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社評】蔡英文在政治上的勝利,是以台灣在經濟上的孤立為代價

By / 2020-01-15 11:02:21 /
犇報社評
國際
選舉
國際貿易
摘要:

蔡英文得到800萬張選票加持的「抗中保台」路線,勢必將台灣鑲嵌在東亞地緣戰略衝突的前沿,為美國遏制中國政策效力。未來4年,甚或更長時間,地緣政治衝突與地緣經濟整合相互背離的拉扯,將成為台灣社會要共同面對與承擔的難題。

xxx圖為蔡英文勝選後,在晚會上發表勝選感言。(圖/蔡英文Youtube影片截圖)

2020大選,在藍營一片哀戚卻顯平和的氛圍中落幕,民進黨再度贏「全面執政」的優勢。雖然蔡英文的得票數與民進黨政黨票的巨大落差啟人疑竇,但是,250萬票的勝負差距,讓韓粉所有的質疑都顯得蒼白無力。蔡英文得到800萬張選票加持的「抗中保台」路線,勢必將台灣鑲嵌在東亞地緣戰略衝突的前沿,為美國遏制中國政策效力。未來的4年,甚或是更長的時間,地緣政治衝突與地緣經濟整合相互背離的拉扯,將成為台灣社會要共同面對與承擔的難題。

韓國瑜550萬的得票數,說明傳統藍營的支持者並未完全歸隊。在雙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都會型地區全面敗北,證明了韓國瑜「貨出得去,人進得來」的「發大財」,由於缺乏調整分配的財稅政策做為配套,難以得到長期處於薪資停滯狀態的都市受薪階層的青睞;使用「中華民國」符號的情緒動員,雖然成功地化解軍公教人員和小農、小商品生產與自顧營生者之間的矛盾,匯整成一股巨大的「韓流」,但過度操作的「國家主義」對成長於解嚴後的年青世代非但無感,更與他們所熟悉的網路虛擬世界「去中心化」的反權威性格正面對撞;更重要的是,國民黨檯面上的領導人長期浸淫於蔣經國先生所一手擘畫的「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政治框架50年不變,「一中各表」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一個無法提供前瞻願景與實踐路徑的兩岸論述難以破解兩岸僵局,更無法應對綠營利用中美地緣政治衝突以「亡國感」招喚「抗中保台」情緒衝擊。歷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進則退,想要永遠的停在原點,只能成為大河轉折處被拋下的石礨和淤泥。

許多人傾向於把選舉結果視為是「世代衝突」,特別是年輕首投族超乎常態的高投票率,以及「不要讓領退休金的老人決定我們的未來」網路耳語,從而掀起「休息養老,讓年青一代自己承擔後果」的感嘅。但其實,蔡英文的「抗中保台」路線,不過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革新保台」基本國策的直接繼承,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是否堅持以「中華民國」符號作為正統。許多人將青年人「天然獨」傾向,歸咎於「去中國化」教科書形塑年青世代的疏離,但捫心自問,半個多世紀來「反共復國」的黨國教育,才是「去中國化」意識形態滋長的溫床。蔡英文利用香港反「移送條例」暴亂,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來抄作所謂的「亡國感」,與當年國府利用越南解放,以虛構的「南海血書」來號召「今日不為自由鬥士,明天將為海上難民!」的反共宣傳如出一轍;蔡英文以「堅持改革,捍衛主權」的領袖崇拜來動員青年返鄉投票實現「世代交替」,與當年蔣經國以「青年導師」之姿,鼓催「革新保台」向黨內老臣逼宮,又有什麼差異?或許,長期掌握台灣政治、經濟資源的戰後嬰兒潮一代,由於喪失網路時代的話語權從而產生「不如歸去」的落寞感。但平心靜氣地來看,「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命題並沒有改變,就連用「反共國家安全」來整肅異己的手法都沒有改變(這一點,昔日在街頭前仆後繼的「黨外民主運動人士」應該是深有感觸)。持平的說,與其歸咎於世代差異,不如說是「昔日的自己」,否定了「今日的自己」。

