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包子大受食客歡迎
全透明的工作間裡,三位青年忙著拌餡料、切麵團,分工細緻,手法嫺熟。這家位於廣西南寧市青秀區一處街巷裡的包子鋪,因專注製作台灣風味包點而門庭若市,顧客接踵而來。
近年來,許多台灣風味美食出現在大陸城市的大街小巷,讓人們日常飲食的選擇變得更加豐富。「去過台灣墾丁的『吃貨』,大概都不會錯過那裡有名的小杜包子,我也一樣。」包子鋪老闆陳海娟一邊笑著說,一邊從製作師傅手中接過剛蒸好的一屜包子。
36歲的廣西青年陳海娟幾年前在南寧經營著一家甜品店,熱衷於品嘗各地美食。2016年的墾丁旅行,她邂逅了當地的特色包子,此後一直念念不忘,還專程安排多次旅行。
「機緣巧合,創始人杜先生計畫開設大陸首店,南寧成了他心儀的開店地點之一。」陳海娟說。她果斷提出合作意向,後來,杜先生三次來到大陸挑選及確定食材,確保出品符合要求。
籌備兩年,新店終於成功開業,平時由陳海娟負責打理,負責醃肉、炒餡、包包、蒸包的製作師傅由總店派出。不僅如此,店面採用和台灣總店一致的發酵箱、蒸箱、保溫箱,旨在還原包點的好品質。
新店位於街巷路口,為周邊人群帶來了新鮮可口的包子,除了抹茶紅豆麻薯包、酒釀桂圓饅頭、牛奶饅頭幾樣常見產品,還有蛋黃香菇肉包、辣獅子頭包、洋蔥烤肉包、拉絲芝士包、咖喱菜包等特色包子。
「我們做的包子口味突破傳統,別的包子店吃不到。」製作師傅杜德威帶著過人的手藝,專門從台灣而來參與包點製作。在他看來,市場上好吃的包子不勝其數,要創作出受人喜愛的新口味並不容易。
製作包子需要經過配比、攪麵、壓麵去氣泡、切分、裹餡、發酵等步驟。團隊堅持著標準化製作,力求出品穩定,確保皮薄餡大的包子交到顧客手中。
「一個麵團約70克,肉包必須有扎扎實實的鮮肉。」杜德威一邊說著,一邊在麵皮裡包裹中餐常見的「獅子頭」。只見他雙手靈活地捏合,原來的素麵團在順時針轉動中變成一個飽滿的球形包子。
經過20分鐘的蒸氣環節,一屜屜白白胖胖的包子出爐迎客。店裡每天分時段製作包子,包點師傅一直在廚房裡忙個不停,確保早中晚用餐高峰時滿足顧客需求。
學生、社區居民、上班族……附近許多人經常到店裡買包子,其中明星產品「拉絲芝士包」獲得超高的回頭率。這款新產品以芝士、義大利香料等為餡,只需將蒸熟的包子輕輕一撕,芝士便伴隨著撲鼻的奶香味抽絲而出。
「芝士多用於西式包點,在中式包子裡使用這一材料,是對傳統包子製作的突破創新。」陳海娟表示,這樣的創作中西結合,產品自面世以來便深受顧客尤其是小學生的喜愛,豐富了人們的味蕾。如今,小小包子鋪常常顧客盈門,團隊正計畫著再開分店,讓更多人吃到台灣風味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