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台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林書揚 為兩岸統一在監獄度過34年|犇報看影音

1 年前 / 0 comments

本影片取材自《台灣思想起》節目及紀錄片《我們為什麼不歌唱》,介紹台灣史上關押最久的政治犯:林書揚先生(1926-2012)。林書揚,台灣省台南麻豆人,生於1926年,2012年10月11日病逝於北京,享壽86歲。林書揚1950年因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麻豆支部案」被捕判處無期徒刑,直到1984年才出獄,服刑長達34年7個月,是台灣史上關押最久的政治犯。林書揚綠島服刑時,便以深刻的理論認識教導許多政治犯左翼思想,出獄後回歸社會更積極投身實踐,致力推動台灣愛國統一陣營的組織與發展,活躍在台灣工人運動一線,躬耕於反對帝國主義、團結東亞人民的國際團結事業。是台灣統左派代表人物,曾說過「同志們,我走了,但再也沒有人能熄滅我所點燃的火炬」,其精神令人敬佩。

吳俊宏|談談台灣第三期左翼運動與林書揚的貢獻

1 年前 / 0 comments

林書揚(1926-2012)是台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因1950年代白色恐怖入獄服刑長達34年7個月。林書揚在綠島服刑時,便以深刻的理論認識教導許多政治犯左翼思想,吳俊宏便是在獄中向林書揚學習社會主義理論。吳俊宏也出席「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分享台灣第三期左翼運動與林書揚的貢獻。

台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林書揚思想與台灣統左派

1 年前 / 0 comments

12月19日,「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勞動黨現任主席吳榮元也出席「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並發表主題演講〈林書揚思想與台灣統左派〉,回顧林書揚的生平與思想,分析台灣「統左派」的發展經驗和未來前景。

林書揚兩岸統一論的六大特點|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四

1 年前 / 0 comments

林書揚的兩岸統一論告訴我們:兩岸統一既是民族主義的歷史和情感,也是社會主義的現實和未來,是台灣歷史和現實的統一;既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也是階級的解放和社會的正義;既是物質基礎的積累和豐厚,也是意識形態的變革和發展;既是勞工階級的保障和解放,也是全體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既是傳統社會主義原則的堅守,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肯定和展望;既是理想主義的世界的誕生和引領,也是現實主義的中國的進步與完善。

兩岸專家學者共話和平統一 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1 年前 / 0 comments

12月19日,「第三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兩岸的百餘位專家學者、青年學子,深入探討林書揚的精神、理論、寫作的重要意義。前兩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都在台灣舉辦,本屆首次辦在大陸,恰逢林書揚逝世十周年,格外具有意義。

《流麻溝十五號》稱思想無罪,那能不能在台灣高喊中國共產黨萬歲?

1 年前 / 0 comments

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推出《流麻溝十五號》宣稱思想無罪,說著白色恐怖的歷史,卻在電影中完全掩蓋白色恐怖政治犯的思想,當哪天,台灣社會能真的重視白色恐怖政治犯用生命淬鍊出的思想時,或許我們才能離真正的「思想無罪」更進一步。在這之前,就讓我們見證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邊喊「思想無罪」邊喊殺喊打「中共同路人」吧。

林書揚:為民族的十月反思

1 年前 / 0 comments

今年是林書揚先生的逝世十週年又恰逢雙十,面對民進黨當局紀念中華民國國慶卻失去其歷史意義,兩岸犇報特別重刊林書揚先生1990年9月時的舊文〈林書揚:為民族的十月反思〉,既是紀念林書揚先生,也作為反思在台灣慶祝雙十的意義。

林書揚|苦澀的台灣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知青五案的啟迪

1 年前 / 0 comments

本文是林書揚先生出獄後6年、台灣解嚴後3年,為分析台灣為何在50年代白色恐怖大肅清後,仍在60年代到70年代紛紛出現左翼青年,因而分析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和時代性特質,探索五起白色恐怖案件的共通綜合意義,企盼對當代青年能建立起基於歷史延續和社會連帶的自覺的、有責任感的人生觀。

林書揚與陳映真的《山路》|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三

1 年前 / 0 comments

從林書揚們的視角來看《山路》,也許我們會發現《山路》背後不一樣的風景。這篇小說不僅僅是有自省和贖罪,更是有自我犧牲、甘之如飴的奮發與鬥爭;不僅僅是個體的罪感與痛苦,更有投入一個更大的歷史主體獲得覺悟後的行動與力量。四十年後回看《山路》,思考林書揚們之於台灣的意義,正在於此。

林書揚的「學習」之道與「超越」之路|林書揚逝世十周年紀念之二

1 年前 / 0 comments

林書揚二十四歲入獄,被殘暴的白色恐怖政權判處無期徒刑,在50、60年代的監獄中,很難接觸到廣泛的左翼思想資料,他的人文素養和理論修養的真正奠基,必然來自他入獄前的24年的時光。以一個24歲的青澀的青年人,為什麼會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理論思辨?這如何為他一生的信仰、實踐乃至最終的信仰之超越奠下根基?這是此文要追問的。

  • 1
  • 2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