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簡體字從民國時期就開始推動了

By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 / 2020-06-10 12:49:11 /
兩岸
摘要:

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後來抗戰爆發,簡體字運動被迫停頓,大約到了1952年秋季,蔣介石再次提出推動簡化漢字,遭著名學者胡秋原極力反對。蔣介石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時難以施行,便不再提簡化漢字的事了。


◎來源|昆明市圖書館

xxx(圖/微博帳號「無為李爺」)

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學大師(不是洋學大師)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專家們的建議與主張,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王世傑說:「一些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對簡化漢字比較積極,但反對的人也很多,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劃確實太多,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應該作些簡化。但這個問題只能逐步進行。」蔣介石贊成王世傑的意見,並當即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王世傑於是召開會議,佈置漢字簡化的有關事宜,並委託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

黎錦熙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簡化1000餘字的方案。王世傑認為簡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錦熙重新挑選三四百個迫切需要簡化的字報教育部審批。1935年(民國24年)8月21日,王世傑通過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號部令,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同時,公佈《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辦法》規定:「凡小學,短期小學,民眾學校各課本,兒童及民眾該物均應採用部頒簡體字。」並通知各印書館。從1936年1月起,上述範圍新編課本、讀物不用簡體字不予審定。

xxx(圖/微信公眾號「非常歷史」)

xxx(圖/微信公眾號「非常歷史」)

xxx(圖/微信公眾號「非常歷史」)

xxx(圖/微信公眾號「非常歷史」)

不料,因事沒有參加討論簡化文字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他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麼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蔣介石雖做了一些解釋,但戴季陶仍聽不進。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簡體字表》,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

果然,在此後的3個月裡,戴季陶拒不參加國民黨的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蔣介石雖然覺得戴季陶太過分,但由於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沒辦法,蔣介石只得讓步,下令暫不施行簡化漢字,1936年2月5日,戴又促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回顧國民政府漢字簡化,其大致經歷為: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語言文字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

1930年,劉複、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匯》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慣用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隨後,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澤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8月,魯迅《漢字和拉丁化》發表。文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12月,魯迅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導,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上海其他報刊紛紛回應,相繼轉載《推行手頭字緣起》。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採用。

1936年2月5日,《第一批簡體字表》廢止。從頒佈日起,歷經167天。10月19日,魯迅去世。臨終「答救亡情報訪員」時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戰爆發,簡體字運動被迫停頓,其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大約到了1952年秋季,在一次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蔣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我們的漢字筆劃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為取得大眾的支持,蔣介石指示「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先在報刊上寫些文章造輿論。同時,台灣當局的「教育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立即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的方案。

就在蔣介石又一次推動簡化漢字時,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突然站出來極力反對。他認為,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幾千年,書寫時並沒有什麼不便,完全沒有必要簡化,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胡秋原的主張得到臺灣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部分人的支援。於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臺,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一面寫文章向臺灣民眾闡述為什麼不能簡化漢字。此後一個時期,胡秋原聯絡一幫人在黨內黨外利用一切機會,反對簡化漢字。蔣介石見社會上不斷有人反對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時難以施行,便不再提簡化漢字的事了。

固然國民政府漢字改革失敗了,但從1935年《第一批簡體字表》,不難看出我們現在的簡化字襲用民國時期漢字改革的痕跡。

xxx(圖/微博帳號「無為李爺」)

xxx(圖/微博帳號「無為李爺」)

xxx(圖/微博帳號「無為李爺」)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轉載|中國漢字的簡化歷程 始於民國?
◎來源|昆明市圖書館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29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天佑美國,讓世界遠離種族主義的瘋狂和野蠻
為什麼美國黑人被員警打死事件經常發生?種族歧視在美國是怎樣的?
【反思1968】劉燁 | 作為六十年代遲到者的美國黑人運動(上)
拒斥反中國,捍衛國際團結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