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84%AB%E8%B2%A7

從「茶馬古道」到「川藏公路」 青藏高原「極地蔬果」的革命

4 年前 / 0 comments

25歲的張福林沒有想到,離家2000公里的高原是他最後的歸宿。68年前的冬季,來自河南省扶溝縣的他與1.2萬懷揣著「將公路修到拉薩去」夢想的年輕士兵,一起奔赴青藏高原東麓的雀兒山區修築公路。如今,採摘完畢的大蒜、番茄、紫皮馬鈴薯,正透過川藏公路,運輸到600公里外四川省會成都市民的餐桌上。

「冰花男孩」一家的溫暖新生活 中國人民努力脫貧過上好生活

4 年前 / 0 comments

2018年1月,當時小學三年級的他為了趕期末考試,在零下攝氏9度的冬日清晨步行4公里多山路到學校。在教室裡,他被拍下一張頭頂冰花、臉蛋通紅、衣著單薄的照片。這張照片後來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他也因此被網友稱為「冰花男孩」。如今村裡新修了一條3公尺多寬的水泥路,孩子們上學只需要20多分鐘。「這條新水泥路比以前好走多了,我也不用擔心他們上學路上的安全了。」王剛奎說。

雲南啟別村打造藏區鄉村旅遊
走進雲南藏區(系列二)

4 年前 / 0 comments

啟別村位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塔城鎮,當地52戶村民大多為納西族,此外也有藏族、傈僳族和彝族,是一個多民族多元共生的村落。啟別村所在地的塔城鎮自唐代開始設立神川都督府,由於啟別村位於交通要道上,自古便是重要交通節點,這使得村民不怕生也好客,有利於發展鄉村觀光。

「最美景觀大道」讓列達村走上了致富路

4 年前 / 0 comments

雪域高原進入夏天,被稱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川藏公路車水馬龍。40歲的紮西玉珍正忙碌著給遊客做酥油茶和優酪乳。每年夏季,她家中的8個床位總是滿滿的。 紮西玉珍是西藏昌都市左貢縣旺達鎮列達村村民。她生活的這座村莊,海拔大約3800米,川藏公路從這裡穿過。藍天白雲下,大片的油菜花迎風搖曳。

「人類文明活化石」 少數民族白褲瑤族的脫貧故事

4 年前 / 0 comments

兩年前,李明強在距家鄉600多公里的廣州打工。相比於當時,這樣的收入並不算多。但搬到新家後,他不僅可以陪伴孩子們,還可以照顧生病的妻子。 李明強來自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目前他的新家位於廣西南丹縣八圩社區,是2017年上萬名白褲瑤民眾的3個集中安置點之一。

中國大陸山區求學路上的「擺渡人」

4 年前 / 0 comments

山區裡的育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當地一些村莊到達刁望教學點,如果不走水路只能翻山越嶺,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寧願讓其輟學在家。 石蘭松砍掉家門口的椿樹,雇人造了一艘木船,石蘭松命名為「希望之船」。在他看來,如果命運是一條河流,自己願做學生走向夢想彼岸的「擺渡人」。在船槳中劃過的,是34個春秋。數萬次航程,至今已撐壞了八艘木船。

寧夏偏鄉開通自來水 不用再靠「牛馱水」

4 年前 / 0 comments

中國大陸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因地幅遼闊,城鄉差距極大。至今仍有偏鄉地區的民眾沒有自來水可用。 「愁水」便是西海固老百姓最深刻的記憶。一年到頭不見雨,這裡的人們因缺水而貧困。靠牛馱水翻山越溝找水吃,成了長久以來讓人膽怯的苦。 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後,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才擁有了水龍頭。

高原「扶貧慢火車」駛向希望田野

5 年前 / 0 comments

青海湖、天峻草原、關角隧道、察爾汗鹽湖……由青海省西寧市開往格爾木市的7581次列車正在高原上穿梭。這輛時速只有60多公里的「慢火車」,連接了22個偏遠小站,為偏遠農牧區人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大陸革命聖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

5 年前 / 0 comments

陝西省政府5月7日宣佈,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名單。這標誌著中國大陸奉為革命聖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從此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別了,喀喇崑崙
【專題】扶貧進行式:他們就是我們

5 年前 / 0 comments

從台灣看大陸,視野往往受到各種有意無意的遮蔽,以至於遺忘了兩岸人民之間彼此都有的「共通感」。這裡有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訴說著最普通的人一輩子的堅守,最底層群眾走向小康的渴望。他們的故事,也可以是我們的故事,因為,兩岸人民的交往不能只有買賣,還要有互助、支援與扶持。

第 5 頁,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