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年輕人逃離的工廠,正在被博士們看中(下)

By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 / 2021-10-19 18:16:18 /
摘要:

過去一段時間裡,一場改變正在悄然進行:沒有技術的年輕人正在逃離工廠,選擇外賣、快遞等更靈活的就業;而另一方面,走進工廠的博士、專家,則正在用技術解決工廠年輕人不足的問題。這場化學反應,決定了新一代年輕人的職業選擇,也將決定中國製造工業的前途命運。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下篇。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
◎上篇:在中國大陸,年輕人逃離的工廠,正在被博士們看中(上)



「吃過的土,就是我們的競爭壁壘」


在北京海澱區復興路乙12號,有一座「中國鋁業大廈」。

這座大樓,曾是原國家冶金部的辦公地。隨著原冶金部的撤銷,該大樓也變成了一座商用寫字樓。不過,至今樓上住的大都是一些「中」字頭的冶金領域公司。只有一個例外,就是瓦特曼智慧。

很難會有人相信一家做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科技公司會在這樣一座「傳統大院」裡辦公。但譚勝虎覺得選擇在這裡辦公是「找對了地方」。

有一次,譚勝虎跟一個鋼鐵廠的客戶吃飯,席間對方問到「你們在哪兒辦公」,譚勝虎回答在中國鋁業大廈,結果對方一臉驚訝,直呼「你們是內行」。

原因是,這座樓裡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在重工業領域深耕十幾年的公司,這類公司相對封閉,圈外人很難接近他們。一般來說,即使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鋼鐵廠,僅辦公室就有上百個,如果不瞭解行業和公司可能連門都找不對,因為找對的概率只有1/100。

有了「中國鋁業大廈」這塊敲門磚,只意味著能敲開公司的門。但要真正瞭解工廠的需求,靠這些還遠遠不夠。

2019年中,從騰訊離職加入瓦特曼智慧的孫銀健和同事們接到了一個任務,為一家工廠做演算法開發。這對他們來說並不難,於是在家裡寫完代碼後,他們帶著成果來到工廠,結果幾輪測試下來,演算法跟場景的適配卻存在偏差。

這讓現場的工程師們慌了神,工廠的生產不能耽擱,必須儘快解決問題。鋼鐵、冶煉等行業對生產的穩定性要求極高,這也是他們過去很少接觸新科技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個鋼鐵廠因為上新設備而導致生產停工,那麼它一天就可能損失上億元。」譚勝虎說。

工程師們不得不駐紮在工廠,前後待了兩個月。這兩個月裡,不僅客戶在體驗上打了折扣,每名工程師也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儘管最後問題得以解決,但給孫銀建留下的一個教訓是,一定要在寫演算法前對場景有充分的瞭解。

xxx一群工程師,在車間調試機器

此後,公司對開發的工程師定下一個工作流程:在做演算法開發前要先到工廠裡熟悉場景,等到寫代碼做開發時再回到公司,最後產品或系統應用前再到工廠現場調試。

這個規矩看似非常實用,但對一些剛畢業的程式師來說很難接受。甚至在最開始的一年裡,都持續有一些新人會因不適應工廠的工業和生活而選擇辭職。

對於重工業企業來說,產品的可靠性大於一切。孫銀健講了一個他們團隊拿下一個大客戶的例子。

一家鋼鐵廠很早就計畫研發無人天車,但最終卡在天車對鋼包的感知識別這一環節。從2018年開始,這家鋼鐵廠陸續找來十多公司,希望能幫助他們突破這一環節,但兩年後卡殼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2020年4月,孫銀健和同事帶著設備也來到這家鋼鐵廠,將無人駕駛技術引入到天車吊運的控制和識別感知中,並做了功能demo演示。演示當場沒有問題,合同順利簽了下來。隨後,他和同事們在工廠泡了大半年,經過十多次的功能反覆運算和現場不斷嘗試後,完成了設備的交付,並通過了現場的試運行。

別人兩年都未能解決的難題,為什麼孫銀健團隊半年就解決了?

