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規劃發射更多科學衛星

By 犇報編輯部 / 2019-10-29 18:06:06 /
太空
航太
科技
摘要:

中國大陸將在2023年前再開展4次科學衛星發射,並已遴選出為未來5到10年工程立項的5個科學衛星背景型號專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表示:「比起擁有幾百顆科學衛星的美國、幾十顆科學衛星的歐空局、近20顆科學衛星的日本,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的數量還不多,但是每一顆品質都很高。相信中國會逐漸走到世界空間科學的中央。」

xxx搭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2015年12月17日攝)。(圖/新華社,金立旺攝)

中國大陸將在2023年前再開展4次科學衛星發射,並已遴選出為未來5到10年工程立項的5個科學衛星背景型號專案。

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在「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中國科學院已啟動「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

今年8月31日,專項二期首發星——微重力技術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這也是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

xxx(圖/新華社)

xxx(圖/新華社)

據王赤介紹,二期專項還部署了4項科學衛星工程任務,其中由雙星組成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事件的高能電磁對應體和快速射電暴可能的高能輻射,破解宇宙緻密天體劇烈併合之謎;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是中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愛因斯坦探針(EP)將在軟X射線波段對宇宙天體開展高靈敏度即時動態巡天監測,探索和發現宇宙高能暫現和爆發天體、沉寂黑洞、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由中歐科學家聯合研製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首次實現對地球磁層的全景X射線成像和高精度的日側極光探測,探索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

xxx(圖/新華社)

據介紹,專項部署了5個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即從已完成概念研究的空間科學衛星任務中遴選出、初步具備下一個五年計劃發射技術可行性的衛星任務。其中,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台(eXTP)將揭示極端條件下的物理規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畫將採用空間鐳射干涉法,測量中低頻段引力波,重點瞄準中等品質雙黑洞繞轉併合系統,力爭在空間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中高軌量子衛星將在「墨子號」500公里低軌實驗成功基礎上,通過三階段軌道拓展,實現全天時量子通信、量子時頻和超冷原子物理等目標。

xxx(圖/新華社)

背景型號項目還包括超長波天文觀測陣列,對宇宙黑暗時代進行探測,揭示宇宙起源與演化規律;小天體採樣返回計畫將對最原始的小行星和彗星進行探測,採集樣品返回地球進行研究,揭示太陽系的誕生過程。

王赤說,遠期展望,正在推動的中國「空間科學2035」計畫將圍繞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主題,在極端條件下的物理規律、空間引力波探測、暗物質離子的物理特性、日地系統全景觀測、系外行星的生命宜居性等領域尋求創新突破。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說,在空間科學領域,中國還是後來者。近年來發射的「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開啟了中國大陸空間科學的新時代。

「比起擁有幾百顆科學衛星的美國、幾十顆科學衛星的歐空局、近20顆科學衛星的日本,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的數量還不多,但是每一顆品質都很高。相信中國會逐漸走到世界空間科學的中央。」吳季說。

◎新華社廈門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