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四百年(上)

By 張卓如 / 2020-04-17 17:20:50 /
歷史
摘要:

府城,是近十年前台南縣市合併為大台南市前,台南市的舊稱。它是清代「台灣府城」的所在,曾引領全台政治、經濟、文化近兩百年的風騷。 1887年因台灣建省、行政區改制,原台灣府分割出台南府,而改稱台南府城。今安平古堡和赤嵌樓的荷蘭紅毛城、樓遺跡,僅剩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xxx

府城,是近十年前台南縣市合併為大台南市前,台南市的舊稱。它是清代「台灣府城」的所在,曾引領全台政治、經濟、文化近兩百年的風騷。 1887年因台灣建省、行政區改制,原台灣府分割出台南府,而改稱台南府城。今安平古堡和赤嵌樓的荷蘭紅毛城、樓遺跡,僅剩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xxx清乾隆時期(1735-1795)的安平和台灣府城。可看到兩地都有荷蘭人建的紅毛城、樓的遺跡,並隔著北線尾、安平所在的一鯤鯓、二鯤鯓等沙洲圍起的台江內海。 圖左下方是鹿耳門,當年鄭成功率大軍由此水道,橫越台江內海後,至該圖府城內的禾寮港 (今忠義路北段)登陸。

台灣最早的開發之處

由於明代(1368-1644)末年以台南為基地的倭寇、海盜的危害,讓明廷多次跨海平亂,也使大陸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居民因捕魚、經商等目的移居至台南,與平埔族混居。1624年荷蘭人占領台灣,稱今日的安平為「Taioan」。閩南語音譯寫作「大員」,即後來沿用的「台灣」。

xxx荷據時期的「Taioan」(大員),隔著台江內海和台灣本島相望。可看到荷蘭人所建的熱蘭遮城,位在一鯤鯓沙洲上,內城即今日的安平古堡;其東側的大員市鎮,即今安平市街的原址;其後的堡壘為烏勒特支堡(今安平公墓),是鄭成功大軍進攻熱蘭遮城前,最先陷落的堡壘。

1662年國姓爺 (Koxiga)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台灣劃為福建的一個府,全島設立一府二縣,並取其在中國大陸的故鄉「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將大員改稱「安平鎮」。鄭成功在設於原熱蘭遮城(Zelandia)的「安平鎮城」住五個月後逝世,直到明永曆卅七年(1683)鄭克塽降清前,鄭氏三代都駐居此城。故又稱做「王城」,今東興洋行一代有王城路。

當時的市街,包括赤崁、安平與鹿耳門三地,成為台南發展最早的三處街坊。而隨著移民的安頓,陸續建置的廟宇達3、40座,至今仍存的,如觀音亭、媽祖宮 (大天后宮)、上帝廟(北極殿)、岳(嶽)帝廟等。

入清後,政治中心移至台灣府城內,安平則成為水師重鎮。此時,位居安平古堡東側的街區,以有台灣第一街之稱的延平街(市仔街)為中心,向外擴展成安平市街。來自中國大陸內地不同家鄉的移民,在原來棋盤式街鎮周圍的各個角落定居下來,而形成各自信仰的社廟;而三年一輪到台戌防的安平水師的班兵皆由福建各地抽調而來,這些離鄉背井來台戌防的兵員,紛紛在安平集資興建兵館,供奉家鄉神祇並做為聯絡聚會和臨時棲息之處,所建兵館多以原屬家鄉部隊為名,例如,海壇館為福建海壇鎮標兵所建,因海壇鎮所轄有座海山,基於思鄉之情,更名為「海山館」。成為古蹟後,今又以「海山派樂地」賦予其新生命。

xxx黎明之熱蘭遮城圖畫。該城為1634年荷蘭人建的紅毛城之一,左方高起之建築為內城,即今日安平古堡的主體建築所在。

xxx夕照下之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該城為1653年荷蘭人建的紅毛城之一,即後來的赤崁樓。因在台江碼頭邊,兩百年來,「赤崁夕照」一直為台南的勝景。