在交談中「甲子光年」發現,差異來自技術路線的選擇。傳統的方案,大多是通過簡單視覺識別鋼包上的標記來做到感知,但在鋼鐵廠,環境腐蝕性高、灰塵又大,一個月前做的標記在一個月後很可能被磨損得一點不剩,根本滿足不了實際的需求。

亦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楊寅曾到過這樣的工廠,她對「甲子光年」講述自己的一次經歷,「我事先並不瞭解那個環境,背了一個白色的包就去了。結果只待了半小時包就全黑了。」

而基於鐳射SLM、視覺、3D智慧感知等技術的方案,則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不僅是技術選擇的問題,更考驗研發人員對實際應用場景的理解程度。如果不去現場摸摸灰塵,只是坐在辦公室,程式師很難理解為什麼純視覺的路基會走不通,因為理論上它確實是有可能性的。

xxx一名工程師正將檢測設備下探到鋼爐內

這就是實地踩出來的經驗。

也有的時候,工人對技術存在過高的要求。

翼菲自動化的張忠法就碰到一件事。曾經他的團隊給一家煙草企業做異形煙碼垛機器人項目,這個細分領域此前一直是人工作業。在專案研發完成並在工廠調試後,工人提出了一個要求,在垛好的異形煙中間再堆一排。

「人工作業,確實可以實現這個要求,無非就是晃一晃、擠一擠就可以加進去了。但機器實現起來就會稍微複雜一些。」張忠法稱。如果強行操作,結果就是整垛煙又散了架。

「工人理解機器也很重要。」張忠法說。

礦山則是另一種場景,其有嚴格的管理流程,工人很少能干預車輛行駛。

經過幾次在礦山的經歷,林巧愈加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自動駕駛企業盯上這個場景。對此,「甲子光年」曾在《無人駕駛「解救」礦山之困》一文做過詳細分析。但要做好礦山的自動駕駛,只靠實驗室的技術是無法完成的,甚至他對乘用自動駕駛「降維」到礦區自動駕駛說法也嗤之以鼻。

林巧很認同易控智駕CEO沃森常在公司裡說的一句話:「我們吃過的土,就是我們的競爭壁壘。」

礦區跟城區幾乎是兩個天然相對的場景。一是礦區的道路不會有車道線標識,車輛無法靠標識線保持車道;二是礦區的環境粉塵大、沙石多,普通的感測器很難在這種環境下長時間工作;此外,礦區的車輛對作業流程要求極嚴,「普通車輛在車庫中倒車倒不准可以來回多試幾次,但礦山上如果車輛來回倒車,那就嚴重影響挖機和車輛的協作,甚至讓後續車輛的作業都受影響。」林巧說。

這種情況下,程式開發人員只能先到現場收集需求,然後回到辦公室做開發,之後還要到現場驗證開發效果。「如果想通過別人遠端驗證,然後告訴你結果,是不現實的。」林巧稱。


博士、專家與工人們的化學反應


從我們講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過去一段時間裡,一場改變正在悄然進行:沒有技術的年輕人正在逃離工廠,選擇外賣、快遞等更靈活的就業;而另一方面,走進工廠的博士、專家,則正在用技術解決工廠年輕人不足的問題。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掌握技術的程式師也開始轉變起觀念。以前在他們眼中,最性感的工作是在寬敞豪華的辦公大樓裡,研發炫酷、好玩的科技;但現在,最性感的工作是在重工業的工廠裡,用技術變革生產方式。

在這裡,博士專家跟只有初中水準的工人差別並不明顯,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在相互發生化學反應。

