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入太空50年:「東方紅一號」的無形力量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04-27 18:34:07 /
航太
歷史
摘要:

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今年的這一天意義更加特殊。50年前的今天,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也由此邁出了探索浩瀚太空的第一步。為了幫助年輕人瞭解當初實施這項任務的難度,潘厚任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放衛星比作吃饅頭,那麼,當時的科研人員要從開墾荒地做起,然後才能種麥子、磨麵粉、蒸饅頭。

xxx1970年4月24日,大陸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圖/新華社)

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今年的這一天意義更加特殊。50年前的今天,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也由此邁出了探索浩瀚太空的第一步。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的航太機構、科普組織紛紛開展了線上分享活動。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一輩科研人員出現在各種直播和線上會議平台,向年輕人講述一個即使在今天看來都令人讚歎的航太壯舉。

一切從頭做起

當年中國大陸為回應毛主席「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工程。

196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擔任首任院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正式進入一個有計畫、有步驟、有組織、有領導的快速發展期。

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潘厚任回憶說,中央撥了兩億人民幣,「兩億人民幣在那個時候,真是不容易的」。

然而,除了經費,中國的老一輩航太人幾乎「一無所有」——研製衛星所需生產、加工設備不足,測試、試驗設備不齊,資源、人員短缺,西方國家在元器件、技術上對中國實行封鎖,前蘇聯也和中國技術斷交。

「那時候,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科研條件較差,國際形勢也於我不利。所以,我們一切都得靠自己,從頭做起。」潘厚任在由航太科普公司「愛太空」組織的一場線上分享會上說。

為了幫助年輕人瞭解當初實施這項任務的難度,潘厚任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放衛星比作吃饅頭,那麼,當時的科研人員要從開墾荒地做起,然後才能種麥子、磨麵粉、蒸饅頭。

1970年4月24日,外型近似球體的「東方紅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它直徑為1米,重達173公斤,比前四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重量之和還要重。

在科研人員攻克的各項技術難題中,有一項令人印象深刻:讓衛星在軌道上奏響《東方紅》,全中國人民都能通過收音機聽到這首來自太空的樂曲。

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介紹,科研人員製作了專門的樂音裝置,用電子樂音的方式模擬出《東方紅》樂曲,並讓樂音裝置在40秒內播送樂曲的前8個小節,用接下來20秒進行遙測信號的傳遞。

不過,一開始試驗時,從樂音裝置裏傳出的聲音讓在場的人們始料不及:樂曲變調了。小組成員劉承熙經過冷靜的分析,決定請樂音專家來幫助解決這個難題。他專門跑到上海找到國光口琴廠的老師傅,老師傅告訴他要加上諧波,加上去聲音就抑揚頓挫了,就比較好聽了。

解決了變調的問題,怎麼才能讓地面上的人聽到呢?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組成員胡其正回憶說,研製小組想到了「接力傳遞」的方法,將衛星播放的樂曲,通過地面接收站進行解碼後,發送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再經過電台的廣播,各種型號的收音機都能夠完整接收。

心靈里程碑

「我認識的很多人,都是小時候聽收音機裡傳來的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從而決定投身航太的。這是無形的力量。」組織線上分享會的愛太空CEO白瑞雪說。

「它不僅是中國航太事業的一個重要起點,也是中國人心靈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那樣一個國門尚未開放、生活如此艱難的歲月裡,它讓很多中國人得以抬起頭來仰望星空。」白瑞雪說。

當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喊出點火命令的張積華回憶說,當指揮所傳來任務成功的消息時,發射場上頓時沸騰起來,所有人都眼含熱淚,大家相互握手擁抱。

「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孫家棟說:「那個激動的心情確實沒辦法說,你可以想像那個時候中國的條件,能把第一顆衛星弄到天上去,確實是一個螺絲釘都是中國自己搞的。真是感覺揚眉吐氣。」

胡其正指出,「東方紅一號」給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三方面的重要影響。「第一,為後續的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摸索出了一套衛星研製的工藝流程;第三,培養鍛煉了一批航太隊伍,這個隊伍可能比起『東方紅一號』的技術更重要。」

孫家棟後來一共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並成為中國探月工程的總設計師。「東方紅一號」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戚發軔後來又主持研製了「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還成為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則自主研製併發射了近300個航天器,占中國在軌航天器絕大多數,創造了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

在潘厚任看來,航太事業可以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推動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航太應用到各個學科知識,比如數學、力學、天文學、溫度控制、真空研究、微重力研究等,航天器所用到的元器件和材料也相當廣泛,航天器上的載荷更可以為各個學科提供創新研究的平台。現在,太空旅遊、太空殯葬也在發展中,航太真是包羅萬象。」

他指出,「東方紅一號」至今仍在軌運行,它象徵著一種崇高的航太精神,這種為國家富強而奉獻的精神一直傳承至今。

「那個年代,除了吃飯、休息,我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東方紅一號』這個任務上,沒有節假日,也沒有業餘時間。現在的航太人也是一樣的。」潘厚任說,今年,中國要實施火星探測任務、嫦娥五號月球探測任務,年輕一代的航太人一樣甘於奉獻。

「任何事業都有挫折,任何時代都有艱難的時刻。」白瑞雪說,「在國力強盛的今天回看當時櫛風沐雨的逆襲,逆襲之中的那種精氣神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新華社北京訊

【延伸閱讀】
中國大陸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
大陸航天2020年的長征之路
胖五長征記:大陸長征五號發射成功
科技全球化 集結全球人類智慧破解重大科學問題
中國大陸規劃發射更多科學衛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