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話空間

台灣轉型正義的未竟之處:白色恐怖政治犯的《紅色青春》

2 年前 / 0

時至今日,白色恐怖案件的補償已在2014年告終,2018年成立的促轉會,則透過「撤銷有罪判決」的方式,為包括中共地下黨員在內的數千名白恐受難者平反。當官方積極回復受難者名譽的同時,是否也正視這些受難者的思想脈絡了呢?即使已經民主化了,還是存在著將不同主張和思想的人們定義為「匪」的污名眼光,那麼「我們的思想真的自由了嗎?」

楊渡:失聲的社運,無言的良知

2 年前 / 0

公投結束,細心觀察,我發現幾件值得反省的事。第一:那些號稱的「正義良知」社會運動團體,怎麼都不見了?第二個反省:為什麼在野的國民黨無法連結社運團體?第三個反省,從社會運動的角度,所有問題依然存在。公投只是反映了社會內部的矛盾。這些矛盾,正是社會運動的火種。

秋鬥行腳──終章:請硬朗的戰鬥下去吧!

2 年前 / 0

2021年1218台島四大公投的結果既在意料中,也有出乎意外者,公投結束了,「也許我們的工作才要開始……」 在面對失敗的現實之時,讓我們都認真嚴肅的想想今後工作的具體內容,方法,目標。「請硬朗的戰鬥下去吧!」

我與海洋一同哭泣──寫給為護衛藻礁全程行腳的藝術家曾啟明

2 年前 / 0

面對執政當局如此態度,台灣社運團體組織「秋鬥」,於今年11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秋鬥行腳」,向當局表達保護藻礁、反對獨裁的訴求。這當中,有一位獨特的身影,一直隨行在側。他是行為藝術家曾啟明。

【方遠觀點】「轉型正義」外的《紅色青春》:當政治受難人就是「共匪」

2 年前 / 0

有別於被主流捧在手心上的作品聚焦於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被迫害」與「被冤案」的敘事,《紅色青春》讓人最驚豔之處,在於走進了受難者的心靈與思想裡,不是只為了再現「恐怖」,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選擇走上這一條道路。

長津湖戰役「冰雕連」主要是國軍俘虜?台灣歷史教育去中反共的悲劇謬論

2 年前 / 2

志願軍老兵戰俘、白色恐怖政治犯趙英魁的生命故事,貫穿了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戰役、白色恐怖,呈現大時代下的歷史動盪與複雜。台灣的歷史教育不只因去中國化而碎裂殘缺,更因反共教育而淪為片面且扭曲。避免鬧劇,有賴海峽兩岸的有識之士,持續挺身還原歷史的複雜與真實。

也談孟晚舟:對付流氓只能回敬流氓手段

2 年前 / 0

孟晚舟事件充滿了象徵意義:它告訴世界,對美國,要用實力説話,而中國是有實力的。它也告訴美國,你要來硬的,中國會奉陪到底,絕不退讓。所以,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轉點,中美會繼續鬥爭下去,可是要想拉幫結派來壓制中國,那註定會失敗的。

【方遠觀點】張鈞甯事件,是誰讓「我國」變成「台獨」?

2 年前 / 0

如果張鈞甯的「我國」事件確確實實是「小粉紅」的無理取鬧,是他們的「無差別攻擊」,是他們開的「台獨地圖砲」。但又能說明什麼呢?台灣很多人很生氣、很不爽,沒有錯,但請問問自己,你的「我國」還是「中國」嗎?是不是開口閉口就「中國」長「中國」短的?

【方遠觀點】綠營寫手們,別自以為「老紅帽」是「民進黨同路人」

2 年前 / 0

我和我的朋友們所認識的「老紅帽」,完全不同於綠營寫手、《返校》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所描繪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當他們藉著「白色恐怖」、「轉型正義」來「抗中保台」、當他們推出「國安五法」「反滲透法」來「復辟戒嚴」時、當他們對美國和日本拼命感恩戴德時,可曾真心誠意地直面過「老紅帽」們主張「民族與階級雙重解放」的「本來面目」。

余英時的「中國情懷」核心是反共
小市民的大聲公

2 年前 / 0

【犇報編案】被稱為史學泰斗的前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先生,於2021年8月1日逝世於美國家中,享年91歲。余英時先生擅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為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兩岸犇報曾發表對余英時先生的評論,點出余英時先生將文化與政治分裂且對立看待,使其意識裡的美國話語比「中國情懷」濃厚得多,淪為中國衰敗歷史的遺留。在此分享舊聞,提供另一角度理解余英時先生。

第 7 頁,共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