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潮流

台灣經濟與歷史的「黑洞」|瞿宛文台灣經濟史研究著作讀後感(上)

1 年前 / 0

長期關注台灣左翼歷史的馬臻老師,在閱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員瞿宛文老師的三本台灣經濟發展學術著作後深受啟發,表示自己雖然身為經濟學和經濟史的門外漢,但藉由寫下真實感受,提供大陸「外省」讀者的讀後心得。兩岸犇報經作者授權全文轉載,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布萊希特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美學轉化

1 年前 / 0

布萊希特將毛澤東《矛盾論》看成是他在1954年讀過的最優秀的作品,他對《矛盾論》思想價值的充分肯定,隱含在他探索戲劇理論的過程中對《矛盾論》精髓的吸收。布萊希特將《矛盾論》提出的矛盾分析方法這一思想納入他的史詩劇理論,從哲學到美學有一個轉化,劇本分析與戲劇排演在當中充當了重要媒介,對史詩劇進行了改造和創新。

呂正惠|閩南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重新認識台灣話》序

1 年前 / 0

【犇報編按】民進黨為推動「去中國化」,建構「台灣認同」,將閩南語打造為「台灣話」或「台語」。呂正惠老師在本篇推薦序中指出,閩南話不僅保留大量唐音和古義,其形成過程和中國歷史上中原民族為避戰亂南遷密不可分,在詞音詞義上鐫刻了古漢語的珍貴遺存,是記錄中華民族民間遷徙的活化石。《重新認識台灣話》一書的作者鄭鴻生老師身為台灣的閩南人,祖父學的是閩南語讀書音,父親學的是日語,鄭鴻生老師本身則學國語,三代雖然都講閩南語,但知識語言彼此不同,鄭鴻生老師因而在學習閩南語讀書音的過程中,發現從小熟悉的閩南話,主要是閩南話的「白話音」(即口語),而祖父所傳承的那一套傳統的閩南話讀書音,因為殖民統治的關係,已經被日本人有意的切斷了。鄭鴻生老師在《重新認識台灣話》一書中追本溯源,謹嚴考證中國歷史和中國語音學史的資料,正本清源地告訴大家,閩南話恰恰為漢語方言中歷史積澱最深的一種,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例證。

江澤民的一張借書證

1 年前 / 0

回望這張借書證,你會發現江澤民每個月都有借書,一次2-4本,幾無斷絕,這樣的閱讀習慣伴隨一生,文革中,無論在武漢被撤職接受批鬥還是河南渤海農場「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江澤民始終手不釋卷,甚至在探望同樣被批鬥的汪道涵時,還建議他讀讀莎士比亞。

英國學者羅思義:是什麼給西方經濟帶來了40年一遇的「大停滯」?

1 年前 / 0

西方經濟體即便想發生改變,不僅會受到西方社會力量的阻礙,而且他們所信奉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理論也會阻礙他們對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中國則信奉講究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因此對世界形勢有著正確的認識。因此,西方不僅受到社會力量的阻礙,還受到其意識形態和經濟理論的阻礙,無法在G20峰會上找到出路。

「清朝因閉關鎖國招致外國侵略」其實是一個謊言

1 年前 / 0

歐洲從中國榨取大量利潤後,才有錢投資工業,從而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只要理清了這段歷史的邏輯線索,我們就能明白,西方之所以能率先實現現代化,並不是因為其鼓吹的所謂「制度優勢」、「文化優勢」,而是因為西方通過掠奪其他國家實現了工業化。

子政:西方自由主義是人類自由之敵

2 年前 / 0

當盎格魯-撒克遜人需要從自己的歷史文化中找出一個特徵,用來說明本種族在身體、智力和政治上的優越性,「自由」這個似是而非的概念被挑選了出來。也就是說,西方自由主義在誕生之初其實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主義,而盎格魯-撒克遜主義則是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堅信「劣等」種族注定要占據從屬地位,或因競爭而滅亡。

溫鐵軍:中國的人民的現代化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2022年10月16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2000年,溫鐵軍教授在《天涯》雜誌發表了〈中國的人民的現代化〉一文,分析中國的國情特點,指出中國國情的基本矛盾是資源和人口比例嚴重不匹配,並娓娓道來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曲折過程,進而提出中國只能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溫鐵軍教授早於22年前就已提出精闢見解,中國要走的現代化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人民的。本文原刊於《天涯》2000年第3期,兩岸犇報微信公眾號「鄉村建設研究」,以饗讀者。

李玲:從全球抗疫看中國現代化道路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本文根據作者今年7月5日在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和《經濟導刊》聯合舉辦的第83期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上的演講整理而成,刊於《經濟導刊》2022年8月刊與微信公眾號「中信基金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信基金會」,圖片由兩岸犇報編輯。

頭巾背後:伊朗女性頭巾摘戴之爭的「現代化」政治意蘊

2 年前 / 0

伊朗女性的頭巾摘戴之爭充滿伊朗「現代化」的政治意蘊,戴頭巾既曾是保守的象徵,也是革命的符號。因此,女性摘掉頭巾不一定象徵「進步」,戴上頭巾也不一定代表「退步」。而這背後盡是伊朗本地的歷史問題與如何現代化的爭論,無論是對女性權利的彰顯還是背後政治道路的選擇,皆可透過頭巾作一管窺。

第 3 頁,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