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湖方艙醫院全記錄 陸網友圖文並茂介紹方艙生活(下)
【編按】中國武漢市為防疫,徵收多間體育館、展館建成「方艙醫院」,增加上萬床位,專門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輕症患者。近來台灣部分偏頗言論盛傳「方艙醫院只有一間廁所」、或形容方艙醫院為「將民眾隔離等死的集中營」或「火葬場轉運站」。身處台灣本就不易理解大陸在地詳情,許多資訊容易被有心人士放大解讀操弄風向。許多人從未見過方艙醫院裡的生活,近日便有位大陸網友入住塔子湖方艙醫院,透過照片文字留下方艙生活全記錄,犇報特轉載分享,讓大家更能認識方艙醫院,以及入住其中的病患生活處境。
上篇:塔子湖方艙醫院全記錄 陸網友圖文並茂介紹方艙生活(上)
方艙的生活
晚上,場館裡的燈都是不關的,有發遮光眼罩,所以影響不大。
14號晚上天氣預報明天要降溫下雪,晚上就發了禦寒棉襖。
還記得一開始發放的物品裡有個小檯燈嗎?這裡晚上是不關燈的,所以我一直很納悶發這個是幹嘛,我也從來沒用過。
直到第二天晚上看到大姐們拎著到處走,我才發現,原來是晚上去上廁所的時候用的,因為簡易廁所內部無法裝燈,門一關就全黑了。
我之前一直都是用的手機電筒,這燈跟手機也沒區別嘛,還不是要拿在手上,手機的話還可以臨時放荷包裡。
直到,我看見了一個小哥哥的神操作,當時沒來得急拍下來,我來演示一下。
檯燈的燈杆是可以彎曲的,直接掛在脖子上,解放雙手,行走的移動光源有沒有!
這才是帶著檯燈上廁所的正確打開方式嘛。
方艙是可以家人送東西進來的,但從15號武漢開始封社區,車輛也不能上路了,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除非是住塔子湖旁邊,家人可以步行前往,其他區域的想送東西就不可能了。
我進來的第三天中午,核酸檢測設備到了,以後方艙的患者可以直接在艙內做檢測了。
第四天,到了制氧機,是煤礦塵肺病防治基金會和瀋陽愛爾泰公司捐贈的,另外,CT機也在調試中了。
晚上發了抗疫心理自助手冊,大贊。這個時候,對病人也好,對醫護人員也好,心理疏導都很有必要。
方艙的工作人員
塔子湖方艙裡,天津來的醫護團隊人數最多,其次是河北的團隊。我所在的B區,基本是由天津的團隊負責的。
特別喜歡她們帶卷兒的普通話,很親切。從這幾天的相處和觀察看到,她們每一個人對患者都是主動的去照顧,主動的去為患者考慮要做些什麼,真的很感謝她們!
交接班進行時↓
幫助病人們↓
來自張家口醫護團隊的靈魂畫手,熱乾麵,大家看出來了嘛?
一群大白~
交完班的醫生護士們等待著出隔離區,為了避免前面清潔區內的人數過多,醫護們排隊在清潔區入口處,依次處理身上衣物。
每個醫護人員的著裝標準都是,身上一件醫用防護服,一層鞋套,一件一次性防護服,一層鞋套,依次疊加,醫用口罩2層,最後戴上護目鏡或面部防護帽。
然後在外層防護服的胸前或者背後都會用筆寫上,來自的地區和醫院名,是醫生還是護士,自己的姓名。
每次離開時,護目鏡和防護帽放到旁邊桶裡集中消毒,下次使用,最外層的防護服和鞋套脫下來丟棄。
最後這樣就可以進入清潔區了。
從我的觀察發現,他們每次脫下任何一個物品之前,都要用消毒液搓手2分鐘,即脫完護目鏡,口罩,外防護衣,外鞋套,一共要消毒手4次,最後進入清潔區前還要消毒1次。
所以一個醫生全部處理完整個流程,至少需要10分鐘,整個交完班的醫護團隊排隊做完至少需要1個小時才能全部走出隔離區,之後跟護士聊天得知,她們全部搞完到酒店實際要2個小時。
清潔人員在每天的三餐時間過後都會更換垃圾袋,清理地面積水,清掃地面污漬。
廁所清潔↓
電工師傅剛處理完一處電路故障。
病區消毒
在我來的那天晚上看見一個醫生提著個電暖爐走了過來,我就跟在了他後面。
一開始我以為他是給哪個病人送的,原來他是給室外帳篷裡的醫生送的,就是剛開始我進來登記填表的地方,這麼冷的天,護士們一直坐在外面做入艙登記工作。
15號,武漢飄雪後的方艙外。↓
應該是在方艙門口執勤的工作人員,在積雪以後堆了個小雪人在防護欄上,莫名的小確幸。
破冰之旅
17號的中午,在天津醫生團隊的策劃下,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方艙這個特殊的環境下,一場生日會隆重舉行了,壽星們是全艙2月份生日的朋友。
一個超大尺寸的仟吉蛋糕,另外每個壽星都會再單獨發一個8寸蛋糕。
人是群居動物,人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還有精神需求,特別是現在身處武漢疫區的人民和醫護工作者。
這次的疫情,這次的方艙模式,對醫生,對病人,對醫患之間,都是陌生的,未知的。
這次的生日趴就像一次情感的破冰之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醫生不再是病友不舒服時才叫的人,病友也不再有讓醫生擔心自己有沒有照顧好他們的那種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的間隔正在融化。