全台首府的建立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將台灣納入版圖後,將明鄭在台南設的承天府改為台灣府,並只開放鹿耳門為正口與中國大陸福建的廈門對渡。雍正十年(1732)放寬移民條件,許已入台灣者,搬移眷口,形成明鄭後的一大移民潮。台南因而人口激增,市況益發繁榮,此時期的移民便是今天許多台南市市民的祖先。許多民俗文化,像迎媽祖、扒(划)龍船、做十六歲,都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和五十三年,雖又陸續增開鹿港、八里坌為正口,但府城因已得了先機,成為台灣最繁榮的城市。

清廷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個道,其長官為分巡台灣道」,別稱「道台」,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是台灣最高的行政官吏。台灣道與總兵同駐台灣府城。乾隆五十二年(1787)加兵備銜,成為台灣兵備道,並復加按察使銜可與台灣鎮總兵官聯銜上奏,儼然成為封疆大吏。

康熙六十年(1722)朱一貴領導的民變台南設府四十年後開始築城,材料是用木柵和刺竹。到乾隆末年林爽文民變後,清廷體會到木柵城並不耐火,便採用荷蘭人當初建設台南所調和的三合土,所沿用下來俗稱的「紅毛土」來築城。於是,台灣府城的大北、小北、小東、大南、小南門等5處的城外多設一層圓弧形的外廓,形成甕城,以延緩敵人的攻勢。今僅存大南門,小東門的遺址供後人憑弔。

府城市街的建立

府城市街的濫觴,可追溯到1625年,荷蘭人由「大井頭」(今民權路、永福路交叉口處往東,一路斜坡而上,直到鷲嶺頂(今北極殿),闢建了一條長達340公尺,可並行6輛馬車的歐式大道,稱為普羅民遮街。街道兩側並建有住家、醫院和倉庫等,以安置荷人及各國移民,這是全台灣的第1條寬達15公尺的歐式街道。

明鄭時,此街名為「赤崁街」,仍是都城承天府最主要的街道,且因人口增加,另闢「橫街」(今忠義路)與赤崁街相交,形成台灣最早繁榮的漢人聚落。入清後,街名又改稱為「大街」,即現在所稱的清代大街。範圍包括明鄭時相交的兩街及其四方巷衖,因此又稱「十字街」。

康熙年間(1662-1722),居民因覺得街道太寬,便在東西向大街中央蓋了一列深9公尺,雙面臨街的店舖,使原本寬闊的歐式大道一分為二,變成兩條寬僅3公尺的中國式街道。並依經營行業分段命名為竹仔街、鞋街、帽街和草花街等,成為清代府城最繁華壯觀的街坊系統。這些街段均搭有遮棚以防日曬雨淋,街頭巷尾並設隘門防盜。

此時,也繼承了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劃承天府治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的建置。寧南坊有巡道衙、府儒學(今孔廟)等,和東安坊同是府成文教的重鎮;鎮北坊有縣城隍、台灣縣署、總鎮衙及左營等軍事機關;西定坊則較繁華,有不少民間的廟宇及商業街。今日當局仍以舊有東安坊及鎮北坊的名稱作為文化園區的頭銜。

xxx1752年台灣府城。可看到水仙宮前發展的北勢街和接官亭;當年鄭成功大軍登陸的禾寮港原址已建有禾寮港街(今忠義路北段),橫街則發展成上下橫街;而圖上的觀音亭、媽祖宮、上帝廟、岳帝廟、府儒學等,都是明鄭時期就建立。

五條港的興起

今府城的西門外有「五條港文化園區」的開闢,此區為清代華商組織的郊行所在地,人口稠密,是貿易區。原來在明鄭時期臨海的紅毛樓(赤崁樓)及媽祖宮、大井頭經過一百年後,已經和海邊有一些距離。海岸線西移至今金華路附近,而形成區內的這片海埔新土地。以水仙宮為總部,執掌府城對外貿易牛耳的三郊(北郊【負責廈門以北各港南北貨】、南郊和糖郊)郊行便集資開闢「五條港」,為往安平的運輸通道。當遇到漲潮,有些許海水進入形成運河,便可行駛竹筏之類尤其是在清道光三年(1823),嘉南平原發生大風雨,造成曾文溪改道,挾著大量河沙注入台江,千里汪洋,盡成海埔,致使台江淤塞陸化。安平和府城間的「五條港」河運更顯重要。

