空間和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攜手中亞戰略伙伴打造可靠的利益共同體,對中國近期和未來的穩定與發展戰略意義重大。

xxx2023年5月18日晚,中國—中亞峰會的歡迎儀式和歡迎宴會。圖源:新華社

中亞是中國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外交空間


首先中亞地區是中國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外交空間。中國曾是傳統的以陸權為主的國家。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快速走向世界,面向海洋、經略海洋已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近年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東鄰一些國家(地區)頻發事端,對中國和平發展構成挑戰。而中亞地區局勢相對穩定,各國與中國間雙邊關係友好健康,目前均達到戰略伙伴水平。另外,中國作為發起國之一的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地區政治、安全、經貿合作的成熟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以平等協商方式可有效解決地區內共同關注的問題,化解風險。繼續用好和拓展中亞地區這一重要外交空間,有利於中國在發展轉型中緩解壓力和規避風險。

中亞地區是轉化大國博弈能量的緩衝帶與合作區


其次,中亞地區是轉化大國博弈能量的緩衝帶與合作區。2005年初,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與高加索研究所所長弗雷德里克·斯塔爾(Frederick Starr)提出了「大中亞」概念。涵蓋中亞五國、阿富汗、伊朗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在內的「大中亞」地區,成為美國實施「改造後蘇聯空間」和繼續擠壓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地緣戰略框架。而俄羅斯則持續啟動整合獨立國家聯合體的一體化建設,拉攏中亞國家參與統一經濟空間—關稅同盟—歐亞經濟聯盟—歐亞聯盟的梯次進程。

中亞國家獨立後選擇大國平衡外交政策,巧妙利用大國間地區利益的差異和競爭的縫隙,求得發展空間。中亞各國的開放性態度,吸引了全球各大權力中心對該地區的普遍關注。中亞地區與俄羅斯、歐盟、中東、阿富汗、印度和中國相鄰,多元、多方向、多形式的發展對本地區最有利,任何一個大國在該地區都不形成絕對優勢地位。從蘇聯解體後逐漸形成的這一地區的國際關係特點和觀念,為中國參與地區博弈提供了同等的機會和條件。適度使用這一機會和條件,能夠最大限度避免大國力量出現對撞和衝突的風險,為保障和延長戰略機遇期提供重要條件。

xxx習近平同中亞國家領導人共同出席中亞峰會歡迎儀式和歡迎宴會。圖源:新華社

中亞將成為中國能源進口多元化的重要通道


第三,中亞地區將成為中國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的重要通道。中國能源進口在源頭上主要依賴海灣地區,在通道上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通道的安全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中亞地區油氣資源豐富,中亞各國自獨立,就重點發展能源經濟,並希望打破蘇聯時期形成的單一輸出途徑困局,將中國作為能源多元出口戰略的重點選項。2005年12月,由境外通往中國的第一條輸油管道(哈薩克斯坦阿塔蘇—中國新疆阿拉山口,境外全長813公里)竣工投產;由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到中國新疆霍爾果斯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線基本貫通(境外全長1833公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由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境外全長1000公里)也於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塔吉克斯坦時正式開工。

四線全部建成投產後,可滿足中國天然氣消耗量的10%。屆時,中亞地區將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能源安全通道,在中國新世紀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


第四,中亞地區是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支點與核心區域。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這標誌著中國向西開放及與中亞地區各國的經貿合作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其意義不僅在於拉動中國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提升中國整體經濟水平進入與全球化進程相適應的地位,也預示著為改善中亞地區經濟結構、突破中亞各國多年封閉的區域經濟發展困境提供更大空間和更多機會。

中亞地區北連俄羅斯和南歐、西臨裡海和西亞、南鄰印巴可抵南亞次大陸,東連中國和東亞,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中樞地帶。同時,中亞各國普遍與中國已經形成多年經貿合作基礎,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主要國家還建立了與中國合作的政府間專門委員會。

