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為何不是國葬?

By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 / 2020-11-12 17:45:14 /
歷史
摘要:

186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當時清末朝廷的腐敗,注定了當時的動亂。縱然不是列強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近代中國,儼然也會面臨一場動蕩和更迭。孫中山的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而奮鬥。可以說,孫中山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革命和天下。孫中山的貢獻,在當時享譽全中國、甚至名揚國際,至今仍被世人所銘記。可為何孫中山當年過世時,舉國悲慟下,舉行的卻不是國葬呢?


◎文章來源:歷史人物簡史

xxx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化名中山樵。(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風卷珠簾,雲吞萬物,風從何來,又往何歸?天下大亂,需英勇者們不懼艱險,一一出列而戰,所圖只為國泰民安。

平定四方之亂者,當為如何之人也?孫中山先生,當屬其中之一也,其之貢獻,至今被世人所銘記。可如此偉人,在過世之後,舉國悲慟,卻為何舉行的不是國葬呢?

孫中山是也


186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誕辰。這個在當時呱呱墜地的男嬰,在往後的逐步成長中,變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他的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而奮鬥。可以說,孫先生將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革命和天下。

清末朝廷的腐敗,注定了當時的動亂。縱然不是列強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近代中國,儼然也會面臨一場動蕩和更迭。

清末之荒唐,一二言語無法描述全面,倘若要用四字定義,或許便只有「民不聊生」、「人間烈獄」等等的悲慘詞彙了。或許有人會覺得過分悲觀,但當時的國情便是如此。

xxx

慈禧登太后位,一切鉗制和桎梏儼然不復存在,她才是凌駕一切的掌權者,無數朝臣對其俯首稱臣,所謂皇帝,不過也是她手中的提線木偶,任由擺弄。戊戌變法便是最好的解讀,戊戌君子們撼動了慈禧一派的利益,故縱然有溥儀支持,儼然落得人頭落地的下場。

當時是如何的慘烈,這些變革者們滿心以為是為中國而亡,卻不知自己死在了真正掌權者的利益熏心之下。他們自然是有進步,可這份進步,始終局限於封建統治的君王制度之下。

戊戌變法自然有其深意在其中,至少有所嘗試,雖然失敗的如此必然。但,通過戊戌變法,也令許多人知曉,封建統治注定要被消滅在這片神州大地之上。

所謂的君王在上,亦不敵國泰民安來的有說服力和誘惑力。列強強行打開的國門,也為這個曾經腐朽和被鉗制思想的國度帶來了許多新奇,包括思想和技術。

xxx

當時許多人愕然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原來「鐵家伙」也可以冒著熱氣「轟轟轟」的跑的比馬車更快,原來夜晚的光明不止有蠟燭能夠給予,原來……

當然,再多的原來和不曾知曉,都抵不過當時備受欺凌的中國的慘痛。但落後便要挨打,這是無可回避的過去和事實,所幸今日的中國,富庶強大,早已和近代有著截然不同的變化。

孫先生便是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誕生的,他壯年之中,親眼所見國之危亡,又親身感受到了外國的強大富有和先進。他對中國,懷有一份愛之深的迫切心情,他意圖改變當時挨打和愚昧的中國。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先生無疑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事跡廣為流傳。為了革命,孫中山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他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其所提出和倡導的三民主義,截止今日亦有其借鑒意義。

xxx圖為2020年5月20日蔡英文宣誓就任時,高舉右手向孫中山遺像宣誓。圖源:總統府

xxx圖為11月12日,上海孫中山故居舉行的孫中山先生誕辰154周年紀念活動。(圖/上海市政協研究室宣傳處,金松攝)

曾經的孫中山,一心從醫,只願救死扶傷。可他漸漸明了,醫者當醫人心,於是,他便決心推翻腐敗的清政府,建立民主國家。而他,確實做到了,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進入一個新紀元。

只可惜,當時國情復雜,孫先生短暫的臨時大總統生涯,不足以支撐其完成自己的全部設想,建立一個民主富強的國家。為了國家大業,孫先生讓位於袁世凱,而袁賊的選擇是「黃袍加身」、「重登帝位」。

對此,全國上下一片唾罵之聲,孫先生更是意圖討伐袁賊。後來,是無數的動蕩與改變。但不論如何艱難,孫中山都未曾放棄對於民主一事的追求,他始終堅定信念,不曾有半刻動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 與世長辭。按理說,如此偉人,駕鶴西去之時引得舉國悲慟,理應當要舉行國葬的。但翻閱資料,能夠發現,孫中山所舉行的,並非國葬。此意為何呢?

xxx

利益的權衡


孫中山的離世,自然是引來無數人的悲聲痛哭,可先人已逝,後繼者更多考慮的,便是眼前利益。孫先生亡故於北京,這便是一個很值得揣測的細節。為何說值得揣測呢,因當時正處於軍閥割據、南北分化的大局勢之下。

細看當時中國,頗有南北各自為政,互相爭勢頭的味道在其中。當然,軍閥割據是整個民國時期的亂像,擁兵自重者不在少數,畢竟土皇帝做的好好的,誰也不願被鉗制,受那份閒氣兒。

