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擊:中國正在「反資本」?沒有,是在建立自己的金融市場邏輯

By 觀察者網 / 2021-08-05 12:43:15 /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監管部門看到西方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弊病,意識到不能完全開放市場,並且開始準備去槓桿。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金融不能被用於製造貧富差距和社會焦慮,應該被用於服務實體經濟。

xxx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過去的一個月裡,全球資本市場的焦點在中國,中國的焦點在監管。

中國的監管機構們先後針對美國上市企業的資料安全問題、國內互聯網平台的壟斷經營問題、涉及大量三方用工關係的平台勞務問題,以及最近也是最最牽動資本市場的教育培訓行業「雙減」問題,做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監管舉措。

市場人士紛紛驚呼,這幾乎是過去10年來沒有的力度,也已經引發了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的劇烈下跌。

週末,一則「路透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甚至公開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停止處理中國公司在美國IPO及其他證券銷售的註冊,同時為投資者制定新的指南。

雖然此消息後來被驗證為只是誤讀,但投資市場的一片恐慌是事實,很多投資人、尤其是境外投資機構高喊著:「政策變了,中國在去資本化!」「外資投行紛紛提示客戶儘快撤離和中國相關的投資標的了。」

這種提法是事實嗎?背後又有著何種相關各方的博弈?

不確定性恰恰是金融市場的本質

這幾次股市波動,大家也都關注到了背後有中國政府的政策調整,阿里被罰款、滴滴被網路安全審查、教育培訓雙減政策出台。中概股普遍大跌,資本市場出現應激反應,也在情理之中。

這裡面,一部分是估值因素,有些行業的估值可能本來就不合理,回歸理性是正確的。來自於西方傳統的資本估值邏輯,在遭遇中國經濟新監管邏輯後,形成了碰撞。

但在這背後,我們也觀察到有一股鼓吹「外資逃離」的風聲,核心邏輯讀起來卻是那麼熟悉:

中國市場受政策影響太大,不確定性太大了,社會主義制度靠不住啊……

因為在外界眼中,中國政府是無限的「專制政府」,因為中國不是所謂的「完全的市場經濟主體」,計劃經濟主導的政府擅長宏觀調控。經濟規律無法在中國這個市場發揮作用,只要政府想改變規則,資本就成了魚肉。

但作為投資者,難道忘了不確定性不是中國政府的本質,恰恰正是金融市場的本質。

事實上,經濟領域裡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是在不停變化更新的,投資機構的職能就是尋找變化中的機遇。

無論是IDG、軟銀、紅衫、高瓴,都是從中國不斷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享受到紅利的。今天中國再次把改革推進深水區,誰能說不是下一次重大的機遇呢?

而且,政策不是突然出台的,信號早已發出。如今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撤退顯得體面,也為日後重新回歸找個台階,才有了這一系列話術操作,反正中國政府早已被「汙名化」,洗脫不了「嫌疑」。

中國開始自信自身的金融市場

我們認為,中國經歷了高速發展的經濟紅利期後,走進改革深水區,走進社會主義金融市場建設,是理所當然的,這不是給全球資本市場「添亂」,恰恰相反,這個進程就像中國的抗疫事業一樣,可以成為全球金融新秩序改革的重要範本。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國如何從經濟領域的長期跟隨,走到了高度自信的今天。

其實所謂「外資出逃」的呼聲不是第一次了,從改革開放以來,少則幾年多則10年,圍繞中國政府的確定性問題都會有一次回潮。包括之前很多人選擇移民,一個歸因就是「我看不到中國的未來」,也就是西方講的所謂「中國崩潰論」。

今天的西方早已陷入這種論斷裡開始自我印證了,以前講中國要崩潰,因為中國不是他們眼裡的民主政府,總有一天要崩潰的,所以雖然中國很有錢,但你的估值享受很低,我們的估值很高,因為我們是小政府,是穩定的社會。

他們大概忘記了,如果西方這種政府結構真的很有效,社會很穩定,那麼幾次金融危機又是從哪裡爆發的呢?

這個過程對於中國來說,是放低身段、積累實力的過程。經濟領域裡所有東西都學西方,中國的產業邏輯和金融邏輯在當時基本是遵循華盛頓共識下的全球分工理論。這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我們當時走的就是外向型經濟。

到了2000年以後,中國在產業上開始有自己的邏輯了,開始從加工轉為獨立製造的大工業體系,但在金融上,還是遵循西方的邏輯,所有的資本市場建設、架構和監管邏輯全部按照西方的來,所以那個時候開始有VIE,很多公司尤其是新經濟企業都去美國上市。

但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監管部門看到了西方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弊病,意識到不能完全開放市場,並且開始準備去槓桿了。