近年受烏克蘭危機影響,獨聯體經濟區遭受不同程度打擊,中亞各國有意搭乘「中國快車」帶動本國經濟走出低谷,總體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持積極態度。在較成熟的睦鄰合作基礎上,選擇重點國家務實推動互聯互通建設,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和「試驗田」,可為在更加廣泛的區域中實現這一重要戰略性構想產生示範效應。

xxx習近平同中亞五國元首舉行圓桌會議。圖源:新華社,劉衛兵 攝

中亞是維護中國西北地區安全穩定的戰略屏障


第五,中亞地區是維護中國西北地區安全穩定的戰略屏障。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與阿富汗毗鄰,「9·11」事件後聯合反恐軍事行動雖重創危害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伊斯蘭解放黨」等極端主義組織,但阿富汗的和平進程依然曲折,一些政府失控的部族地區成為殘存「三股勢力」的避難所。

堅持顛覆世俗政權的極端主義組織仍伺機作亂中亞,妄圖分裂中國的「東突」勢力也以中亞鄰國為滲透跳板和蟄伏落腳點。中亞各國深受「三股勢力」危害,對維護地區穩定和反對恐怖主義態度堅決,對國際安全合作也有高度的需求。現中亞各國已與中國在反對「三股勢力」鬥爭中建立起有效的政府間合作機制,通過情報交流、人員培訓、聯合軍演等有效方式,使地區整體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緩解了中國西北地區的安全壓力。

xxx5月19日上午,習近平在西安國際會議中心,與中亞五國領導人舉行迎賓儀式並集體合影。圖源:央視報導截圖

中亞、中國、俄羅斯將是三贏局面


中亞地區在中國對外關係議程中的重要性正在上升,此時召開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主要是基於中國同中亞地區關係不斷發展的需求,是「水到渠成」,這一元首會晤機制已成為常態化、機制化的合作,並推動中國與中亞五國關係走向更高水平。

在中國與中亞國家加強合作之際,一些「眼紅」的西方媒體竟發出「中國-中亞峰會是中國試圖與俄羅斯競爭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的論調。對此,俄新社稱,西方媒體的相關報導是別有用心的,俄羅斯與中國在中亞是協調,而不是競爭關係,俄中的共同努力將給當地所有居民帶來利益。俄外長拉夫羅夫5月17日表示,俄中各個層面的關係都處於最緊密、互信的水平,俄方不認為存在來自中方的威脅。「如果在西方國家中,這樣的關係罕見甚至根本見不到,那不是我們的問題。」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奧托爾巴耶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西方媒體相關論調是「陰謀論」,中亞同中國和俄羅斯的接觸將是一個三贏的局面。中國和俄羅斯,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都希望看到中亞是一個繁榮和進步的地區,而不是一個貧窮和飢餓的地區。因此,如果中亞發展得更快,變得更健康、更富裕,所有鄰國都將受益。

中亞歷來被俄羅斯納入其通往印度洋的核心利益,正如以台海為中心的東海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核心利益線一樣。為了東海的戰略布局,中國應當對俄羅斯的中亞利益在「上合組織」的框架內予以特別尊重,並以此換取俄羅斯對中國在東海利益的特別尊重。在美國戰略東移,中國東面、俄羅斯西面和北面的安全壓力日增的當下及今後相當的時期內,中亞是中俄兩國必須背靠背地緊緊依靠的地方。

習近平主席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聯邦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舉行會談並發表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落實了這種依靠。從宏觀歷史角度看,盡可能地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良好關係,不僅對中國推行面向海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有利,而且對中國避免重蹈戰略上受到陸海雙方夾擊的局面都具有頭等重要的戰略意義;尤其當下中國在海洋方向上面臨重大的戰略壓力和挑戰時,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良好關係對中國而言,則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重要性。

