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蒙古歌聲唱響台灣「小林平埔夜祭」

By 林素卿 / 2019-11-07 18:15:21 /
兩岸
交流
摘要:

近年,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大陸和台灣一直在互相學習。10多年來,大陸建立了完整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但也面臨如何吸引年輕人、如何更好傳承等問題,這也是兩岸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思考。

xxx內蒙古非遺團隊演員在小林部落夜祭活動上表演。

古老的長調民歌、神奇的呼麥藝術、奔放的馬頭琴演奏,大陸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訪圖,為台灣民眾帶來草原文化特有的問候。《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由祖籍內蒙古的女詩人席慕蓉作詞、大陸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原唱,講述了一個關於草原的故事……。

近年,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大陸和台灣一直在互相學習。10多年來,大陸建立了完整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但也面臨如何吸引年輕人、如何更好傳承等問題,這也是兩岸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思考。

訪台的內蒙古「非遺」參訪團,也參與了位於高雄的平埔族小林部落的祭典。對小林部落的人來說,「小林平埔夜祭」十分特別,這是莫拉克颱風後的第十次夜祭,也是他們首次迎來內蒙古非遺團隊。兩岸少數民族載歌載舞,共同表達對風調雨順的期盼。

當晚,雨後的高雄市甲仙區平埔文化園區顯得格外清爽。園區的小林公廨廣場上,裡三層、外三層,滿滿都是人。每年農曆九月十五,小林部落都會舉辦太祖夜祭,這是高雄極具代表性的平埔文化盛典。白天,小林部落的人們翻修公廨,攜帶肉、酒、米等祭品到公廨祭祀太祖,晚上舉行公祭和牽戲。在當晚的牽戲中,身著傳統服飾的小林部落民眾,盛情邀請內蒙古非遺團隊加入,大家手牽手、圍成圈,配合著簡單進退的舞步,邊唱邊跳,其樂融融。

牽戲過後,歡快的鼓聲一陣賽過一陣,大鼓陣、跳鼓陣、牛犁陣……小林部落民眾在奔放的舞蹈中釋放激情與活力。緊隨其後,內蒙古非遺團隊盛裝上場,帶來了呼麥、長調民歌、好來寶、二重唱和馬頭琴演奏等精彩節目。

每個節目演出前,蒙古族主持人都會簡要介紹其中的精妙之處:呼麥,是一種獨特的喉音藝術,一個人能同時演唱兩三個聲部;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既能演奏激揚的旋律又能演奏悠揚的曲調……

xxx演員在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開幕式上演出。

「因為我們今生有緣,讓我有個心願,等到草原最美的季節,陪你一起看草原……」兩位蒙古族歌手唱起《陪你一起看草原》,這盛情的邀請引發現場陣陣掌聲。

領略了蒙古族文化風情後,小林部落的人也帶來了他們最傳統的節目——古謠。 「為了讓失傳已久的古謠在今年祭典中重現,我們排練了很久。」夜祭主持人、小林大滿舞團團長王民亮說,此次表演團隊中年紀最小者5歲,最大者70多歲。

重拾古謠背後,是小林部落走出災變、持續進行生活與文化復建的努力。2009年,當時的小林村遭受莫拉克風災重創,數百人喪生。村民王民亮在那次災害中失去了祖父和父母。

10年過去,如今的王民亮致力於傳承傳統文化。「我們通過文獻資料,通過向部落老人請教,慢慢把古謠等傳統技藝找回來。」他說。「今天吟唱的這首古謠,代表我們對風調雨順的期盼。」王民亮說,小林村早期農耕生活非常依賴雨水,大家通過古謠祈雨,希望生產生活一切順利。

看到夜祭活動,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烏蘭牧騎演員白音想到了蒙古族祭敖包傳統習俗活動。「都表達了我們對風調雨順的期盼。」他說。

當天下午,白音他們和王民亮進行了舞藝交流。跳了18年舞蹈的白音很快學會了王民亮所教的四步舞。「我們蒙古族也有圓圈舞,學起來很快。」生於1985年的白音說,台灣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我們蒙古族也是學會走路就開始跳舞,大家交流起來特別融洽。「這裡的人很熱情,都帶著微笑。我也想有機會和他們一起探討,如何讓傳統文化不斷獲得新發展。」

對王民亮來說,此次和內蒙古非遺團隊交流很有意義。「通過交流,我們更瞭解彼此,知道大陸如何珍惜和愛護傳統文化,能給我們的傳承工作帶來更多啟迪,激發更多熱情。」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3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