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戰略看俄烏衝突:給和平一個機會

By 范振國 范綱塏 / 2022-04-22 12:03:08 /
俄羅斯
烏克蘭
摘要:

至今,俄烏戰爭已持續卅餘日。一般論述聚焦於俄烏之間歷史民族的糾葛,左翼陣營則側重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認為這此戰爭的目的實則為了資源的掠奪。美國左翼雜誌《每月評論》近期則以「烏克蘭:地緣政治的樞紐」為專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了這次的俄烏戰爭。我們翻譯這篇報告,除了提供另一面的戰爭思考之外,也與原作者同理同心,希望「給和平一個機會」,戰爭得以早日結束。


◎翻譯|范振國(人間學社);校對|范綱塏
◎原文出處|Ukraine as the “Geopolitical Pivot”

xxx4月14日,馬里烏波爾當地居民坐在長椅上張望。圖片來源:新華社,維克托攝

前言


2022年2月24日,在俄羅斯總統普丁要求烏克蘭「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所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讓時斷時續八年的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軍事衝突,正式升級為全面戰爭,成為二戰以來歐陸最大規模的戰爭。

至今,俄烏戰爭已持續卅餘日。戰爭爆發之後,在戰事死傷的報導外,諸多國家也採取各種方式,或透過外交談判、或透過經濟制裁給予俄羅斯壓力,希冀可以早日結束戰爭。

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有各種評論。一般論述聚焦於俄烏之間歷史民族的糾葛,左翼陣營則側重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認為這此戰爭的目的實則為了資源的掠奪。美國左翼雜誌《每月評論》近期則以「烏克蘭:地緣政治的樞紐」(Ukraine as the “Geopolitical Pivot”)為專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了這次的俄烏戰爭。

我們翻譯這篇報告,除了提供另一面的戰爭思考之外,也與原作者同理同心,希望「給和平一個機會」,戰爭得以早日結束。(范綱塏)

本文


2022年3月,當我們開始撰寫這份筆記時,在烏克蘭8年的內戰,已經轉變成全面性的戰爭。這代表了新冷戰時期轉折點,以及人類的一大悲劇。現在,這事件透過威脅全球的核浩劫(nuclear holocaust),也正在危及全世界。

要理解新冷戰的起源,以及目前俄羅斯捲入烏克蘭內戰所發起的進攻,就必須回溯到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由華盛頓制定出爐的世界新秩序,與此事件關鍵性聯結。一個月之內,時任喬治‧布希政府(George H. W. Bush)的國防部長,負責制定政策的保羅‧沃弗維茨(Paul Wolfowitz),提出了一份《國防計畫指南》(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表明:「我們的政策(在蘇聯崩潰之後)必須重新匯聚精神防堵,未來世界有任何競爭對手出現。」沃弗維茨強調,俄羅斯仍舊是歐亞大陸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在它能夠回到原先的狀態前,必須竭盡全力,不可逆轉削弱它地緣政治的位置,要將那些環繞它四周,此前或屬於蘇聯,或在它勢力範圍之內的所有國家,納入西方的戰略軌道,讓俄羅斯永遠無法復原。(註1)

xxx這是1月26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拍攝的克裡姆林宮和聖瓦西里教堂。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白雪騏攝

沃弗維茨《國防計畫指南》廣受華盛頓和美國所有戰略設計的領導採納,他們在這方面的觀點,逐漸返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英帝國的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所倡導的古典地緣政治學說(classical geopolitical doctrines),之後納粹德國(Nazi Germany)的卡爾‧豪斯(Karl Haushofer)和尼古拉斯(Nicholas),以及美國的約翰‧斯皮克曼(John Spykman),在1930至1940年期間,進一步發展了此一學說。1940年,麥金德引進了控制世界端賴控制歐亞大陸(Eurasia,意指:歐洲和亞洲大部分的主要陸地,他喻之為「心臟地帶」Heartland)的地緣政治觀念。亞州的其他部分和非洲,還有心臟地帶共同組成世界島。從此產生了他被經常引用的格言: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心臟地帶
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就統治了世界島
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了世界島

(Who rules East Europe commands the Heartland)
(Who rules the Heartland commands the World Island)
(Who rules the World Island commands the World.)