在俄羅斯的諒解之下,中國大舉進入中亞,加上中國高鐵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快速顛覆人們關於空間和距離的觀念,以及中歐班列的快速聯通,陸權時代的回歸變成一種現實可能性。而陸權時代的回歸將凸顯中國的地緣戰略優勢。既然中國緊緊依靠中亞這個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所說的世界地緣政治的「中樞地帶」,以中國目前具備的資本與製造業優勢,它可以推動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建立陸權,這種整合將使中國經濟受益無窮。這種陸權地緣經濟將會化解中國在海權地緣政治上面臨的壓力。

xxx習近平同中亞五國元首簽署了《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並通過《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圖源:新華社,劉衛兵 攝

中國規避海權大國圍堵的「西進」戰略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的格局。儘管國家領導人先後提出過「兩步走」戰略思想、區域協調發展及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發展戰略,但東西部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的初衷並未實現。

這種重海輕陸的不均衡開放格局,使得中國的政治經濟缺乏戰略縱深,國家安全具有顯著的脆弱性:一方面,經濟發展的滯後不利於中國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北邊疆地區的穩定。暴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三股勢力」已成為中國非傳統安全領域內的重要威脅。另一方面,過度依賴東部沿海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無論是在能源和資源的進口還是在商品的出口方面,都易受美日兩國國家政策和對外戰略調整的衝擊。

「一帶一路」是中國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大戰略,它對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它有助於中國的西北「治邊」。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架構下,西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被支援和被扶貧的對象,而是極具戰略意義的開放前沿和外聯核心區。這一角色轉換不僅賦予西北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也將其與中亞、西亞緊密地聯結為政治經濟安全的「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僅可在經濟意義上為中國與中亞、西亞的共同發展提供機遇,而且能在文化意義上增進彼此的「民心相通」,進而消除「三股勢力」的生存土壤。同時,還有助於在政治意義上增進各方的「政策溝通」,在反對「三股勢力」、維護彼此的政治經濟穩定和安全方面達成廣泛共識和深度合作,進而為中國提供一個較為穩定的周邊。

另一方面,它有助於兼顧陸海,實現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平衡。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是中國的「西進」戰略,其重要意義之一在於有效規避海權大國美國及其海洋盟友日本的海上圍堵。通過向西發展與沿線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能為中國商品的出口提供戰略對衝。更重要的是,通過重點推進六大國際經濟走廊的建設,中國有望密切與油氣資源豐富的中亞、西亞和俄羅斯的合作,並開拓新的陸海交通運輸線,從而確保中國的政治經濟安全具有戰略縱深性。

xxx2023年5月19日,習近平和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種下六棵石榴樹。圖源:央視報導截圖

中國:名實相副的「陸海統籌」複合型國家


中國既有廣袤的陸地,也有一望無垠的海洋,戰略上本應陸海統籌,孫中山就曾提出海陸並重的戰略思想:「海權與陸權並重,不偏於海,亦不偏於陸,而以大陸雄偉之精神,與海國超邁之意識,左右逢源,相得益彰。」美國「海權論」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曾論述海權與陸權相互作用的關係,他說:「海權和陸權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東西,而是彼此相輔相成。就是說,陸上強國也需要推進至海邊以利用海洋為己服務,而海上強國也必須以陸地為依托並控制其上的居民。」

中國在中亞經過30年的努力耕耘,如今中亞歸心,與俄羅斯亦交好,西北邊陲安寧,中國得以回歸陸權大國的地位。2012年年底,新一屆中央領導提出「海洋強國」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自此,「陸海統籌」真正取代「陸海二分」成為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指導思想。經過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努力,中國海軍實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中國稱得上海軍強國,也成為名實相副的陸權與海權複合型國家。

xxx陝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園。圖源:央視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中國-中亞峰會 以「一帶一路」共建「命運共同體」
亞洲的第三條道路──東盟如何在大國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上海合作組織憲章》簽署20周年 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區域組織
新疆、哈薩克與烏克蘭:一帶一路上的節點,世界變局的轉點
新疆脫貧人口去年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2.1%、脫貧人口降幅達72.9%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