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結伴不結盟」抗衡美國的結盟軍事圍堵|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2-06-28 17:46:08 /
美國
中美關係
中俄關係
摘要:

美國與其說是擔心中國的崛起,倒不如說是恐懼於中國崛起的方法。中國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到近年來「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展」,所走的路線實際上和美國當年走過的經濟主義和多邊主義路線相似。21世紀的大國關係競賽重點是比「交朋友」的結伴速度而不是「找敵人」的結盟速度。結伴者朋友遍天下,結盟者則到處有敵人。因此,以為結盟者可以圍堵結伴者,謬矣!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

「我們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與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建立永久同盟」,1796年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這樣表述美國外交的重要原則。在此之前,為擊敗英國實現獨立,美國曾不得不主動聯盟法國。但美法之間目標分歧導致兩國的《聯盟條約》在1782年破產。隨著法國大革命爆發,法美一度進入準戰爭狀態。

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再也沒有與其他國家結盟。1917年,美國雖被捲入歐洲的聯盟關係,對德宣戰,但美國不稱自己為協約國而稱參戰國,戰爭一結束立刻將美軍撤回,在戰爭中也沒有積極爭取領導權,戰後拒絕加入本國總統威爾遜倡導建立的「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盟約》第10條和第11條規定:聯盟會員國有尊重並保持所有聯盟各會員國領土之完整及現有政治上之獨立,以防禦外來侵犯之義務;凡任何戰爭或戰爭之威脅,不論其直接或間接涉及聯盟任何會員國,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美國國會議員們認為,這兩個條款將使美國捲入歐洲衝突。

美國大規模結盟的歷史背景


美國再次同他國結盟是在二戰。二戰初期,美國孤立思想仍然盛行,有人公開宣稱:「如果我們不得不再打一場戰爭的話,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盟軍還是單幹吧。」直到1941年初,美國才確定與英國結盟的戰略方針,最後與英、蘇、中結成反法西斯聯盟。這也是美國一次成功的聯盟戰略。

在孤立主義的主導下,美國一直沒有保持龐大的軍隊,到1940年,二戰爆發前,美國陸軍總數也才只有24.3萬人。美國的改變發生在二戰,憑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舊世界的財富流入美國,美國也迅速完成擴軍,到1945年,僅僅5年時間,美國陸軍就已經擴充到了800萬,並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基地。

美國大規模結盟,是在二戰後的杜魯門時期。1947年,「杜魯門主義」正式出台,美國首先於該年9月2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與拉美18個國家簽署了《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這一條約是第一個在美國領銜下的集體防務條約。1948年6月11日,美國參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范登堡決議」,美國對西歐防務做出明確承諾,繼而北約形成,美國徹底告別在和平時期不參加美洲大陸以外任何軍事同盟的傳統政策,標誌著美國孤立主義的終結。

緊接著上台的艾森豪威爾及其國務卿杜勒斯被認為是美國同盟體系的設計師,在艾森豪威爾任上,美國形成具有清晰地理特徵的全球同盟體系:《北約》包括加拿大、希臘、土耳其和美國及西歐各國,嚴禁蘇聯向西、東南或北面擴張;因法國在印度支那統治崩潰和擔心中國而成立《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與包括日韓和台灣在內的國家及地區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封鎖線;1955年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英國簽署受美國支持的《巴格達協定》,幾乎「補全」了對蘇聯和中國的遏制圈。聯盟戰略由此成為支撐美國霸權的基石。

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毫不隱諱地說:「美國在全球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由一個覆蓋全球的聯盟所組成的精細體系支撐的。」結盟幫美國主導全球秩序,使之能與蘇聯分治世界。這種聯盟體系本質上是軍事體系。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進入全球化的新階段,可是安全框架卻滯留在過去時代。美國繼續領導北約,維持著一種排他性的安全體系。

通過聯盟體系,美國有60個條約盟國,控制著114個國家。美國還在海外建設有374個軍事基地,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在海外駐軍高達28.78萬人,分布在32個國家,日本最多,達到53,732人。德國第二,33,959人。韓國第三,26,426人。意大利第四,12,249人。英國排名第五,9,287人。為此,美國每年要支付巨額的軍費開支。2023財年美國國防開支將達到8,211億美元,首次突破8,000億美元,而根據美國《防衛新聞》的分析,共和黨的目標數字將是驚人的8,750億美元。美國的軍費開支占全球的38%,比排名前10的總和還多。

xxx2021年9月美軍全球部署情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拜登上台,美國「結盟政治」的回歸


