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吧,飛向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07-23 18:35:35 /
太空
航太
科技
摘要: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問》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2300多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升空,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xxx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圖/新華社)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征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太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跨越2300多年的「向天之問」,如今終於邁出關鍵一步。

探索新高度——天問正式啟航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問》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

2300多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體現著跨越兩千多年的不懈求索。

茫茫宇宙,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大小處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是一顆承載人類最多夢想的星球。

這一橫貫千年的「天問」,既是真理之問、信念之問,更是人類之問。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探測和研究火星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拓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從而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

「通過探測火星可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劉彤傑說。

回望中國火星探測的歷史,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中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

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向國家建議,開展月球以遠深空探測的綜合論證,國家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專家組開展了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論證,多位院士、專家團隊積極參與論證工作,對實施方案進行了三輪反覆運算和深化,最終於2016年1月正式立項實施。

xxx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當前世界先進水準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由該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包括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和火星車組成,進入艙計畫完成火星進入、下降和著陸任務,火星車配置了多種科學載荷,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

從地球到火星最遙遠的距離大約4億公里,這麼遠距離的通信對於火星探測器研製團隊而言可謂難上加難。

經過四年多艱苦攻關,研製團隊按節點順利完成了探測器的模樣研製、初樣研製、正樣研製、大系統對接試驗等工作,為探測器飛越深空、到達火星提供了堅強支撐。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通過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中國將驗證火星制動捕獲、進入/下降/著陸、長期自主管理、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為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基礎工程體系落實基礎,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火星探測將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是深空探測領域從月球到行星的發展歷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環節,也是未來邁向更遠深空的必由之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

xxx

飛出新速度——「胖五」正式服役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天問一號」任務是中國獨立實施的首次行星探測任務,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從2007年首次探訪月球起,中國深空探測已走過13年時光,但一直沒有對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開展過探測,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

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將托舉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公尺每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當航天器達到每秒11.2千公尺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去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因此,第二宇宙速度也被稱為「逃逸速度」。

「此次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長征五號火箭第一次達到並超過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

此前,長征五號遙三火箭和長征五號B遙一火箭連續發射成功,體現長征五號火箭已經攻克關鍵技術瓶頸,火箭各系統的正確性、協調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火箭可靠性水準進一步提升。

xxx

「此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意味著長征五號火箭正式開始服役。」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玨說。

從人造衛星、載人航太、探月工程,到擺脫地球引力,走向更遠的深空,此次發射無疑是中國航太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航太領域,我們經常講,一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成功不等於成熟。」在王玨眼中,承載著使命和光榮的「胖五」火箭,就像他的兄弟一般親切和熟悉。各方都對「胖五」寄予厚望,「胖五」正式上崗,也意味著更多新的挑戰。

「從長五B首飛到我們7月下旬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間隔僅有兩個半月。這意味著在上次任務發射後,發射平台和地面支援系統的恢復時間,相比原來我們計畫的進度要壓縮30%以上。從火箭研製的角度來講,我們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新速度。」王玨說。

作為決定未來中國航太發展格局的型號,長征五號是航太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主力,長征五號的運載能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遊戲規則,高軌衛星一箭多星的時代正在到來。此外,長征五號的關鍵技術對於支撐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的『大火箭』時代已經來臨,中國航太將開啟新的篇章。」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說。

新華社海南文昌訊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2期上線囉!
火星的召喚?為何多國選在今夏進行火星探測
在內蒙古大草原邂逅6800年一遇的彗星
北斗系統最後一顆衛星上天!圖解「中國天團」如何鎖定全球
解碼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四大「黑科技」
中國進入太空50年:「東方紅一號」的無形力量
【犇報社評】美國退群!全球多極化趨勢下的霸權衰微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