其實疫情以後,你會發現中國政府不再動不動就救市了,逐漸金融的歸金融,產業的歸產業,不希望增加金融化的趨向,因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金融不能被用於製造貧富差距和社會焦慮,應該被用於服務實體經濟。

西方的金融邏輯核心一直是「股東回報理論」,是以少數股東的利益為核心的。西方這套股東回報高於一切的金融邏輯發展到今天,早已經變味,它不再是依靠實業發展產生對社會有帕累托改進的利潤來推動上市公司股價發展,而是走向了脫實向虛,依賴不斷的貨幣放水+提高槓桿倍數+回購股份等金融手段來抬升股價。而上市公司的利潤與漲幅也越來越集中於金融和互聯網寡頭。那些鼓吹所謂美國股市多年來漲幅驚人的投資者,渾然不覺其背後蘊含的高度空心化和高風險。

中國的金融市場起步較晚,又長期受到西方的金融邏輯「指導」,也一度陷入了追求虛擬財富、槓桿率高、缺少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迷思,甚至於成為少數資本玩家的提款機。

但我們也欣慰地看到,這種現象正在大幅度扭轉。一方面,金融市場著力於底層監管建設,加大退市力度,對金融違規違法零容忍。另一方面,對互聯網巨頭的壟斷經營模式,對境外上市企業的資料安全監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些要求的目標是重塑金融市場的底層邏輯,那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全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為導向。凡是威脅到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凡是侵害了中小企業和消費者這些「弱勢群體」的利益,凡是以「大到不能到心態」對抗監管的企業,甚至侵害了公序良俗的企業,都受到了「矯正回歸」。

在這個過程中,少數資本會感覺到不適,會認為自身的利益沒有得到最大化,但是他們必然會醒悟,只有兼顧了所有人利益的金融市場,才是一個長遠的、穩固的、對社會總福利有增加效能的正能量場。

看清了這一點,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條消息。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表態,無非是為了給美國的投資者們撐個腰,希望以此來施壓中國政府,對資本的監管不要太過頭,甚至開倒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消費市場,這塊蛋糕實在是太有誘惑了,每個毛孔都噴張著想要吸血的資本怎麼會放過?這既是資本的本性,也是金融霸權的本性。

中國金融市場剛剛開放,就像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中國的打壓一樣,靠自己原本那套邏輯橫行霸道的美國,也不會允許中國像在政治領域成功走出自己道路模式一樣,允許中國的金融市場走出自己的模式,讓美國資本看得到撈不著。

也會有人擔憂,中國的金融市場會不會和美國、和世界脫鉤?自中美貿易戰以來,或者提早到「中國崩潰論」以來,所謂的「脫鉤論」我們聽的實在是太多了,但事實上呢?貿易戰以來,美國的日子過得也並不好,製造業未見起色、普通民眾承擔後果、金融市場動盪不安,而中國卻是全球唯一正增長經濟體,脫貧攻堅戰如期收官,順便還推動了「卡脖子」技術的發展。殺敵五百自損一千,聰明的資本會這麼算帳?

聰明人也不會這麼算帳。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利奧(Ray Dalio)近日就在自己的linkedin上發文,認為中國政策制定者的行動方向「從未改變」,一直以來都支持資本市場快速穩定發展、企業家精神,並對外國投資者持開放態度。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本身的變動,監管者做出政策調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部分西方投資者卻將這些監管措施誤解為是「反資本主義」,這也將使他們錯失中國的機會。

金融市場,從來就是一個充滿爭議,尤其是對規則爭議的所在。

一方面,它盛產各種「野蠻人」,不斷有人鑽規則空子甚至瓦解規則,這方面的故事,從「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到「雷曼兄弟」,不勝枚舉。另一方面,監管者的腳步總是落後於充滿創新精神的金融市場,這就導致監管措施似乎總是「遲來的正義」。

然而,對一個大國來說,制定自己的底層金融邏輯,是長久發展的壓艙石。在中國,這個邏輯已經被定義得很明確:一切創新,在被證明會損害大部分人民的利益時,就會被證偽被叫停。社會主義中國的金融邏輯和它的價值觀邏輯是一致的,價值觀方面不存在特殊性。

所以奉勸那些總是把「國際資本」的特殊性視作理所當然的人們,時代變了,你們的話術不好使了。

◎文章來源:觀察者網(作者:何處擊)
◎原文標題:中國「反資本」?沒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場底層邏輯

【延伸閱讀】
揭秘!德特里克堡基地花25萬日元從731部隊買走了什麼?
美媒:歐洲發現的新冠病毒來自德特里克堡!路徑清晰!
多國報告「突破感染」病例,人類將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
南京疫情擴散15省 鍾南山:大陸疫苗有效,加快推進接種
鄭州遇難人數近300 大陸成立災害調查組對失職官員問責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