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林孟蓉:媽祖文化印證兩岸同根同源

By 犇報編輯部 / 2022-06-27 18:33:42 /
兩岸
傳統文化
摘要:

作為海峽兩岸最具影響力的「海上保護神」,媽祖一直是廣東、福建、台灣等沿海地區民眾共同信奉的神祗。林孟蓉表示,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與媽祖信仰關係密切,商業組織與宮廟組織二合一。

xxx圖片來源:鹿港天后宮

作為海峽兩岸最具影響力的「海上保護神」,媽祖一直是廣東、福建、台灣等沿海地區民眾共同信奉的神祗。

台灣學者林孟蓉在「媽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島進行了媽祖信俗田野調查,「媽祖信俗文化播衍路徑顯示,兩岸同根同源,都是一家人。」

01
台灣地區的媽祖文化


林孟蓉是福建省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台灣省籍教授,前幾年,她渡海而來,入職莆田學院。現在,她擔綱主持的國家基金課題專案「『一帶一路』的視野下台灣地區媽祖文化與海上經貿關係研究」,已歷時兩年半,取得階段性成果。

林孟蓉表示,台灣早期經濟發展與媽祖信仰關係密切,商業組織與宮廟組織二合一;在日據時期以前,台灣區域經濟的商貿核心主要依附於港口的媽祖廟,並依此成為區域經濟的商貿中心。

xxx最北方的媽祖廟——天津天后宮

踏訪台灣北部的雙溪,林孟蓉溯源台灣山區拓墾與媽祖信仰播衍的源流。在台灣基隆港和平島三府王爺廟所供奉福建泉州漂流抵台的王船上,她見到了庇護先民橫渡「黑水溝」的媽祖像。

「巨大的王船至今保留完好,船上媽祖像被建廟供奉,還經常被請出來在小島上繞境巡安。」林孟蓉感慨道,這是對「根」的活態傳承,「不可思議」又深受感動。

xxx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台籍教授林孟蓉。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02
尋找媽祖文化裡的同根同源


近年來,林孟蓉踏遍台灣大大小小數千座廟宇,梳理兩岸淵源。如今,隨著港口凋敝,一些宮廟香火大不如前,但她訝然發現,「即使是幾塊石頭壘砌的小廟,都有鄉民記得這是紀念當年先祖入島的落腳渡口。」

在做媽祖信俗田野調查時,林孟蓉常常被兩岸民眾對媽祖的敬仰所感動,「媽祖信俗中深蘊的在地庶民文化,在一海之隔的閩台兩地得到共鳴和呼應。」

xxx澳門媽祖閣

2021年媽祖誕辰日,林孟蓉隨莆田阪頭村湄阪聖宮媽祖巡境。她猶記得,極具風情的巡境隊伍中,莆田當地老太太身著紅衣黑裙,手持掃把,腰間繫著草鞋,走在媽祖轎前為神靈座駕開路。

這讓林孟蓉想到台灣媽祖繞境的駕前先鋒「報馬仔」。以台北市北投地區慈後宮媽祖繞境中所見為例,她細述了「報馬仔」的奇特裝束:褲管一長一短,一足穿草鞋,一足赤腳,意指做事腳踏實地、在崎嶇世間路上真誠奉獻。

xxx莆田阪頭村湄阪聖宮媽祖巡境中的清道隊伍。圖片來源:林孟蓉

「兩岸民眾不約而同通過這樣的裝扮,來表達對媽祖大愛的感念感恩。」林孟蓉認為,莆田的清道隊伍和臺北的「報馬仔」,都藉由身上裝扮蘊含寓意,正是兩岸庶民文化中最樸實的價值觀與生命哲學。

「福文化」也在兩岸媽祖信俗中得以充分體現。林孟蓉說,莆田媽祖宮廟裡,「福食」是指由廟裡提供給信眾「吃平安」的湯麵或鹹粥,「麵線」有長壽、福氣綿綿的寓意,這在台灣民間習俗裡也象徵去除黴運與厄運;台灣媽祖信眾每個月初一、十五也會帶著「福圓」到媽祖廟裡祭拜媽祖,「福圓」即桂圓、龍眼,象徵祈福、補運。

xxx圖片來源:鹿港天后宮

目前,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研究院開辦「媽祖特色班」,教授年輕學子們從古老媽祖信俗中提煉文創元素,助力「媽祖故里」文旅發展。林孟蓉期許台灣學子加入,「嘗試換個視角看台灣,給兩岸更多的相互理解機會」。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岸犇報編輯|歐達善

【您可能有興趣】
台灣人也熟悉的風景:「福建特色」核酸檢測站
清水出芙蓉,一花一世界!河南衛視元宵演繹絕美蓮花舞
鄭成功復台360周年 民團將辦座談探討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時代意義
期盼兩岸統一:為了親人不再離散、為了民族不再傷痛
建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 早被這兩人給決定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