生日會之後,當天晚上,開水區旁。
由於洗臉池在外面,有些人在開水區這裡洗漱,導致地上有很多積水,護士多次勸阻,效果不明顯。
而這天晚上,一位熱心的大媽,主動接過護士手裡的廣播喇叭,拖了個凳子過來坐定,一連串氣勢恢弘的武漢話脫口而出。
「勒裡滴開水是接到huo滴,不是洗口用滴,洗口到外面克洗,把個水潑到地哈到處是滴,黑死個人滴,再說一遍,這裡不緊潑水,要洗到外頭克洗!」
(這裡的開水是接著喝的,不是刷牙用的,刷牙去外面刷,把水潑在地上到處都是,嚇死人的,再說一遍,這裡不准潑水,要洗漱去外面)
比起護士的溫柔提示,大媽威力十足。
生日會的第二天,由艙內的病人擔任的志願者團隊也組建起來了。
志願者們説明護士給各個區域發放餐食。
護士和上文提到過的每天練舞的姐姐教志願者們跳舞,等音響到貨了,咱的廣場舞就要搞起來了,我這個區的婆婆們都躍躍欲試了。
艙內有很多消毒洗手液,護士教志願者團隊七步洗手法,再由志願者們傳播給身邊的人。
方艙就像是一個臨時組建起來的社區,讓大家都參與到日常的工作中來,讓整個艙內的氛圍活躍起來,對當下這個時刻的心理調節有很大的意義。
一些閒聊
在護士坐著休息的時候,我跟她們聊了一會。
一個天津北辰醫院來的護士跟我介紹,她們每次進來就不吃東西不喝水不上廁所了,雖然是6小時一班,但是前後穿脫衣服很費時,往往可能在交班點後2小時才能回到酒店,然後才能吃飯,再將裡面穿的醫用防護服清洗消毒,下次班再穿。
天津一醫院一個醫生說,她們都是第一次做這種形式的救援,一切都是在慢慢摸索,一邊做一邊完善這裡的一切。還讓我收集周圍人的意見,對於各個流程環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的,詢問我們喜歡什麼樣的娛樂活動,她希望能夠把這裡變得越來越好。
對了,她就是那個策劃生日會的人。
不過醫護們普遍都有的反應是,這裡年紀大的人說話聽得不是太懂。(笑)
每日流程篇
這裡的醫護人員每個團隊是隔一天排一次班。每天4班倒,6小時一班,交接時間依次是8點,14點,20點,2點。
交接班時醫生們是非常忙碌的,如果有事要找醫生護士的,儘量避開交接班的時間。
每天護士查房的時間依次是6點,9點,16點,22點。(大致時間)
10點左右會有醫生過來巡視,詢問病人情況。
上面的是每天的例行巡檢,如果有症狀嚴重的病人,比如高燒不退,醫生和護士就會很頻繁的單獨過來詢問身體狀況,一直不見好轉的話,就會安排120轉送醫院。
每日三餐的送餐時間分別是7點,12點,18點。(大致時間)
下面是每日的流程圖,更加直觀。
一些碎碎念
一個方艙醫院的建成並不是搞幾個隔斷,擺幾張床就成了的,讓它運轉起來也不是收一些病人,派幾個醫生過來就完事了的。
在這麼短短的時間內,讓容納1000人的醫院,從建成到每天有條不紊的運轉下去,並且還在不斷的慢慢完善,需要的是多方的人力物力的協調支持。
從一開始沒有廣播,到餐點廣播,到平常時段也偶爾放點歌。
從只有基本生活保障設施,到有空氣消毒淨化器,到開始發放針對疫情的心理輔導書籍。
從只是正常的餐點到開始增加發放零食。
從只有隔離居住功能到開始可以核酸檢測再到可以做CT。
從一開始每天只有吃飯睡覺到各種活動越來越豐富。
這一切都在慢慢的越來越好。
從我進來至發文的前一天,方艙變化軸線
在這裡住了的幾天時間裡,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太好的現象,我想說的是,既然我們來到了這裡,每天生活在一起,生活環境也是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維護的。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我們隔離在這裡只是為了讓這次的疫情更快的被消滅,讓我們的社會儘早的恢復正常的生產運轉。
方艙的生活條件可能沒有在家裡方便,但在當下我們只有和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相互配合,才能更快的打贏這場戰役!
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英雄,但我們每個人都是抗疫的一份子。
截至發文的時候,才知道塔子湖方艙二樓的病區開放了,從進來到現在一直負責我們區域的天津的醫護們都調到二樓去了,大家都非常非常的捨不得。
大家都爭相邀請護士們疫情過後到武漢來玩。
一個婆婆說,不要你們錢,全部費用我們包了!
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原文出自:方艙是啥樣?生活如何?全方位多圖帶你瞭解塔子湖方艙生活
原文出處介紹:兜爺麻麻不睡覺
作者:麥兜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