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檔案中見證中國的苦難輝煌

By 犇報編輯部 / 2019-10-02 17:50:30 /
摘要:

歷史,以泛黃的故紙呈現於世,每個字都異常厚重。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一個經歷苦難的民族,對復興的深切渴望;一件件實物,記錄著一個國家歷經磨難而奮發圖強的輝煌…… 中國大陸慶祝國慶70周年之際,大陸記者走進歐洲的檔案館、偉人故居和百年企業,翻閱塵封文獻,採訪研究學者和歷史見證人,聆聽歷史的腳步聲,見證中華民族踏上波瀾壯闊的復興之路。

xxx這張2019年9月5日在德國埃森許格爾莊園「中國廳」翻拍的照片顯示,來自中國的炮兵在埃森操練射擊火炮。(圖/新華社)

歷史,以泛黃的故紙呈現於世,每個字都異常厚重。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一個經歷苦難的民族,對復興的深切渴望;一件件實物,記錄著一個國家歷經磨難而奮發圖強的輝煌……

中國大陸慶祝國慶70周年之際,大陸記者走進歐洲的檔案館、偉人故居和百年企業,翻閱塵封文獻,採訪研究學者和歷史見證人,聆聽歷史的腳步聲,見證中華民族踏上波瀾壯闊的復興之路。

彷徨

德國埃森市郊。昔日軍工業巨頭克虜伯家族擁有的許格爾莊園鳥鳴聲聲,芳草萋萋。雕樑畫棟的「中國廳」建成以來首次向中國記者打開朱紅色大門,也揭開了一段塵封許久的往事。

鴉片戰爭炮火,擊碎了清朝皇帝「天朝上國」的迷夢。吃盡洋槍洋炮苦頭的清政府希望通過購買西方列強軍事裝備改變被動挨打局面。

克虜伯家族較完整地保存了百年來向舊中國出售的武器裝備記錄。

一個灰色封皮檔案夾靜靜地躺在長條書桌上,上面德文清晰可見:1847年-1912年製造火炮清單。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是克虜伯在歐洲之外的最大客戶。清朝可以買到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火炮等軍事裝備。」克虜伯基金會歷史檔案學者丹尼爾·德羅斯特說,「這批檔案中有8頁紙是克虜伯向清政府出口的岸防炮、野戰炮記錄。」

指著「艦船」供貨「15釐米35倍徑的火炮」一欄,德羅斯特介紹說:「這是供清朝北洋水師『致遠』『經遠』『來遠』『靖遠』號的武器裝備。」

從大連旅順炮台、廈門胡里山炮台、威海劉公島,到北洋水師主力「致遠」號等系列戰艦,克虜伯大炮既目睹了中華民族備受欺淩的屈辱,也聽到過中國軍民奮起抗擊的壯歌。

英國倫敦東部格林尼治的舊皇家海軍學院,至今仍保留著當時中國留學生的檔案。鴉片戰爭後,一批留著辮子的晚清留學生在這裡接受了海軍知識和技能培訓。

甲午海戰,裝備著從德、英訂購的堅船利炮,配備著留學歸來的艦長,北洋水師的潰敗讓中國人睜開雙眼,實實在在掂量出「閉關鎖國就會落後,落後註定就要挨打」的分量。

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漢學家、歷史學家培高德說,清軍維修、後勤、補給以及戰時指揮遠落後於日本,暴露出晚清政治體制的低效,也說明僅僅購買先進武器和裝備而不探索國家體制變革,遠遠不能實現自強。

從列強買來的槍炮,從西方搬來的制度,在中國還是水土不服。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一次次抗爭都未能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人民獨立自主過上好日子的夢想依然遙不可及。

追尋

與喧鬧浪漫的香榭麗舍大街不同,法國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幽靜安詳。道邊的一個小旅館雖不起眼,但臨街牆壁上鑲嵌的一塊紀念牌吸引著行人目光。

紀念牌上雕刻著周恩來的頭像,還有一行金色的法文:周恩來,1922年-1924年留法期間在此居住。

20世紀初期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一批渴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人遠赴海外,嘗試為東方古國尋找真理和光明的航道。

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李富春等赴法勤工儉學的革命青年都曾在這一小小房間內留下足跡。這些穿著舊西裝、工裝,啃著硬面包的年輕人,身居斗室,在昏黃的燈光下,閱讀《共產黨宣言》,在心中刻下堅定信仰:唯有共產主義能夠救中國。

