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新中國70年的變遷
【編按】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大陸社會興起一波70年前後變化的討論。包括GDP增長超過170倍、財政收入增長近3000倍、糧食年產量增長5倍、快遞從零到全球第一、工業產值增長超970倍、7億多人擺脫貧困、航太發射次數從零到300+、人均生活用電量增長700倍、文盲佔八成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從吃飽吃好到吃健康、人均預期壽命翻一倍多、農民佔比少五成等各種面向。本期當代中國為台灣讀者介紹新中國70年的巨大變遷。
70年的中國道路:一種西方之外的選擇
「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這是習近平不久前向世界做出的承諾。在新的時空座標裡,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大國,怎樣重新演繹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道路呢?
「自從引進中國雜交水稻,我就一直在種,從此再沒餓過肚子。」距離北京萬里之遙的馬達加斯加,55歲的稻農喬治談起不堪回首的苦楚經歷,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來自中國大陸的雜交水稻,已成為該國的貨幣圖案。
多年來,由於引入大陸水稻種子和先進技術,非洲饑餓問題得以大大緩解。今年5月,大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在馬達加斯加揭牌,雙方合作進一步提升。
吃飯問題,曾經是中國大陸的一道難題。當時甚至有人斷言,「任何一屆政府都無法解決」。70年斗轉星移。如今,中國大陸不僅解決了近14億人的溫飽問題,減少了8.5億貧困人口、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還累計向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4000多億元人民幣援助。
中國大陸的自身發展,也引發人們思考:70年間,究竟是什麼,讓一個曾經一窮二白的國家,變成全球矚目的焦點?2017年12月初,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來自全球近30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許多代表達成共識:找到並堅持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是「中國奇跡」的根本所在。這條道路的名稱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今年8月,原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克倫茨再次來到北京,帶來了自己的新著——《我看中國新時代》。克倫茨說:「曾經我認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因為蘇聯崩潰和歐洲社會主義淪亡而終結。現在,中國的成功給了社會主義新的鼓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中國的成功探索,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給出了「一種西方之外的選擇」。「儘管中國既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但這一選擇的存在本身具有全球意義。」
70年,從農業到製造業、服務業大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多數勞動者以農為主,到2018年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佔比超過七成,服務業佔主導的現代就業模式逐步形成,並日漸成為推動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既是經濟發展的「晴雨錶」,又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70年,就業規模不斷擴大。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陸就業人數僅為1.8億人;到2018年底,全大陸就業人數翻了兩番,超過7.7億人。70年,就業結構逐步改善。2018年,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分別為27.6%和46.3%,比1952年末分別提高20.2個和37.2個百分點。
70年,就業觀念開放靈活。從分配就業到雙向選擇;從統包統配,城鄉分割到更高品質和更加充分就業;從謀求穩定就業到創業——人們的就業觀念越來越開放、靈活。就業的變遷折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中國大陸的就業環境不再僅僅為了吃飽穿暖有錢花,人們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也有了更多放飛和實現夢想的機會。2018年,中國大陸交出了令世人驚嘆的就業成績單: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361萬人;每小時誕生約750戶企業,創造超過1500個就業崗位。
70年,世界最大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
即時結算醫保個人帳戶、辦理養老保險事務、申領失業保險金……一張社保卡,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社保卡持卡人數12.77億人,社保卡普及率91.5%。
1951年2月26日,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社會保險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頒佈。70年來,一系列政策措施頒佈實施,社會保障不斷加強,織就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
一組截至2018年末的數字,從不同側面勾勒出大陸這張越織越密的社會保障網的「模樣」: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9.4億人,絕大多數人的晚年越來越有保障;參加失業保險人數近2億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達到2.3億人。
與此同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前6個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合計減費1288億元人民幣。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站在新起點,大陸這張全球最大保障網正越織越密。
70年,中國人從生存型消費邁向發展型消費
中國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38萬億元人民幣,從生存型消費邁向發展型消費。消費之變,折射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中國人民生活的歷史性跨越。
70年,「買什麼」悄然改變。新中國成立之初,居民消費主要為滿足溫飽;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是結婚必備的「三大件」;9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漸成生活標配;進入21世紀,智慧家電、汽車消費越來越普遍。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汽車已從2002年的0.88輛,增長到2018年的40輛。
70年,「怎麼買」深刻變化。截至2018年12月,大陸網購用戶規模超過6億。移動支付、刷臉購物、無人店銷售等模式,不斷刷新人們的購物體驗。「雙11」等網購節,「一小時成交額超上年全天」,在一些大型電商平台已不鮮見。
大陸消費最大的變化是從「看得見」向「看不見」的消費轉變。在「購物車」裡,曾經食品、衣服是主角,如今,旅遊、健身成為重要選項。2018年,中國大陸服務消費支出佔總體消費支出比重已接近50%。目前,大陸消費已從模仿型排浪式階段轉向個性化、多樣化階段。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超七成,連續5年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