結盟策略本來就不是用於增加經濟收益和科技進步的。為維持同盟,成員國特別是盟主還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當大國把經濟利益置於安全利益之上時,加之更多從數字經濟的角度考慮國家綜合國力,就會認為結盟策略是無效的,從機會成本和收益角度計算甚至會認為是虧本的。川普把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作為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對待,反映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

xxx前美國總統川普。圖片來源:法新社

自川普2017年執掌白宮之後,美國政府對盟友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川普政府認為盟國在同盟中搭了便車,占了美國的便宜,要求盟國承擔更多的軍事開支:要求北約歐洲盟國將軍事開支提升到GDP的2%;要求日本在承擔美國駐軍75%費用的基礎上承擔更多的開支並增加購買美國軍備,特別是F35戰鬥機;要求韓國承擔10億美元的「薩德」部署費用和購買美國最新武器。同時,美國以加征關稅威脅盟國的做法,也疏遠了它與盟國的關係。

拜登上台之後,高喊「美國回來了!」美國「結盟政治」回歸趨勢明顯。與前任總統川普推行的以「美國第一」為代表的單邊主義外交不同,拜登政府希望通過價值觀外交和結盟外交等方式實現「重新進群」甚至「再當群主」,以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美國新「結盟政治」的領導支柱是跨大西洋聯盟和印太同盟。從近來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態度看,從地緣政治、經濟和外交等不同層面對中國的圍堵之勢已初具規模。在印太,美國構建各種軍事安全機制,從強化「五眼聯盟」(美、英、日、印、澳),到兜售「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QUAD),再到拼湊「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美、英、澳)(AUKUS),收緊雙邊軍事同盟(美日、美韓等),排出所謂的「五四三二」陣勢,最終定於「一尊」(美霸),無一不是針對中國的。

中美兩國開啟了戰略競爭。圍繞中美競爭,拜登政府用結盟戰略對付中國,中國用結伴的方式反制美國。

xxx5月24日「四方安全對話」峰會於東京登場。左起為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圖片來源:取自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推特

中國「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經歷了三次外交革命。第一次發生在建國初期,以採取「一邊倒」政策為標誌,中國選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與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進行抗衡。第二次革命成形於1972年,中美兩個對手實現和解,形成抗蘇統一戰線。第三次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實現了外交目標的根本性轉變,將重心從反帝反霸和準備戰爭轉向到經濟建設營造和平外交環境,並宣布實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在世界上建立「夥伴關係」的實踐主要開始於冷戰結束之後。1993年,中國和巴西就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達成共識,巴西由此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中國家。與國際關係中一度盛行並現實存在的「結盟」不同,中國建立夥伴關係的特點是「結伴但不結盟」。作為舊時代國際關係的特點之一,「結盟」本質上是零和博弈、冷戰思維,總是針對第三方,是國際不安寧的一個重要原因。「結伴」則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將合作共贏作為目標。「結盟是『找敵人』的舊國際關係思維,結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國際關係思維。」「結盟政治」把國際政治文化搞壞了,是一種向下競爭的互害思維。「結伴政治」是營造國際政治的信任文化,大家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一種向上競爭的互利思維,非常符合當前國際關係發展的趨勢。

中國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越來越深入人心。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中國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同各國廣交朋友、深化合作,不斷擴大與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截至目前,中國已同18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同1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全球夥伴關係網絡越織越密。

xxx圖為2022年6月24日晚,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以雲端視訊的方式進行,會中呈現十八國領導人「雲端合影」的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選擇「結伴」而不「結盟」,立足於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近年來,儘管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但發展不平衡等多重問題依然困擾中國。中國的重心在發展,外交必須服務於發展。中國致力於通過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發展,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擴大優勢互補和互惠合作,為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結盟則是要拉攏一部分國家,孤立另一部分國家,這不符合中國的發展利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結盟不兼容。社會主義道路在外交方面的體現是,堅持國家間平等的原則,摒棄叢林法則、零和博弈,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干涉別國內政。同時,社會主義理念主張在國際上秉持公道、捍衛公理、伸張正義,推動國際關係公正化和民主化。結盟是為了一己之私或小集團的利益,與國際道義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背道而馳。