地緣政治學說的目標,自開始就在統治世界,而且從那時起便一直指導著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帝國戰略。一般的提法是所謂的「大戰略」(grand strategy)形式,雖然它支配了像是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或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這些人物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思想,但是地緣政治長期來因為普遍被等同於納粹德國的學說,因而在公共領域遭到貶抑。儘管如此,由於蘇聯的消解,以及美國單極霸權的興起,地緣政治還有心臟地帶的學說,再一次被美國的戰略設計者大肆宣揚,從而炮製了「後冷戰時期,新的帝國主義大戰略」。(註2)

布里辛斯基是這個新帝國戰略最重要的建構者,較早之前他擔任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國家安全顧問時便曾經在阿富汗(Afghanistan)給蘇聯設陷阱。在布里辛斯基的指導下,吉米‧卡特隨後在1979年7月簽署了一項秘令,要CIA(中情局)從穆罕默德‧齊亞-哈克(Muhammad Zia-ul Haq)的巴基斯坦(Pakistan),擴展至沙烏地阿拉伯王室(Saudi royals)的政治伊斯蘭之弧(arc of political Islam)合作。在阿富汗招募、訓練、武裝聖戰士(Mujahideen)。CIA在阿富汗組建聖戰士和各種恐怖組織,導致了蘇聯的干涉遂引發了無止盡的戰亂,也導致蘇聯本身的動盪不安。有人質問布里辛斯基是否因為組建恐怖主義之弧(arc of terrorism),造成了911以及其他災難事件而後悔時,他回應很簡單:「為了摧毀俄羅斯,這樣做是值得的。」(註3)

xxx2016年12月9日,在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市吉蔔林臨時安置點,從反政府武裝控制區撤出的兒童在吃飯。近年來,美國以反恐等種種理由,對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家動武,造成這些國家動亂不止,大量無辜民眾傷亡,許多人淪為難民。圖片來源:新華社,楊臻 攝

在美國的下屆政府,布里辛斯基依舊是主要顧問,只不過因為鷹派的惡名,和對他在俄羅斯極端負面的觀感,使他的官方角色不再那麼惹眼。1990年初,葉爾欽(Boris Yeltsin)時期和華盛頓,有儼然傀儡一般的緊密關係。縱使如此,美國針對俄羅斯的大戰略,布里辛斯基卻遠勝其他戰略思想家,他的論述被歷屆政府奉為圭臬超過卅年。

1990年,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發動的裂解南斯拉夫(Yugoslavia)之戰,和北約的東擴進攻是同步展開的。戈爾巴喬夫時期(Mikhail Gorbachev),在東西德重新統一的時刻,華盛頓允諾克林姆林宮(Kremlin),北約不會向前華沙公約國東擴一英寸(not one inch),然而,1996年10月,競選連任的柯林頓(Bill Clinton)卻表示,他支持NATO擴展到前蘇聯的領域。翌年,此政策便付諸實行,並被後繼的政府遵循。不久之後,布里辛斯基在1997年,出版了《大棋盤:美國優先及其地緣戰略的要務》(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書中寫道:本身並非歐亞大陸列強的美國,史無前例的,首次成為歐亞列強關係之間的主要仲裁者,與此同時,還建構了世界至高無上的強權(the world’s paramount power)。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將成為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世界帝國(global empire)(註4)

xxx北約東擴(淺藍色)動態示意圖

為了讓美國領導下的大西洋聯盟(the Atlantic Alliance)支配歐亞,首要之務是掌握,蘇聯退出世界舞台之後留下的,布里辛斯基所謂的「黑洞」(the black hole),這意味著,力圖把俄羅斯摧毀到再也無法宣稱是一個大國(great power status)的境地。布里辛斯基主張:「烏克蘭,是轉變這個地緣政治狀態的關鍵樞紐。減去烏克蘭,俄羅斯的弱化便不可逆轉。當烏克蘭被併入成為北約的一部分,它不啻是一把插入莫斯科心臟的匕首」。但是,布里辛斯基也警告,烏克蘭任何對抗俄羅斯的企圖,都會被視為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的紅線(red line)。因此,需要擴展NATO,用各種方式延伸到烏克蘭,把戰略武器調轉向東,最終的目標控制烏克蘭。執行這個大戰略,同樣的也會讓歐洲,特別是德國更加依賴美國,削弱歐盟的獨立性。(註5)

