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離座事件「陰謀論」,台灣和西方還看得懂中國嗎?|方遠觀點

By 張方遠 / 2022-10-24 17:18:05 /
摘要:

台灣跟著西方大玩各種「陰謀論」,反而是坐實了中國大陸對世界格局的判斷,那就是「東升西降」。因為台灣和西方完全喪失了看懂中國、看懂中共的能力和可能,完全用著冷戰遺留至今的自我想像,去套在中國大陸身上,從而產生了各種誤判,卻仍一廂情願、沾沾自喜地自我安慰「歷史終結」了。


◎文/張方遠(媒體工作者、時評作家)

xxx胡錦濤離場前出席二十大閉幕的畫面。圖源:截圖自CCTV

講幾句關於胡錦濤離座的事情。

這段時間真是忙瘋了,坐在椅子上隨時都能睡著,所有從事涉及兩岸的媒體同行都是如此。昨日參加好友的婚禮,我們那一桌幾乎都是媒體工作者,才開吃沒多久,中委名單官宣,有的拿出筆電寫稿,有的拿出筆記本聯繫內容,餐桌頓時變成發稿室。

回到正題。二十大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無論對大陸,或對台灣,甚至國際,都是如此,因為從中能看到對於未來五至十年的形勢和布局,中共究竟怎麼思考、怎麼作為。可是,台灣跟西方一樣,把重點都放在了閉幕式胡錦濤的離座事件,紛紛冠以「被架離」的標題。

各種離奇的說法紛紛出現,有人說中共即將崩潰(說了幾十年還不膩?),有人說高層有人即將出逃。雖然這些說法在台灣這個「不以荒謬為荒謬」的荒謬之島一點都不意外,但總讓人無比感嘆。

xxx胡錦濤離場前出席二十大閉幕的畫面。圖源:截圖自CCTV

要知道22日上午的閉幕式,其實是二十大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人民大會堂二樓擠滿了中外媒體。台灣跟西方不是老說「萬惡共匪」沒有言論自由、沒有新聞自由,倘若胡錦濤真是「被架離」,那二樓所有的記者應該要按台灣和西方的劇本「被斷網」、「被消音」、「被刪記憶卡」等等,怎麼還會讓法新社這些西媒讓畫面傳出來?

其實,我相信這些各種「陰謀論」的網路言論領袖,或是一些「突然中共專家」,應該都沒仔細看過央視關於閉幕式的38分鐘報導。閉幕式上午9點開始,胡錦濤以主席團常委的身分坐在習旁邊,中委和中紀委開始投票,胡錦濤還有起身投票,等到2,338位實到代表全部投完票,按央視的旁白是在11時09分結束投票,等於胡已在會場待了兩個小時多一點。一直到習宣布投票完成,才發生傳遍外網的那部影片,也就是胡離場。

xxx圖源:美聯社,姜大翼 攝

79歲的胡本來氣色看起來就很不好,比80歲的溫家寶、105歲的宋平都差,一坐兩個多小時,撐不住也是很正常的。

事實上,在胡離開之前,央視報導完全沒省略胡的畫面,包括他參與投票,以及投完票坐回習身邊。胡離場後,習身旁空了一個位子,央視也沒有用P圖或剪接的方式不讓這個位子空著。換句話說,大陸官方一點都不在意這個插曲,也不在意讓民眾和外界知道,因為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新華社發在推特上面的說法,胡在會議過程中突然身體不適,需要由人攙扶到場外休息。

xxx「新華網記者劉家文獲悉,胡錦濤儘管最近一直抽空養病,但仍堅持出席黨的二十大閉幕。」另則發文:「當他在閉幕會議期間身體不適時,工作人員為了他的健康狀況著想,陪他到會場旁邊的房間休息。現在他好多了。」圖源:截圖自新華社推特

還可以再仔細想想,如果真是如台媒或西媒所言,這是「集權」的習要「清洗」胡系,那何以還讓胡出席、何以還讓胡去投票?難道不是脫褲子放屁?

話說回來,台灣跟著西方大玩各種「陰謀論」,反而是坐實了中國大陸對世界格局的判斷,那就是「東升西降」。因為台灣和西方完全喪失了看懂中國、看懂中共的能力和可能,完全用著冷戰遺留至今的自我想像,去套在中國大陸身上,從而產生了各種誤判,卻仍一廂情願、沾沾自喜地自我安慰「歷史終結」了。

xxx圖為胡錦濤投票的畫面。圖源:截圖自CCTV

前幾天某個晚上,參加了一場關於二十大的閉門討論會。會上有個年輕的同學發問新任常委的可能名單,一位非常老資格的權威教授是這樣答覆的,他說中共早就沒有派系鬥爭了,不能再用傳統「克里姆林宮學」(就是用什麼排名、座位等等蛛絲馬跡做推斷)來看待和理解今天的中共。

有這些不斷宣稱中共要崩潰、要瓦解的網紅側翼或風向,其實反而讓人相信統一之日不遠了,面對這一大票自以為是、無知的「抗中保台」鍵盤戰士們,中共收拾台灣豈非易如反掌?因為他們讓台灣持續活在冷戰思維的繭房裡面,誤以為自己是在「自由世界」看著「楚門的世界」而不自知。更重要的是,他們以為「鐵幕」的彼岸是「非人」的世界,殊不知自己才是「非人」的活著,連一位高齡的老先生身體不適,還要被說成各種權鬥黑幕,誰的心才是真黑呢?

◎本文原刊於臉書粉專「方遠北杯講看麥」

【您可能有興趣】
高級台灣人的民主海鮮|方遠觀點
張冠李戴,被外媒塞進澤倫斯基嘴裡的「挺台抗中」
習近平:堅持一切為人民依靠人民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復興
台灣統派團體祝賀二十大召開 勞動黨: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節點
花俊雄:台海能否免於一戰?|海外通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