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西遞:千年古村的「守夜人」
鐺!冬夜裡11點,一聲低沉的鑼響蕩開在寂靜的千年古村安徽西遞。63歲的打更人盧惠中如往常一樣揚起手中的木槌,走過縱橫交錯的深巷,將鑼聲送往村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更是中國古代夜間的一種報時工作,兼顧巡夜和維持治安,由此產生了更夫這一職業。
鐺!冬夜裡11點,一聲低沉的鑼響蕩開在寂靜的千年古村安徽西遞。63歲的打更人盧惠中如往常一樣揚起手中的木槌,走過縱橫交錯的深巷,將鑼聲送往村裡的每一個角落。打更是中國古代夜間的一種報時工作,兼顧巡夜和維持治安,由此產生了更夫這一職業。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夫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在西遞村,打更傳統延續了下來,打更人每夜出更巡邏,守護一方平安。
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村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這裡保存有完整的徽派古民居224幢,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大量成片的木質古建築使得防火成為村子裡的頭等大事。自清朝起,西遞村就成立了打更隊,後期中斷,直至1996年又重新建立。
「西遞村的宅子連片間距小,消防車進不來,一燒起來救不了火,所以我們重新成立了打更隊,提醒村民夜間關門、注意用火用電,保證整個村的安定和諧。」西遞村打更隊隊長黃煜介紹。
盧惠中已打更3年多,是隊裡的主力。淅淅瀝瀝的冬雨讓石板路濕滑難行,盧惠中頭戴斗笠,右手持銅鑼,左手拿木槌,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西遞村的夜色裡。「每到一個路口就要打一次鑼,每隔100公尺要打一下。不能在別人的家門口打,路過有小孩的人家不打,在孤寡老人家門口要敲得響一點。」盧惠中說。村裡有99條小巷,曲折蜿蜒,生為西遞人的他早已把線路和每家的情況都熟記於心。
打更路線是一代代打更隊傳下來的,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先走到村子最西邊的牌坊,再經過祠堂、管委會,過橋到東邊的村口,繞一圈再往回走,一趟下來要1個多小時。夏天要打兩遍鑼,11點一次,下半夜2點一次,到3點結束。
冬天村裡的路燈11點多就熄了,盧惠中就打著手電筒照亮腳下的路。往回看,是墨一樣的黑。夜晚的村莊格外安靜,除了打更聲就只有潺潺的流水和偶爾的狗吠聲。「都在村子裡,我也不怕,主要就是提醒大家注意用火用電,保證村子安全。」
白天,盧惠中在外打工,近傍晚時分才能回家。妻子胡一霞會早早為丈夫洗菜做飯。吃過晚飯,盧惠中會在家先睡一覺,為晚上11點的打更「充電」。胡一霞總會在丈夫出發前再三叮囑:「最近路面整修,打更時看著點路,走慢一點。」2018年年末大雪,積雪達10釐米深,盧惠中仍堅持出去打更。胡一霞只能在家關注著鑼聲守候。「聽到鑼聲越來越近,就知道他快要回來了。」
「全家人都支持他這份工作,再辛苦也要堅持下去。」胡一霞談到丈夫的這份工作時,話語裡透露著西遞人對古村落平安祥和的期許。打更隊成立以來,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光鑼就打壞了十幾面,村子夜裡沒發生過一次火災。村裡每月也會給打更人發放一筆補助作為報酬。村民們也早已習慣深夜裡的鑼聲。68歲的西遞村村民王家平說,20多年過去了,每晚的打更已融入了他的生活。「現在晚上聽到鑼聲,心就會特別定,村裡的安全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世界遺產是不可複製的,西遞打更隊會一直延續下去,保護好這一世界遺產,保衛好西遞人的共同家園。」黃煜說。
◎新華社合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