下這盤大棋當然有風險。布里辛斯基論說:美國縱然應該以各種方式支持NATO的東擴,進入前蘇聯的領域,穿透烏克蘭和俄羅斯共有的1200公里邊境。他提醒,如果此舉成功,勢必會逼迫俄羅斯導向中國的懷抱,中國與俄羅斯有可能締造反霸權的聯盟(antihegemonic bloc),甚至加上伊朗(Iran)共同對抗美國。最終的結果,會導致之前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狀態。只是現在的俄羅斯較衰弱而中國卻更加強大了。在布里辛斯基的腦海裡,問題的解方在於透過台灣、香港,甚至加上朝鮮半島,以及藉由促成以日本、澳洲為核心的聯盟對中國施壓。這樣美國就可以佔據優勢,擊敗中國和俄羅斯。

xxx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1928-2017),波蘭猶太裔美國人,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美國著名地緣戰略理論家,以極端反蘇著稱。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無論如何,所有這一切,按照布里辛斯基的學說;要僵斃(checkmate)俄羅斯,和讓美國取得支配歐亞大陸的脆弱環節,烏克蘭還是關鍵。完成美國/北約對烏克蘭的控制,對俄羅斯是實質上的致命威脅。在進一步的壓力下,有可能讓他分崩離析,淪為更低級的國家(lesser states)。中國的西部邊區(Far West),也會陷入動盪不安。(註6)

最近卅多年來,美國實際採納奉行的,是布里辛斯基「大棋盤戰略」相關的行動,是明顯不過的事。自從1989年,柏林圍牆(Berlin Wall)倒塌之後,北約又吸納了15個東歐的國家。它們若非屈於前華沙公約國,就是位於蘇聯境內。在其東側,沿著俄羅斯、白俄羅斯(Belarus)和烏克蘭的邊境,可以看到北約的重要軍事佈置,它目前在愛沙尼亞(Estonia)、立陶宛(Lithuania)、羅馬尼亞(Romania)都有空軍。美國的軍隊和北約的多國部隊(multinational troops)在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Latvia)、波蘭(Poland)、和羅馬尼亞大量集結,NATO的導彈防禦設施(missile defense facilities)位於波蘭和羅馬尼亞。所有這些前沿軍事裝備(更不用說那些在中歐與西歐的)目標,都對準俄羅斯。2008年NATO宣佈它有意將烏克蘭併入為成員。(註7)

2014年,華盛頓協助啟動推翻烏克蘭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Yanukovych)的政變,亞努科維奇曾經是親西方的,但是面對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強制的金融條件,他的政府轉向俄羅斯尋求經濟援助,因而惹惱了西方。一個月之後便發生了「廣場政變」(Maidan coup)。政變之所以成功,部份要歸功於新納粹(New Nazi)的勢力。它們根源於烏克蘭的法西斯暴力史,曾經是納粹入侵蘇聯的側翼。這支部隊目前集結在亞述營(Azov Battallion),是由美國支持的烏克蘭的一支正規軍。政變造成烏克蘭和斯拉夫文化群體(Russophone Group)被極右翼(Far-right Wing),極端民族主義者(Utralnationalist)統治的結果,引發了烏克蘭東部頓巴斯(Donbass)地區的反叛,並且遭到殘酷的鎮壓。為逃離極右翼暴力折磨,在奧得薩(Odessa)公共工會大樓(Trade Union budling)避難的40多名平民,被活活的燒死。(註8)

xxx亞速營的武裝分子。圖片來源:觀察者網,圖自美媒

政變之後,主要說俄語的克里米亞(Crimea)決定透過公投併入俄羅斯,同時也給克里米亞人民選擇往後繼續留在烏克蘭的權利。為了抗議向新的右翼政府引爆的對俄羅斯族裔暴力鎮壓,烏克蘭東部大部分說俄語的頓巴斯地區,同時也脫離烏克蘭。在烏克蘭內戰的脈絡中,最終締建了盧甘斯克(Luhansk)和頓涅茨克(Donetsk)兩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獲得俄羅斯的軍事援助。同時,烏克蘭受到更為強大的西方陣營的軍事支持。實際上,開啟了把烏克蘭併入NATO的漫漫征程。(註9)