「五條港」宛如五條經濟命脈,像手掌五指橫亙在台灣府城西門一帶,掌握著安平大港和府城商業的蓬勃榮興。而其港岸形成了郊商對外貿易的主要進卸碼頭,所以吸引大量的大陸移民前來,從事碼頭苦力的工作。這些離鄉背井的苦力,為了鞏固碼頭地盤,同時慰藉思鄉之情,逐漸結合成以姓氏、祖籍為中心的苦力集團。

水仙宮旁,沿著南勢港南北岸所發展出來的「北勢街」(今神農街),從事貿易的郊商商店大多聚集於此,隨著商業的鼎盛,茶樓酒肆、青樓妓院紛紛興起,繁華熱鬧達到最高點,遠非當時府城各坊所能及。所以在南勢港之水仙宮前便設有接官亭(今有石坊),接待出入府城的大陸和台灣官員。光緒十八年(1892)擔任台南鹽務總局的胡鐵花(胡適之父),曾和台灣道台至接官亭迎接由屏東楓港凱旋的台灣鎮總兵萬國本。

三郊輝煌的全盛時期,這些殷商巨賈除了以其雄厚的財力支持府城的各項建設,形成社會的一股重要的安定力量;也雅好詩書、熱心教育,並獎勵士子參與科舉,使得府城人才薈萃、文風昌盛,科名稱冠全台。

開放西方通商後的發展

同治四年(1865)安平正式開港,依照天津條約規定,通商口岸必須設置海關、租界、外國領事館。但是,根據1874年《台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顯示,熱蘭遮城遺址之北方一帶尚為綿延一公里的沙岸;且根據洋人必麒麟(W. A. Pickering)的記載,安平港是個沒有築港的碇泊處,僅有一個深11公尺的的停泊場。所以,洋商及領事暫時尚未選擇安平做為外人居留區。

海關設於安平,此處可連接運河到五條港區,英、美、德等國外貿易商便開始到府城發展並於五條港區的南、北勢街開設洋行,以便和當地的華商交易。英人則在台灣府城內開設英國領事館,以讓該領事就近約束五條港區的外國商人。商務最盛時,五條港區有萬鐿、英國的慶記、美打、怡記(Bain & Co.)、德記(Tait & Co.)、美國的旗昌、唻記(Wright & Co)等洋行。

xxx從台南西門上遠望城外的北勢街

上述的美打洋行(Mehta & Co.)成立於1889年,史料雖很少提及,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卻佔有一定的地位。1895年乙未戰爭時,它曾參與保證台灣民主國之台南官銀票的發行;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孫中山先生派革命志士陳少白移赴台灣籌設興中會台灣支會,也在台南的美打洋行住月餘。而怡記洋行所屬小蒸汽船「新台灣號」,曾經營隔日一次行駛安平、打狗間的定期航運,直到日據後的第三年才為台南縣買入作為巡邏船。

這些洋行挾帶巨額的資金、新式的輪船進港貿易,一面大量進口對人體有害的鴉片及棉、毛織品等洋貨一面掠奪原屬郊商的的米、砂糖、樟腦等農產品外銷生意;不僅控制台灣對外貿易的霸權,更使百餘年來依賴大陸市場的傳統貿易型態-郊行制度趨於沒落。

多位郊商被受為這些洋行的買辦,有的甚至是已有商業基礎之台南三郊的領導者,一方面為外商經手當地進出口商務,一方面又經營自己的生意,具雙重身分,仍是商業組織中的有力者。例如在日據初,台南郊商就出面集資疏濬安平和府城間的五條港運河當時名列「郊董」者,就有莊珍潤、怡記、邦記、美打、唻記等買辦商號。

(未完待續…)

下篇:府城四百年(下)

【延伸閱讀】
艋舺三百年
淡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金門抗日史話(上)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還我祖靈:探訪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
鹽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灣生回家的省思 台東的日本地名探查
鹿港三百年 不能割捨的兩岸情懷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