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扶貧劇爆紅!衛星告訴你真實的《山海情》是什麼樣

By 犇報編輯部 / 2021-01-29 17:20:40 /
脫貧
摘要:

在衛星的見證下,貧瘠之地轉身為生態名片,「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西海固、閩寧鎮、玉泉營農場……這些衛星視角下的一個個圓點,就是脫貧攻堅工程中的縮影,這一個個縮影組成了中國「脫貧奇跡」的答卷。

xxx

最近,扶貧劇《山海情》火了,劇中故事發生地寧夏永寧縣閩寧鎮也備受關注。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寧夏平原的閩寧鎮,陸媒新華網整理報導,從衛星視角介紹閩寧鎮從無到有、從貧到富波瀾壯闊的變遷,帶讀者一起感受扶貧帶給當地百姓的巨大變化

「吊莊」移民的西海固在哪裡?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山區的統稱,不同於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這裡山大溝深,長期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

xxx西海固地區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中衛市海原縣以及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9個貧困縣區。

「鍋裡沒糧,鍋底沒柴,缸裡沒水,身上沒錢。」是20世紀80年代西海固人的真實寫照。「盲目開墾——生態破壞——干旱少雨——貧困落後」的惡性循環,讓寧夏西海固地區一度被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

xxx寧夏西海固

為了改善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20世紀80年代,寧夏開始實施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移民搬遷。《山海情》中的海吉縣便是以西海固地區為原型,「馬喊水」們北上400多公裡,就是想要尋一條出路。

閩寧鎮,如何誕生?

從大山走向平川,「吊莊」移民的目的地選擇在了賀蘭山下的戈壁荒灘上,這裡北鄰銀川市、東依黃河西干渠,是創建新家園的不二選擇。

xxx閩寧鎮所在位置。

「以山濟川,山川共濟」。1990年10月,西海固地區的西吉、海原兩縣1000多戶貧困群眾搬遷到賀蘭山東麓的永寧縣玉泉營和玉海經濟開發區,開始了有組織的生態搬遷扶貧,這便是閩寧鎮的前身。

xxx圖為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移民群眾在戈壁灘上開荒種田(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xxx圖為扶貧劇《山海情》劇照。

「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是這裡的真實寫照。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穩得住,1996年,福建對口協作幫扶寧夏正式確定,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東西聯手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xxx1997-2020年時序衛星影像清晰記錄下閩寧鎮從戈壁荒灘到塞上小鎮的變遷。

1997年7月,在福建援助資金支持下,閩寧村在「吊莊」玉泉營奠基。第一批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艱難創業,挖地坑、住窩棚,蓋房打井、篩土平田,建設引黃灌溉揚水站,戈壁灘也開始長出了農作物。

xxx

村落拔地而起,各項設施陸續配備到位,閩寧村也升級成為閩寧鎮。曾經「胡風怒卷黃如霧」、「窮荒絕漠鳥不飛」的賀蘭山下荒灘,如今已是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

xxx圖為移民第一個落腳點閩寧村的變化過程。來源:新華社

山海相逢,閩寧情深

何為「山海情」?「山」是寧夏的閩寧鎮,「海」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裡對口幫扶情。

山與海相遇,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在扶貧開發中,閔寧鎮充分利用東部資源,從單向扶貧到產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社會事業多領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

xxx閩寧鎮扶貧產業園建成前後對比圖。來源:新華社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依靠「輸血」到自己「造血」,立足地理緯度和區位優勢的閩寧鎮,逐漸培育出菌菇、釀酒葡萄、光伏等多個特色產業,建成閩寧扶貧產業園、閩寧產業城兩大園區。

xxx菌菇產業是閩寧鎮第一個特色產業,圖為《山海情》中福建專家帶領村民種植的雙孢菇。

如今,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6萬余名西海固人陸續從大山深處搬遷扎根到這座美麗城鎮,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人均純收入由建鎮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3970元。

從蒼涼走向美麗,從貧困走向富裕,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

而劇中人物搬離的西海固,也實現了綠色轉身,摘掉「苦瘠甲天下」的稱號,打造出了「天高雲淡、綠水青山」的生態名片。

xxx圖為衛星拍攝的固原市西吉縣。衛星影像來源:天地圖

在衛星的見證下,貧瘠之地轉身為生態名片,「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西海固、閩寧鎮、玉泉營農場……這些衛星視角下的一個個圓點,就是脫貧攻堅工程中的縮影,這一個個縮影組成了中國「脫貧奇跡」的答卷。

◎文章來源:新華網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4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中歐投資協議,全球進入「後美國時代」的序曲
拜登禁稱「武漢肺炎」 狠打綠營官員歧視嘴
【犇報專題】易地搬遷式扶貧
中國960萬易地搬遷人口脫貧,為什麼可說是人類兩大世界壯舉?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