孫銀健說,由於認知、語言的不同,一些剛進入工廠的程式師有時候會跟工人有交流的障礙。但想要做好產品,瞭解工廠最底層的運行,就需要多跟工人交流。

他記得,為了跟工人打成一片,公司創始人&CTO陳仁曾經專程從北京帶著好酒來到工廠,下班後與工人們一起吃飯暢聊。

「說實話,我們從互聯網過來的,平常很少有這種應酬。」孫銀健說,陳仁酒量一般,但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方式讓對方感受到了誠意,話題也就打開了,對方也會開始很用心地聊自己的需求,慢慢地相互接受度越來越高,磨合起來也越來越舒暢,包括後來項目進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困難需要現場去支援,工人們也會幫著一起想辦法。

為了緩解程式師們的駐廠壓力,瓦特曼智慧也會制定相應制度使他們可以得到定期放鬆。公司有強制規定,凡連續出差兩周的同事必須回公司或回家休息一段時間,期間的車票等費用均由公司承擔。

這種壓力,幾乎是每個初到工廠的工程師們必須經歷的。林巧記得,最開始有個別新員工在礦山待了半個月,結果因為受不了環境的荒涼又走了;甚至在面試明確告訴對方要去礦山後,有人開始「同意去」,但在臨近發offer的時候又「變卦」。

林巧自己也曾也有過不適應。最開始在礦上那一個月,他是抱著電腦在礦車上工作的,休息的時候也只能蹲在路邊,因為新礦沒有配備板房。

生活上的困難是最考驗人的。比如在飲食方面,礦區不像城市,可以點一份自己喜歡的外賣,因此包括工程師在內的所有礦上人員都只能吃食堂。「礦區的伙食都是偏辣的,我不能吃辣椒,所以每次吃飯就只吃白米飯。」林巧說。

要知道不久前,他的午餐還是在阿里乾淨的食堂裡,不僅雞腿、魚蝦隨便挑,飯後還有水果小甜點。

但困難總要解決。「在招聘時,我們會考察候選人的價值觀,礦山無人駕駛需要研發人員踏踏實實理解現場、以技術結合現場實現產品。實際上現在很少有人會因為不適應礦山而離職。」林巧說。

在他所在的公司,甚至連財務、行政都要去礦山進行一段時間的體驗。因為這些後勤服務人員需要知道開發人員的需求。「去年冬天,行政小姑娘給我們配了一套新工裝,不僅保暖,而且口袋又多又大,既能裝得下各種工具,還能裝電腦,非常實用。」林巧稱。

如今,他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生活,和礦區工人也相處更融洽。有些時候,他需要向身邊的工人請教礦車駕駛的經驗,以更好地瞭解礦車運作業規律;而這些礦工在林巧的潛移默化下,也學會了「折返、軌跡規劃」等自動駕駛術語。在程式師的影響下,很多司機也開始有意識地定期擦洗雷射雷達。

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程式師們與工人們越來越默契,這場化學反應的結果是,工廠裡既有技術、又有經驗的工匠會越來越多。

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擁有最完善的製造業體系,但在高端製造業領域較之發達國家卻始終矮人一頭。人工智慧,給傳統工業帶來了新的轉折機遇。

用譚勝虎的話說,過去20年,互聯網改變了世界;未來20年,則是機器人改造世界。

這意味著,智慧製造,是中國完成製造業跨越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當個性化消費、大眾創新創業成為主流,這也倒逼著傳統製造業向柔性化、數位化、透明化、智慧化加速轉型,這恰恰是智慧製造的趨勢。

這場化學反應,決定了新一代年輕人的職業選擇,也將決定中國製造工業的前途命運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文章轉載:年輕人逃離的工廠,正在被博士們看中 | 甲子光年
◎文章來源:甲子光年
◎作者:劉景豐
◎編輯:宋家婷

【您可能有興趣】
「太空同樣也屬於女性」 外媒為什麼都盯著王亞平
撐起世界工廠的農民工 正迎來世代變化的城鄉進退挑戰
巨大爭議背後 : 「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曾被西方譏諷造不出鐵路 如今中國擁有世界先進高鐵技術體系
袁隆平生前提出的這個目標,終於實現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