蒙塔日市杜吉公園不遠處,一棟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老宅靜立在雷蒙特列街。這裡曾是中國勤工儉學青年寓所,如今成為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塔日紀念館。

1920年,年僅22歲的周恩來赴法留學。到達巴黎後,他發起組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開展黨團活動,並編輯革命刊物《少年》(後改名為《赤光》)。

一張泛黃的照片記錄了蔡和森、向警予在蒙塔日市杜吉公園召集留法學生會議的情景。照片中,十幾名青年或坐或站,聚集在公園一角。雖然容貌已不清晰,但是他們為救亡圖存發出的呐喊之聲猶在耳畔。

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歲月:「我在法國待了5年多,其中在工廠勞動了4年,幹重體力勞動……當時工資很低。但也有一個好處。這樣的生活,使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他,就是鄧小平。

在荷蘭皇家文理學院社會史國際研究所檔案館,記者看到1848年比利時向宣傳革命的馬克思發出的驅逐令。

在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塔日紀念館,展示了一份法國內政部於1926年簽發的驅逐令影本。被驅逐者名叫鄧希賢——正是鄧小平曾經使用的名字。

歷史,總是在巧合中,蘊含著必然。

馬克思雖屢遭普魯士、法國、比利時當局驅逐,但他的理論如同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年輕的鄧小平在法國一步步走向馬克思主義,用一生踐行著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鄭重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此拉開了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最偉大革命的序幕。

「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金秋,毛澤東莊嚴宣告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

英國大英圖書館保存著17世紀以來的新聞檔案資料。陸媒記者查閱後發現,1949年10月1日之後短短一個月,《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主流媒體刊發了一百多篇有關新中國的報導,密切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新氣象。

「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東亞的政治和戰略版圖,其影響力可與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相比……」1949年10月3日出版的《泰晤士報》刊發題為《新中國》的文章。

滄海橫流,曲折壯闊。從命運穀底奮力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站上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輝煌

從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到主動敞開大門,從瀕臨「被開除球籍」,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引領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國億萬人民跨越苦難,迎來輝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歐洲眾多企業以及百姓成為中國打開國門、追趕世界的見證者、參與者。

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集團歷史檔案館保存著一張照片:一群身著中山裝的中國人圍在大眾辦公室裏的一處廠房沙盤前,認真聽講解,做筆記。

大眾集團歷史檔案館媒體負責人迪爾特·蘭登貝格爾向新華社記者介紹,1978年的冬天,時任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周子健帶隊,懷著向外國先進企業學習的迫切心情,臨時決定「去大眾公司看看」。沒有預約,代表團就風塵僕僕地趕到大眾廠門口。

周子健通過翻譯向當班的門衛做了自我介紹:「我是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想與大眾公司的負責人見個面。」門衛對這位徒步前來的中國部長將信將疑,但仍通知了當天唯一在大眾公司的高管施密特。

誰也沒有想到,這番「誤打誤撞」般的經歷就此為中國汽車工業開啟了以合資促發展之路。

按照大眾集團統計,2018年,大眾在中國交付汽車突破421萬輛。蘭登貝格爾說,中國已超越美國、德國,成為德國車企最大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天,我們無法想像,大眾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會是什麼樣。」

距沃爾夫斯堡300多公里的杜伊斯堡市工商會大門前,豎立著一位老者的半身銅像。他便是改革開放後中國聘請的第一位國企「洋廠長」威爾納·格里希。

1984年,60多歲的退休工程師格里希經德國退休專家組織推薦,前往中國武漢柴油機廠(武柴)考察,之後他受聘武柴。

格里希的兒子伯恩特·格里希在家中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老照片——身穿武柴工裝、頭戴鴨舌帽的格里希,正與職工討論全廠工資改革方案。

格里希是個嚴肅的管理者,強調以崗位為中心,提高產品品質,幫這家老國企重新煥發生機。他還撰寫了26萬字的建議,對中國國企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從技術、語言、醫療到飯店管理、體育等領域,中國引進的「格里希」們,數量不斷增長。

70年,歲月如歌,走過「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昨天,跨越「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今天,向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明天,歐洲檔案中記錄的中國近現代史,曆久彌新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新華社布魯塞爾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