結盟有悖於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多年來,中國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主張和思想。這些主張和思想經過歷史考驗,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國外交重要宗旨之一。獨立自主意味著,中國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場,不依附、不屈從於任何外部勢力。中國奉行和平外交,抵制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同盟,反對由於締結軍事關係而對地區共同安全造成負面影響。中國的外交傳統還包括開放包容。求同存異是實現合作共贏的基礎,排除異己非中國所為。在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外交實踐中,中國始終未走結盟之路。

xxx圖為3月31日,王毅集體會見阿富汗問題「中美俄+」磋商機制會議與會代表。圖片來源:中國外交部官網

「結伴不結盟」政策,構建全球範圍的夥伴關係,是中國實現發展的現實需要,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事實上,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後,「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功不可沒。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全球120多個國家或區域的最大貿易國、70多個國家和區域的第二大貿易國、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5年多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國,中國貿易夥伴數量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2018年的230多個。

中國「結伴不結盟」
應對美國結盟軍事進逼


有人認為,沒有盟友的大國是「孤獨的大國」。不結盟意味著不結交最可靠的朋友,沒有可靠的朋友,遇到困難無人可以依靠。結盟是應對美國軍事進逼的選擇。當前,美國進一步強化印太同盟體系,繼續追求軍事優勢,中國單打獨鬥不可能在與美國的較量中取勝。這種論斷不符合中國國情,更違背了現實情況。

首先,「結伴不結盟」並沒有使中國陷於孤立,中國在與美國較量中也不是單打獨鬥。正好相反,中國的「結伴不結盟」政策使中國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而美國挾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拉幫結派,窮兵黷武,失道寡助。

在聯合國體系中,中國是五常之一,是第二大繳費國,第一大維和部隊派遣國。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中有4個由中國人領導,超出任何一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上,中國是成員總面積約3600萬平方公里,約為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約34億,約為世界總人口的43%的「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成員國。在國際金融方面,中國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議國,2015年創始成員國為57個,如今成員已增至105個。此外,中國還是「金磚開發銀行」的共同創始國,其總部設於上海,顯示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及影響力。

中國還通過建立區域合作論壇,加強與全球各國友好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有:「10+1論壇」(東盟10國加中國)、「中非合作論壇」(成員國53個)、「中國-拉共體論壇」(成員國33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成員國22個)、「中歐論壇」(中國和歐盟)、「中國-中東歐合作論壇」(成員國17個)、「太平洋島國論壇」(16成員國或屬地加中國)。

在所有的夥伴關係中,最重要的無疑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中俄相互借助應對霸權遏制


中俄互為最大鄰國同時意味著在地緣戰略運籌上兩國有條件、有必要互為戰略縱深、戰略依托。中國是瀕海陸國,具有陸海兼備的獨特優勢。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必須同時經略陸上與海洋。為建設「海洋強國」,中國需要構建穩定可靠的陸上戰略縱深。有著4300公里共同邊界、睦鄰友好的大國俄羅斯顯然是無可替代的戰略選擇。俄羅斯要應對西部戰略方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安全威脅,同樣需要睦鄰友好的大國中國作為其戰略後方。即使從「避免兩線作戰」這一基本軍事規律考慮,中俄也必須做到背靠背、互為安全依托。一定意義上講,俄羅斯「轉向東方」可望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構成「再平衡」,形成「戰略對衝」。中國進入中亞則可望予俄羅斯以強有力的地緣戰略支撐。

xxx2019年6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聖彼德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一起出席中俄能源商務論壇。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與俄羅斯都是新興大國,兩國需要聯手構建體現新興國家權益的新型國際秩序。中俄作為新興大國,各自與西方大國相比,在價值觀、發展道路、戰略任務等方面更加相近。在國際秩序、全球治理等方面更是有著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戰略訴求。同樣因為都是新興大國,兩國在今後幾十年裡的根本性國家任務都是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實現國家振興和民族復興。為此都迫切需要營造一個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需要維護全球戰略穩定、改變嚴重失衡的國際格局。需要構建體現新興國家利益、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秩序。

這就是為什麼兩國在聯合國及在幾乎所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都能夠一拍即合的重要原因。中國與俄羅斯還同為美國戰略遏制的主要對像,兩國需要聯手應對霸權體系的打壓和圍堵。作為兩個最大的非西方大國,中俄都堅持基於本國戰略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價值觀,堅持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政治社會制度,因而都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視為「異類」。加之中俄都是歷史性大國,塊頭太大、潛力太大,因而都為美國霸權體系所不容,都被美國定位為現行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必須打壓遏制的「主要戰略對手」。