烏克蘭與說俄語的人民在分離的頓巴斯之戰,有14000名人民被殺,2500萬人民流離失所,這些難民大部分逃往俄羅斯。首次的衝突在2014-15年,透過法國、德國、俄羅斯協調,也受到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支持的,簽署的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後告一段落。依據協議,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雖然仍舊留在烏克蘭,但被賦予了自治權,縱然如此,軍事衝突依舊不斷,甚且較前更激烈。2022年2月,13萬烏克蘭軍隊圍攻,並縱火焚燒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實際上撕毀了明斯克協議。(註10)

俄羅斯堅決遵守明斯克協議,並且同時要求不能將烏克蘭併入北約,以及立即停止美國在烏克蘭支持用來對付頓巴斯共和國的軍事力量。普丁宣布,所有這些要求,都關乎俄羅斯國家安全的紅線。倘若跨過這條紅線,俄羅斯將被迫做出回應。當烏克蘭和美國支持的NATO不斷跨越紅線,俄羅斯便與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為盟,大舉介入仍在進行中的內戰。

戰爭是反人類的罪行,今日兩大強權間的戰爭,造成對人類全體滅絕的威脅,唯一的解方是給和平一個機會,這需要發現一個確保在烏克蘭內戰與俄羅斯所有團體安全的解決之道。長遠的看,我們必須認清戰爭是資本主義的特殊疫病(endemic)。俄羅斯和NATO列強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只有烏克蘭和俄羅斯回到社會主義的路上,才是永久的解決之道。

xxx1967年的水泥作品《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綜合體》,是蘇聯最大的紀念碑綜合體。坐落在伏爾加格勒(名斯大林格勒)郊區馬馬耶夫高地上。(圖/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註解】
一、本文為每月評論第73卷第11號的編輯室報告。標題為譯者自訂。
二、本文每段結尾,均有引用相關參考資料出處。為便於閱讀,依序將其羅列於下。另外,考慮有些資料並無中文出版,故保留原文不譯。有意參考者,請自行參照、搜尋。
1,參見:“Excerpts from Pentagon’s Plan: ‘Preventing the Re-Emergence of a New Rival’,” New York Times, March 8, 1992
2、參見:John Bellamy Foster, “The New Geopolitics of Empire,” Monthly Review 57, no. 8 [January 2006]
3、參見:Natylie Baldwin, “Brzezinski’s Mad Imperial Strategy,” Natylie’s Place, August 13, 2014;
Ted Snider, “
Living with Brzezinski’s Mess,” Antiwar.com, August 26, 2021,
Brzezinski’s Prophecy About Ukraine,” Teller Report, February 15, 2022
4、參見:Brzezinski, Grand Chessboard [Basic Books, 1997], xiii, 209;
Diana Johnstone,
Fool’s Crusade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NATO Expansion: What Gorbachev Heard,”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ident W. J. Clinton to the People of Detroit,”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October 22, 1996
5 、參見:Brzezinski, Grand Chessboard, 41, 87–92, 113, 121–22, 200.
6、參見:Brzezinski, Grand Chessboard, 103, 116–17, 164–70, 188–90.
7、
參見:“Here’s Where Alliance Forces Are Deployed Across Eastern Europe,” CNN, February 10, 2022;
Why Russia Wanted Security Guarantees from the West,” Strategic Culture Foundation, February 27, 2022;
“Bucharest Summit Declaration,”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April 3, 2008
8、參見:Bryce Green, “
What You Should Really Know About Ukraine,” FAIR, February 24, 2022;
David Levine, “
Council of Europe Report on Far-Right Massacre in Odessa,”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January 19, 2016
9、參見:Arina Tsukanova, “
So Who Annexed the Crimean Peninsula Then,” Strategic Culture Foundation, March 28, 2017;
What Donetsk and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s Are
,” Strategic Culture Foundation, February 28, 2022.
10、參見:
Abdul Rahman, “
What Are the Minsk Agreements—And What Are Their Role in the Russia-Ukraine Crisis,” February 22, 2022;
Who Is Firing at Whom And Who Is Lying About It?,” Moon of Alabama, February 20, 2022.

【您可能有興趣】
俄烏戰爭對兩岸統一時程的影響|對話空間
烏克蘭悲劇帶來的思考:顔色革命作為新保守主義的侵略行動
歐洲「字母獄」開始了!西方為何對Z字如此恐懼?
俄烏衝突|世界是否走到「逆全球化」的臨界點
俄烏戰爭點燃了世界秩序重構——從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說起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