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如何「雲上」生產
疫情之下,大陸智能化的農機設備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各式各樣的「雲上」生產和銷售平台,依托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讓鄉村呈現出一番別樣的熱鬧圖景。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正是播種耕地好時節。疫情之下,大陸智能化的農機設備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各式各樣的「雲上」生產和銷售平台,依托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讓鄉村呈現出一番別樣的熱鬧圖景。
「雲上」種植
紅彤彤的辣椒、綠油油的青菜……在江西省興國縣桃仙生態農業園,反季蔬菜長勢正旺,在偌大的溫室大棚內,卻見不著菜農們忙碌的身影。菜農王先生說,與傳統的蔬菜溫室大棚不同,現在他的大棚安裝了智能溫控放風機,通過溫度和濕度傳感器,隨時開關風口,為二十多種蔬果營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大棚內360度實時監控到訊息全部匯總到雲端平台,只要在電腦螢幕前輕點滑鼠,就能對大棚進行智能控制,節省了人工。」
「你看,我們基地上萬畝田的翻耕情況都在這裡,耕作層深度、有無重覆和漏耕一目了然。」河南糧農李力群指著手機上的App說,他們現在的田間都裝有物聯網設備,可以監測田塊的土壤溫度、濕度、光照度以及農作物長勢等,從而科學開展田間管理,提高產量。李力群介紹,到了秋天豐收的季節,他通過「網約農機」App,預約農機,完成收割。「現在方便農民生產的APP有很多,比如我用的『網約農機』App可以尋找到附近3公里到5公里的聯合收割機,通過一鍵呼叫、一鍵導航,迅速與農機手取得聯繫,自主對接,及時完成收割。」
隨著科技的发展,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田間地頭廣泛普及和應用,正在深刻變革中國農業的種植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智能化轉變,尤其是以「智慧農業」為代表的高端科技,為有效降低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发揮著重要作用。
「雲上」銷售
「我們的沙棘木耳,色澤飽滿,入口爽滑彈牙,極富營養價值,歡迎大家購買品嚐。」3月21日,黑龍江省孫吳縣縣長徐鋼通過直播平台,向全大陸網友推介孫吳縣的農產品。在疫情中,這樣的場景並不鮮見。一場場火爆的直播,不僅緩解了疫情下的農產品滯銷難題,更讓人們看到了農產品網上銷售的廣闊空間。
短短幾個小時銷售額就達32.42萬元人民幣,第一次在線直播賣貨的江西銅鼓縣副縣長陳偉峰觸動很大:「以後可以考慮建立全網綜合性的電商平台,銷售的也不局限於貧困戶的產品,也要包括名優特產、旅遊產品、康養產品等。」應急之舉逐步轉為長效機制,農產品網上銷售迎來快速增長。
除了直播帶貨,網絡農產品節也逐漸成為鄉村農產品銷售的重要途徑之一。現下正是枇杷採摘上市的重要時節。福州福清村民徐坤家種植的枇杷今年又是大豐收,這幾天他正在忙碌準備參加2020年「網上枇杷節」。徐坤所說的「網上枇杷節」,是福清市近年探索的「互聯網+農業」農產品銷售新業態,讓農民嚐到了互聯網帶來的「甜頭」。本次枇杷節活動從3月25日持續至5月6日,將通過抖音區域挑戰賽、達人購物車帶貨銷售、直播等舉行一系列線上活動,實現戰疫、助農雙贏,助力福清枇杷品牌及產品售賣形式升級。
近幾年,在大陸大力发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背景下,農產品出村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傳統的電商是通過互聯網把工業品、消費品送到農村,而對鄉村振興來說,更重要的是幫助農民把優質特色農產品賣到城市。
大陸業界人士提出,農產品進城最需要的是快捷的物流網絡。這一網絡不僅要覆蓋鄉村,也要保證農產品的鮮活送達。專家建議,解決農村電商发展中「走出去」和「買進來」的問題,需要在軟硬體兩個方面同時發力。
【延伸閱讀】
‧ 【犇報專題】中國扶貧的最後一哩路
‧ 長江開始10年禁漁 鄱陽湖漁民「洗腳上岸」
‧ 電子商務進山:大陸鄉村「囤」年貨有新招
‧ 台南抗日史話(上)
‧ 【海外通訊】聯合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樞紐」為何繞過美國落戶中國?
‧ 參加世衛大會?美國再度拒絕台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