美國拉幫結伙、強化冷戰軍事機器,不斷針對中俄挑動事端、製造危機。在中國和俄羅斯家門口「生亂生戰」,企圖惡化中俄兩國的國際環境、阻斷中俄兩國的和平崛起。近幾年中國在東海、南海的遭遇,俄羅斯在西部戰略方向上的困境,都與美國維護霸權的非理性行為直接相關。還有一個對侵略罪行不思悔改的日本,試圖利用美國「亞太再平衡」改變二戰戰勝國所確立的東亞秩序,謀求東亞霸權,其行徑甚至比美國還要放肆、還要極端。日本傍定美國、強化美日軍事同盟,矛頭雖然直指中國,但無疑也對俄羅斯構成戰略威脅。面對這種相似的戰略挑戰,中俄必須在應對霸權遏制上相互借助,在維護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

中俄加強戰略協作
確保「準多極世界」穩定


中國與俄羅斯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全球治理和戰略穩定均負有大國責任。當今世界處在由單極霸權向多極制衡過渡的「準多極時代」。「準多極時代」的基本特點是:美國霸權雖日趨衰落,但是「相對霸權」仍將長時間存在。為了維護「百年世界領導權」,必然竭力打壓任何可能挑戰其霸權的國家。

xxx2月4日下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圖片來源:新華社

世界各力量中心加速凝聚,但是其發展前景及相互關係很不確定,任何力量中心都難以獨自抑制美國維護霸權的掙扎。圍繞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的鬥爭錯綜複雜,能夠得到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全球治理模式在相當長時間裡難以形成。世界容易形成混亂無序的局面。要確保「準多極世界」穩定有序,中俄兩大國必須加強戰略協作,聯手履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際責任。

中國與俄羅斯不僅具有相似的戰略處境、相近的戰略利益,而且有著廣泛相通的戰略理念。不論在世界格局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樣性問題上,在維護以聯合國安理會為中心的國際安全機制和以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準則問題上,在反對動輒武力相向及濫施制裁問題上,還是在倡導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係問題上,在維護政治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自主選擇問題上,中俄都有著十分相近的主張。這種相似性、相近性、相通性,在兩國與各大國關係中獨一無二,從而為兩國進行廣泛戰略協作奠定了堅實的戰略基礎。

夥伴關係外交
為「一帶一路」提供重要支持


在推動夥伴關係方面,最給力的當推「一帶一路」建設。

夥伴關係外交的開展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雖然時隔20年,但二者在新時代實現有機對接,前者為後者提供了重要支持,後者使前者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之所以會取得這種效果,得益於夥伴關係外交和「一帶一路」建設在價值理念、布局方向和建設目標上都高度耦合,這種耦合也為二者進一步互助互補提供了可能和空間。

xxx「一帶一路」繪就發展新藍圖。圖片來源:中新社

第一,價值理念耦合。與國際關係中傳統的結盟關係相比,中國提倡的夥伴關係具有四個鮮明特徵:一是和平合作,以共贏理念而非零和思維處理國家間交往,注重尋求各國共同利益匯合點;二是平等相待,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三是開放包容,致力於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前進;四是共贏共享,旨在通過合作做大利益蛋糕,分享成功果實,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這與「一帶一路」建設堅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等高度一致,正所謂「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

第二,布局方向耦合。「一帶一路」建設雖然不設地域限制,向世界所有國家開放,但從「六廊六路多國多港」(按「六廊」是指中巴和孟中印緬等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六路」是指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和空間綜合信息網絡;「多國」是指一批先期國家;「多港」是指若干保障海上運輸大通道安全暢通的合作港口)的空間布局看,亞歐大陸特別是周邊國家是當前階段的建設重點。「一帶一路」建設首先致力於加強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打造區域經濟合作架構,然後再擴展至更廣地區。中國的夥伴關係外交一直將亞洲作為優先方向,近年來在亞洲地區不僅新建夥伴關係數量最多,新增戰略性夥伴關係數量也最多,且中國周邊已基本實現戰略性夥伴關係全覆蓋,包括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哈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等。另外,近年來中國正加快在非洲、拉美、大洋洲地區構建戰略性夥伴關係,這些地區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和落腳點。