當時的北京正處於段祺瑞執掌政府掌控中,段方面處於自己的考量,率先發布哀悼令,先是一番誇贊孫中山的貢獻和偉大,最後點明中心,要為孫中山舉行國葬。這個舉動其實很有意思,畢竟當時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政府還偏據在廣東一帶,距離北京這座老古城甚遠。

xxx

倘若同意了段祺瑞政府的國葬,不同意義上便是在認可北京執政府的行政合法權。這樣自損利益的行為,廣東國民政府方面決然無法贊同。可他們也十分清楚,單憑自身之力,在北京這片敵營是翻不出多少水花的。比起明裡反抗,他們更願意商量對策,解決這番困局。

此處不得不說,當時段祺瑞政府也算下的一盤好棋,首先便先發制人,孫先生亡故不過五日,該方便下令要為其舉行國葬,並且點明一應事宜,由北京方面的內務部操辦。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圖將一切狠狠抓在自己手中,不給國民政府方面半點話語權和反應機會。

當然,廣東國民政府方面亦不是吃素的,畢竟是跟著孫先生南征北伐如此多年之人,他們的應對能力,也是一流。

兩方利益的互相碰撞之下,單看誰更加有能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影響罷了。當然,不論何處都存在不同聲音,關於國葬一事,國民政府內部當時也存有不同意見。

xxx

支持一方表示孫中山生前居功至偉,理應受到如此厚葬。而反對一方,則是無法接受自身利益遭受侵害,他們認為,接受段祺瑞政府操辦的國葬,一面是對全中國承認該政權的合法性,另一面是無法參與先生葬禮細節之中。

段方面環環相扣下來,國民政府很容易便失去自己的名分與政治立場,說白了,這是一場利益的較量與權衡。

倘若喪禮操辦全權落入段祺瑞政府所在內務部,無論是文化權、話語權,都是完全喪失狀態,畢竟此刻,所有人都處在別人的地盤之上。

蚍蜉撼樹,或許不外如是。於是,國民政府人想出了對策,他們認為黨葬比之國葬更加適合孫中山先生。黨自然是代表國民政府,這並不需多加解釋,用黨葬的名義代替國葬,無疑是最好的宣示主權方式。

xxx

至於這些人為何費盡心機也想掌握孫中山先生葬禮舉辦的主導權,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孫先生的偉人之舉。他們都意圖通過此次葬禮,向全中國證明,自己是被孫先生承認的正統繼承者。這樣的承認,無疑是有利於後期的政權爭端。

國民政府方面如此計劃,但也不能在北京大張旗鼓的宣揚。他們迅速組織了北京治喪辦事處,制定了相關方案,對於「國葬」二字,其中之人,止口不言。當然,他們最絕的便是,方案制定好後便交給了段祺瑞政府,而該方處處插手、樣樣介入,國民政府方面也是來者不拒。

看到最後結果,便會發現,段祺瑞政府儼然是他們的局中一環,環環相扣之下,該方不過淪為出力不討好者的身份。

段祺瑞政府幫助營造了氣勢磅礡的場面和葬禮,一切都十分莊重肅穆,但事後宣傳報導,都甚少有人提及國葬。出力方沒有太多美名,國民政府倒是在當時出盡風頭,成為了葬禮主角,這一番搭台唱戲,怕是段祺瑞政府眾人氣的鼻子都要歪掉了。

xxx

一場葬禮下來,段祺瑞政府牢牢占據配角地位,縱然想要鹹魚來個大翻身,亦掀不起半點浪花,反倒是國民政府方面,賺足了眼球和認可。

黨葬,也就此被定性,而這就是孫先生為何沒能舉行國葬的重要原因。北京的治喪結束後,國民政府人便遵照先生遺願,在南京為其修建墓地,讓他安眠於此。

而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後,遺體在協和醫院內進行了防腐處理,內臟在眾多人的見證陪同之下被一一取出。關於孫先生的內臟,此處也要言語一句當時醫院方面的膽大包天,對外人謊稱已然將孫先生內臟火化,但事實是被予以研究之用。

xxx

孫先生遺體處理完成之後,被裝殮入楠木棺材之中,但孔祥熙覺得棺木狹窄,委屈了先生,便更換了一副較大的棺木。後來,為了完成先生供後人瞻仰之望,又訂購更換了水晶棺。最後,才是從美國而來的紫銅棺。

一波四折的更換棺木,也足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孫中山的重視和愛戴。只是,如何的對待,都無法挽回先生的生命。先生去世,舉國哀悼,雖未能國葬,但先生所受的禮待,儼然是當時最高規格。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轉載|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卻為何不是國葬?
◎來源|歷史人物簡史

【您可能有興趣】
浪漫的革命家 - 孫中山|犇報看影音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辛亥革命先驅後裔雙十前夕發出呼籲
上海、廣東、台灣三地專家學者在上海研討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
【海外通訊】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孫中山和辛亥革命
溫鐵軍: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