蔡英文以虛構的「亡國感」進行仇恨動員,抄作世代差異來情緒綁架,當然與中國大陸日趨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及在區域經濟整合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日漸升起的話語權有關,也受到美國重新構築中國圍堵政策和日本國土安全計劃的鼓勵。說穿了,蔡英文口中的「捍衛主權」,其實是美國對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管轄權的再次承諾,更是對日本得以退居東亞安全衝突第二線的政治保證。所謂「抗中保台」更多的是體現美日霸權國家的戰略利益,只是以「捍衛主權」的名義被巧妙的包裝起來,由台灣人民來承擔後果。

就美國而言,重新在太平第一島鏈建構以美國為中心的軍事安全體系,是遏制中國向西太平洋爭取安全縱深的不二法門,也是鬆動甚至瓦解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唯一手段。因此,利用南海主權爭議、台海問題和朝核危機來挑動東亞安全局勢,是對北京當局進行戰略訛詐,對東亞國家實現軍購敲詐,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一貫手法。對日本來說,戰後的「和平憲法」以及美國駐軍,是日本實現「正常國家」的兩大關隘,說明了日本戰後對美國的戰略從屬。一旦東亞地區出現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甚至是集團對抗,戰火無可避免地將波及日本本土。失去了冷戰大陸防線作為緩衝,日本(特別是琉球群島)將直接暴露在東亞地緣政治與軍事衝突的前沿。因此,如何維持朝鮮半島分裂、炮製台海衝突,是日本得以退居戰爭二線,甚至重溫韓戰與越戰期間作為戰爭供應的戰時繁榮的保障。

近年來,安倍政府雖然一方面利用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轉移,成功的實現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與「武器輸出三原則」,朝向軍工大國化邁進。但也心知肚明,唯有回到亞洲國家體系,充分利用規模龐大且日益增長的中國市場,才能維持並擴張其科技產業在東亞供應鏈的優勢地位,也只有以「東盟+5」、「中日韓+X」、「CPTPP」和「日本與歐盟EPA」等多邊協定作為犄角,長期停滯的日本經濟才能在轉型中的世界經貿秩序中扮演樞紐角色,擴大日本在全球治理體系的話語權。因此,安倍當局雖然在東亞戰略問題上壓低姿態,與周邊國家進行和解,不再充當出頭鳥。但是,只要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存在一天,其利用台海衝突和南北朝鮮分裂作為戰略縱深的構想,只能是更加隱蔽、沉憯,而不會動搖。

坦白說,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是全球經貿秩序與治理體系的範式轉移,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當然不會因為中美貿易協定的簽署而就此停歇,蔡英文當局想利用中美衝突火中取栗,尋求實現「台灣獨立」的歷史契機,可以想見。但是,在可見的未來,由於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在驅力,加上美國國家綜合實力的衰退,美國當局在主觀上意圖回復對中國進行冷戰圍堵,對東亞國家進行戰略裹脅,將由於缺乏中國周邊國家的呼應而無以為繼。但是,即便屆時美國為避免大規模的核對抗而避免踩踏「台獨紅線」,大陸也基於制度自信和戰略定力,並顧及海峽兩岸人民的情感而不輕啟戰端,而蔡英文政府「抗中保台」的政策宣示卻已覆水難收。

可惜的是,國民黨自我宥限於「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意識型態,不敢開誠布公地向台灣人民說清楚、講明白,反倒是以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與民進黨比賽「捍衛台灣」,在「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民國是台灣」一字之別糾纏不清,從而喪失主導兩岸政策的先機,這才是國民黨轉勝為敗的關鍵因素。可以說,2020年大選,蔡英文在政治上的勝利,是以台灣在經濟上的孤立為代價,台灣被排除在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之外的態勢,已難尋轉圜之機。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9期

【延伸閱讀】
2020年台灣大選結果初步解析
誰在為中華民國續命還魂?
【犇報社評】綠色恐怖關不住的春風:「中日韓+X」合作
【犇報社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走出冷戰意識形態泥淖
【犇報社評】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下的「中國因素」
【犇報社評】民進黨新「決議文」:台灣離今日的香港還會太遠嗎?
【犇報社評】大選迷航 消失在台灣視野的RCEP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