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珍珠鏈」成型:習近平訪緬的戰略意義
自美國實施「印太戰略」以來,中美兩國在緬甸的競爭正在趨向於零和博弈。緬甸是中國大陸「印太兩大洋」戰略的重要樞紐,建立兩國成為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對大陸在緬甸的地緣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至關重要。習近平此次訪緬,「命運共同體」一詞被兩國領導人提及20餘次,可見中緬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已奠定深厚基礎。中國大陸在印度洋上的「珍珠鏈」已然成型。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月17日抵達緬甸首都內比都,開始對該國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這是習近平2020年的首次出訪,也是自江澤民以來大陸國家主席時隔19年後再度訪問緬甸。
中緬山水相連,有著2200公里的邊境線,歷來以「胞波」(兄弟)相稱。緬甸是率先承認新中國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也是第一個同新中國簽訂邊界條約的亞洲鄰國。大陸總理周恩來曾9次訪緬,兩國共同倡導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雙方交往成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和諧相處的典範,緬甸人民用「金銀大道」形容兩國友好鄰邦關係。習近平在中緬建交70周年的新年首訪選擇緬甸,不僅有經略周邊為重心之意,同時也希望提升中緬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因此極具重大地緣政治戰略意義;而緬甸的政治轉型初期10年即將過去,希望藉搭中國「快車」發展經濟。中緬兩國都希望抓住雙邊關係提質升級的契機,通過一系列「旗艦項目」為中緬合作打開新局面,使中緬關係更加成熟和堅韌,步入一個穩健發展的通道。
習近平此訪時間雖短,但日程緊湊。習近平出席了12場活動,見證簽署達成29項各領域合作文件,雙方還發表了十三點聯合聲明。其中第六點,「雙方同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中緬經濟走廊從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階段,著力推進皎漂經濟特區、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仰光新城三端支撐和公路鐵路、電力能源等互聯互通骨架建設」。
習近平這次訪問緬甸的議程非常明確,即加快中緬經濟走廊有關項目的建設,並落實「一帶一路」項目,其中包括皎漂經濟特區的建設。這個特區是北京走向印度洋的戰略窗口。在美國實施印太戰略以來,確保獲得通向印度洋的後門對於中國來說變得更為必要。
作為中國鄰國的緬甸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的重要部分。緬方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翁山蘇姬國務資政在2018年就已牽頭成立緬甸「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領導委員會並親任主席。在此之上,中國大陸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中緬經濟走廊計劃。該經濟走廊綿延1700公里,是一個由鐵路、貿易區以及其他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組成的網絡。形成一個北起雲南、經中緬邊境南下至曼德勒,再分別延伸到仰光和皎漂。三端支撐、三足鼎立的「人字形」大合作格局。
緬甸西部若開邦的皎漂經濟特區深水港是中緬經濟走廊的中心項目,而該經濟走廊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皎漂港被認為是所謂中國「珍珠鏈」(包括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孟加拉的吉大港及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在地圖上連起這幾個港口,宛如印度洋上的一串珍珠項鏈,因而被稱為中國的「珍珠鏈」戰略)沿線港口戰略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大陸與緬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等國合作建立港口戰略基地,保護中國在印度洋的海上運輸線,讓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不通過美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直接運到雲南。
皎漂港因此成為中國大陸直接進入印度洋,將石油直接從皎漂港通過油氣管道進入雲南瑞麗,再延伸至昆明的重要海外港口。這樣不僅能確保中國大陸的能源安全,而且還能把發展滯後的大陸西南地區和緬甸最貧窮、最不發達地區連接起來,發揮緬甸作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優勢地理位置,溝通印度洋地區與中國大陸內地市場,推動緬甸和大陸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大發展。
自美國實施「印太戰略」以來,中美兩國在緬甸的競爭正在趨向於零和博弈。2017年羅興亞危機,緬甸在國際舞台上遭到孤立。在羅興亞議題上,中國大陸明確提出將擴大投資羅興亞族聚居的若開邦,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解決若開人民的基本民生問題。《聯合聲明》第十二點表明:「中方支持緬甸在應對人道主義狀況、推進若開邦和平、穩定和發展上的努力。……中方重申願為緬甸持續改善若開邦避亂民眾遣返安置條件進一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緬甸是中國大陸「印太兩大洋」戰略的重要樞紐,建立兩國成為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對大陸在緬甸的地緣政治、經濟和戰略利益至關重要。習近平此次訪緬,「命運共同體」一詞被兩國領導人提及20餘次,可見中緬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已奠定深厚基礎。中國大陸在印度洋上的「珍珠鏈」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