第三,建設目標耦合。中國的夥伴關係外交與「一帶一路」倡議雖然產生於不同歷史時期,但二者都致力於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分別來看,夥伴關係外交在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已形成覆蓋大國、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全球夥伴關係網絡,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特色。「一帶一路」建設主要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個領域,這些領域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有利於調動沿線各國積極性,發掘沿線各國合作潛力,營造更廣闊的合作空間。進入新時代,中國確立了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總目標,夥伴關係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勢必會成為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的兩大抓手。

xxx2017年5月15日,在北京雁棲湖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第一階段會議結束後,習近平同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步出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圖片來源:新華社

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冷戰思維


在冷戰後,美國成了唯一的世界霸權,但同時也是唯一的繼續抱有冷戰思維、企圖實行冷戰策略的國家。在對華關係上,美國冷戰思維最顯著的是表現就是所謂的「圍堵」策略。美國希望在亞洲或者全球結成聯盟來遏制中國的崛起,「圍堵」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冷戰期間對付前蘇聯的做法。美國現在想再次用來遏制中國。

近二十多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已經令世界局勢改觀。在這個大趨勢裡,冷戰思維不僅不再那麼有效,而且代價也越來越高。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今天美國的冷戰思維中,已經把自近代國際體系以來最有效的拓展一個國家影響力的方法,即經濟方法邊緣化了。但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的支持,國家力量無以為繼。前蘇聯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實際上,二戰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霸權的形成也和其使用經濟方法緊密相關。美國當年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復興經濟就是最好的例子。伴隨經濟方法的往往是美國的多邊主義。在亞洲,美國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如果當年美國沒有馬歇爾計劃和多邊主義,今天的世界格局就會很不相同。

可惜的是,在今天美國的全球戰略中,軍事主義和單邊主義占了主導地位。因為有經濟主義和多邊主義,美國還可以說是一種建設性的力量。但現在先發制人的軍事主義和強行推動民主往往使得美國表現為一種摧毀性的力量。

xxx6月26日至28日,G7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召開峰會。

美國恐懼中國崛起的方法


美國與其說是擔心中國的崛起,倒不如說是恐懼於中國崛起的方法。中國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到近年來「和平崛起」或者「和平發展」,所走的路線實際上和美國當年走過的經濟主義和多邊主義路線相似。

中國在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國際事務上實行以經濟外交、多邊主義和睦鄰外交為中心的和平崛起道路。這個路線既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相吻合,又大大推進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

在軍事戰略方面,中國一直採用低姿態。儘管軍事現代化也在加速,但並沒有像前蘇聯和現在的美國那樣遠遠超出防衛性質。經濟外交的拓展一方面為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提高了和世界各國的相互依賴性。相互依賴性的增加為中國解決和周邊國家的衝突造就了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今天,除了和日本外,中國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有效的方法。

正因為經濟方法較之軍事方法更能促成交往間各國的「共贏」局面,中國的影響力隨著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迅速走向亞洲各國和世界各地。近年來,中國的影響力隨著其經濟規模的擴大而擴大。例如,現在無論是中國內部需求方面還是供應方面的變化都能夠影響世界市場。

可以說,中國的經濟方法遠較美國的軍事方法有效。無論在亞洲還是在世界各地,美國現在要結成一個「圍堵」中國的區域聯盟或者世界聯盟並不容易。很少有國家願意犧牲和中國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和美國結成政治或者軍事聯盟來「圍堵」中國。韓國、東盟各國、以及亞非拉等國對美國「圍堵」中國戰略的冷淡反應甚至堅決反對就說明這一點。

xxx2021年10月2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24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殷博古

21世紀大國關係重點:比賽「交朋友」


作為世界唯一的霸權,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過度反應似乎可以理解。不過,中國也似乎沒有必要來直接回應美國這樣那樣的舉措。中國一要加速自衛性質的軍事現代化,二要繼續既定的以經濟方法為主體的和平崛起道路,只要有這兩條腿並行,美國的「圍堵」方法並不難化解。

21世紀的大國關係競賽重點是比「交朋友」的結伴速度而不是「找敵人」的結盟速度。結伴者強調的是經濟合作共贏,而結盟者則側重政治對抗。結伴者以天下為己念,結盟者則強調集團的利益。結伴者開大門,結盟者修高牆。結伴者朋友遍天下,結盟者則到處有敵人。因此,以為結盟者可以圍堵結伴者,謬矣!

【您可能有興趣】
中國已悄然在美國的「後院」種花蒔草
濫用「經濟脅迫」已使「美利堅合眾國」成為「制裁共和國」
俄烏戰爭點燃了世界秩序重構——從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說起
普京逆襲積重難返的美國:非同小可的五百年大變局
建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 早被這兩人給決定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