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三代人閱讀記憶的時代變遷

By 犇報編輯部 / 2019-04-22 16:59:48 /
摘要: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從小人書、漫畫到繪本、名著,從紙本書到電子書,從租書到買書、藏書……中國大陸讀書的種類、方式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讀書帶來的收穫與快樂。

xxx4月20日,在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山公園,孩子們在誦讀國學經典。在第24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多地舉辦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以推動大眾閱讀。(新華社,彭琦攝)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從小人書、漫畫到繪本、名著,從紙本書到電子書,從租書到買書、藏書……中國大陸讀書的種類、方式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讀書帶來的收穫與快樂。

蘆秀琴今年70歲,與新中國同齡。受父親影響,她從小就愛讀書,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圖書館、書店很少,市面上流行的兒童讀物也只有小人書。為了租看連環圖畫書,她最盼的就是過年收壓歲錢。

「那時候一年的收入也就那兩毛錢的壓歲錢,租一本書要花兩分錢,我根本捨不得買零食,看書還要『省』著看,不能為過書癮把錢一下『看』完了。」蘆秀琴說道。

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領域也不例外,書籍資源相對豐富了很多。莫泊桑、大仲馬等外國作家的中文譯著開始進駐書店,街頭也出現了租售金庸、瓊瑤等作家小說的書攤。

當時中國家庭普遍孩子多,父母要養家糊口,花錢買書是種奢侈。但趙忠梅和同齡人總能通過從圖書館、書店借,低價從書攤租等方式享受讀書樂趣。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趙忠梅感歎:「現在書多、看書場所多、氛圍好,對讀書愛好者來說是個幸福的時代。」

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六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全社會都在提倡「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理念。國家在打造「書香中國」,各地也積極創建「書香城市」,以銀川市為例,除傳統的圖書館、書店外,「流動」圖書館、「閱讀島」和書茶社等各類文藝書屋受到書客歡迎。

當然,「70後」也有不適應的地方,比如電子閱讀,而這恰恰是伴隨著互聯網和手機成長的「80後」「90後」最喜歡的閱讀方式。在坐公交、擠地鐵,甚至等人的碎片時間,他們都能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Kindle等電子閱讀工具「充電」,方便快捷。

「70後」張學霞認為電子書傷眼睛、資訊雜,只允許10歲女兒張昕翊讀紙質書。家裡書架上有四五百本書,兒童文學和科普類書籍占到一半。在「00後」張昕翊看來,黑白連環圖畫書只是爺爺、父親口中遙遠的故事,她的印象裡只有各種各樣好看的繪本、圖畫書,從不缺書。張昕翊現在每天至少閱讀一小時,逢週末和節假日還自己去家門口的新華書店看書。

◎新華社銀川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