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核心是人」 上海智慧城市示範區長啥樣?

By 犇報報導 / 2019-09-06 23:59:29 /
科技
摘要:

上海身為中國大陸最先進發展的城市,一直扮演先行示範的角色,可說明日中國城市發展,可從今日的上海看出端倪。 臨汾社區以人為核心打造智能社區,在變革試行上,首先迎來的並非想像中的科技生活,反而是將智能社區打造為對弱勢友善、老有所養的社區。

xxx「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台能即時掌握臨汾社區的各個公共設施情況,以及即時追蹤獨居老人們的居家安全。(圖/陳崇真)

上海身為中國大陸最先進發展的城市,一直扮演先行示範的角色,可說明日中國城市發展,可從今日的上海看出端倪。日前中國大陸火熱的垃圾嚴謹分類,便首先在上海實施,並以2020年建成生活垃圾完全分類為目標。在人工智能、5G等科技即將走入民眾生活之際,位於上海的臨汾社區,率先成為智慧城市的示範區。

據上海行政學院馬立教授介紹,上海希望在2035年將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建立「以人為本、核心是人」的城市。馬立教授舉例說,過去上海城市中的街工委首要任務是籌資建設街坊,因此招商引資一直是最為重要的工作。但經濟發展後,在居民追求更良善的生活品質與精神生活下,重要工作從招商引資變革為「以人為本、核心是人」作為建設理念,並以居民滿意度作為考核機制,促使街工委改變施政方針。

xxx實際上已處高齡化的臨汾社區,其入口處的「青春社區」,正是大陸運用智能科技進行老年長照的招牌。(圖/陳崇真)

「以人為本」的追求隨著科技發展,使上海承擔了智能社區先行示範的角色。上海臨汾社區的「民情日誌」數據應用系統,能夠即時追蹤社區中孤老殘疾等弱勢居民的處境,並結合「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台,隨時掌握社區公共設施與街道的運作與維護。但要發展成智能社區,最難的卻不是科技硬體的改革與發展,而是居民如何面對生活革新變化的衝突。

馬立教授分享了一個例子,過去臨汾社區原有一道牆隔開農民新村與工人新村,由於勞動生產的不同,兩村生活充滿許多差異,造成很多矛盾,例如來到上海的農民還是喜歡在社區找空地種東西。隨著城市發展,當兩村村民都成為老上海居民時,原本那道圍牆卻成為雙方交流發展的阻礙。甚至曾有救護車開進社區,卻因為被圍牆擋住,影響第一時間救援病患的事情。

xxx臨汾社區裡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圖/陳崇真)

拆牆就成為臨汾社區必要而頭等的大事,但是並非每位村民都願意接受拆牆帶來的變化。在「以人為本、核心是人」的城市治理宗旨下,工作幹部挨家挨戶的溝通,從被拒絕在門外到後來願意溝通,逐漸成功消解居民的心牆,同時順利地拆掉阻礙社區發展的磚牆。

xxx臨汾社區裡的垃圾分類站,對老人家而言,要面對新的垃圾分類政策,具有一定的難度。(圖/陳崇真)

如今,臨汾社區佔地2.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者8萬人口,且老齡化程度高。智能社區的發展與應用便體現在社區長照的優勢上,結合20個居委會與老人服務中心,提供助餐、助浴和送餐上門的服務。在「民情日誌」數據應用系統的幫助下,不但能隨時掌握獨居老人、殘疾人士的居家生活情況,預防意外發生;「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台透過感知網、影像採集、外部數據等多重手段的智能監控,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下水道排水監控、智能門磁系統管理等方面,打造出科技智能實際運用的社區管理,各種大數據的採集,更能歸納出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服務。

xxx社區中提早來到為老服務中心食堂的老人家們。走出家門來到食堂用餐,也是當地老人重要的社交活動。(圖/陳崇真)

臨汾社區以人為核心打造智能社區,在變革試行上,首先迎來的並非想像中的科技生活,反而是將智能社區打造為對弱勢友善、老有所養的社區。臨汾社區作為先行示範點,為整個中國大陸先行做出嘗試,並從中累積未來中國智能城市發展的經驗。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