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AD%B7%E5%8F%B2

「謀殺是菩薩行為」:論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的恐怖謀殺現象

2 年前 / 0 comments

回溯近代日本歷史,其政壇上的謀殺恐怖行為不僅盛行,奇怪的是往往還會引起一定的社會同情和支持。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近代日本社會的謀殺恐怖行為絕非某些狂人的癔病或痴迷,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對此加以分析研究,有助於揭示和把握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發展及實質,也有助於尋求近代日本不斷對外侵略的深層原因和社會根源。

溫鐵軍: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

2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本文為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摘編自溫鐵軍教授在《人民公開課》一書裡的文章〈中國為何每次逢大危機總能力挽狂瀾?〉的書摘。溫鐵軍教授從清代起一直分析到當代,對所有資料不分黨派和政治傾向,也不分國內國外,打破意識形態的框架,試圖說清楚中國的問題。溫鐵軍教授在文中因此解釋了「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也因此解釋了為何中國歷經多次巨變,都能力挽狂瀾。儘管已是書摘,全文篇幅仍然過長,《兩岸犇報》特分為三篇轉載,以饗讀者。分別為:「中國資本從百年短缺到過剩的重大變化」、「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分別刊出。本文為第二篇「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

龍種與跳蚤:聞《血沃寶島》出版有感而做七言詩

2 年前 / 0 comments

《血沃寶島──中共台灣革命英烈》一書收錄了31位20世紀中葉在台灣投身隱蔽戰線,因遭國民黨破獲,終至被刑殺犧牲的先烈血史。引起我感慨的是「鮮為人知」這四個字,1950年代在台灣發生的白色恐怖,因著當時兩岸隔斷的形勢,在大陸鮮為人知是自然且當然的,該報導的記者所不知的是,這一頁革命血史,在台灣也是知者寥寥,甚且飽受扭曲。

「我」與歷史:藍博洲的敘事藝術與歷史哲學(下)

2 年前 / 0 comments

當藍博洲領悟「我彷佛感覺到,透過這歷史的調查,我勝過了絕望,超越了恐懼」時,他把握到的歷史,絕不是一般的歷史。歷史已經「斷裂」,但歷史以及歷史背後的「文學」的力量,可能正是連接過去與當下的橋樑,讓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在曾經死亡和失敗的歷史「荒塚」中,找到根底性的「希望」和「力量」。

「我」與歷史:藍博洲的敘事藝術與歷史哲學(上)

2 年前 / 0 comments

藍博洲要追求的是——在嚴謹的「歷史」基礎上,產生「文學」,這個「文學」給歷史「荒塚」中死去的人物注入血液、體溫,注入撼動人心的理想、精神和靈魂,讓這些已經死去的屍身重新「復活」,並且,在這種「復活」的過程中,讓死去的人重新獲得歷史的「勝利」。從這個角度才能進一步理解,更多的涵納了藍博洲的「自我」的「文學」成分,在他的作品中的重要性。

古代沒有網路,謀士還「居家辦公」,他們是怎麼做到運籌帷幄的?

2 年前 / 0 comments

從國內外第一批門戶網站的創辦,到如今即將邁入5G時代的大門,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方式。而在沒有互聯網的古代社會,謀士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相當有限,加上當時交通條件落後,他們基本只是宅在家裡或者辦公室。但我們常聽到一句古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既然環境限制那麼大,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

葉榮鐘:漢語書寫與台灣主體性誕生的三個時刻

2 年前 / 0 comments

葉榮鐘用自己一生的漢語書寫和主體探索,已經昭示了台灣主體性的真理及其答案。在這一過程中,他青少年時代出於民族氣節和反抗之心的中國古典詩歌寫作,是一個初始的界標。他以漢語書寫為基礎、以壓抑和反抗為核心的一生,為中國台灣尋回和重建自身的主體性,提供了重要參照。

國台辦哀悼白色恐怖受難人吳澍培:畢生致力祖國統一、民族復興

2 年前 / 0 comments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28日應詢表示,吳澍培是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他矢志不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堅決反對「台獨」,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積極追求社會進步和公平正義,畢生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動盪的年代 坎坷的人生(四):吳澍培自述

2 年前 / 0 comments

在此和平發展與反霸的世界局勢中,以及兩岸在和平發展中走上和平統一的時刻,台灣的統左團體由於力量薄弱,無法有所作為,只能經常性的舉行「和平發展論壇」、成立「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借以促進兩岸早日和平統一,共同建設富強的新中國,更希望能通過反帝國主義的霸權,進入和平互助合作的國際,以早日實現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平理想世界。

動盪的年代 坎坷的人生(三):吳澍培自述

2 年前 / 0 comments

我的婚姻是在父母親的催促下,由媒人介紹成婚的。我的太太叫洪美容。結婚後,她吃了不少苦。由於我的職業不安定的時間很多,她除了要以微薄的收入維持家計外,還得從事家庭代工以及沿街的叫賣等工作來維持家計。更因我經常不在家,她還得應付警察騷擾等厭煩的事情。她始終堅強地相信她丈夫是好人,她丈夫交往的朋友(大部分是出獄的老友)都是好人。

第 4 頁,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