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宿|賴清德啟示錄:人民受難,成就教主的神聖進程
本文提出一個起點,開啟一種視角轉換:賴清德不是「搞砸工作的總統」,而是「戮力實踐信仰的教主」。他並非偏離政策理性,而是從未打算以政策理性治理國家,我們從一開始就錯看了他的角色。唯有認清真貌,才有機會找出因應之道。
◎作者|張安宿(退休大學國文教師、退役老兵)

一場勘災,裂縫乍現
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賴清德總統前往台南勘災,本應展現危機領導,卻因「要自己爬啦」引發社會譁然。這不只是失言,而是一道橫在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裂縫,讓我們從中窺見一位民選總統的心靈深處。
賴清德上任以來,漠視民生、執意台獨、熱衷鬥爭,獨斷獨行鬥對岸、鬥在野、鬥黨內。他的執政風格不講協調、不求共識,不考慮民意與風險,脫離人群、脫離現實。
我們難以用常規政治理論來解釋這種執政邏輯。所有用政黨輪替、權力鬥爭、族群對立來解釋賴清德的分析,都無法觸及核心,無法解釋他執政中的偏執、孤絕、冷傲。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並非「政治手法」的問題,而是以性格與信仰所驅動的「政治人格」問題。本文提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觀點:唯有拋下總統角色的視角,轉以「信仰型教主」的眼光看待,方能理解賴清德的行為。

總統只是世俗的頭銜
賴清德的剛烈與不妥協早為人所知。他不靠「協調」而是靠「堅信」來治國。這類政治人物不懼負評,暴君、獨裁者、法西斯在他耳中,是變相的肯定,彰顯其強勢風格奏效。
自帶「我即真理」的氣場,讓他能無視反對,不需要執政正當性。這種執著發展到極致,就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自視為超凡入聖。
若說賴清德的政治風格如宗教領袖,這並非冒犯宗教。他的執政邏輯,與其說是政治,不如說是信仰:不解釋,只要求信;不推理,只要求從;不妥協,只期待奉獻。他不是處理世俗問題的總統,而是走在「神聖進程」中的信仰實踐者。
信仰邏輯解釋施政
若用「教主身份」取代「總統頭銜」,就能理解賴清德一系列令人費解的粗暴政策與態度。那些平凡人眼中的政治爭議,卻是賴清德信仰的實踐:
「雜質說」在賴清德眼中,黨內均為凡人,黨外均為雜質,人民不是政府要服務的對象,而是要成就他個人神聖使命的殉道群體。
「大罷免」掃蕩在野勢力,不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是進行信仰的淨化。對他來說,反對者根本稱不上是意見對手,而是「異端」與「異教徒」,要被驅逐。
「新兩國論」與「台獨」不是政治選項,而是他領受的使命,超越憲法、民意、安全與任何代價。
「罔顧民生」政策推進不是依據現實評估,更無關民主原則、人民利益或國家安全,而是由信仰使命感推動,施政邏輯是單向宣示與要求服從。
「要自己爬啦」則是個人神聖使命高於人民利益,民生議題只是世俗雜音。天災人禍、經濟壓力、兩岸危機這些「現世痛苦」不值得打斷他的「神聖進程」。

試煉要自己爬過去
所以,當賴清德站在台南災區,對老人家說出「要自己爬啦」,這不是冷血,而是對人民的信仰試煉。當下,並非一個世俗政治人物的失言,而是一位自信已經超脫凡俗的「教主」,對子民提出苦難試煉。賴清德要看看這些人能不能自己爬起來、堅定信仰、不怨天尤人、通過考驗。殊不知,人民需要的不是帶領他們「穿越苦難完成神聖大業」的教主,而是懂得「在他們受苦時俯下身、伸出手」的總統。
不是建國者,而是統一加速師?
同樣的信仰邏輯,也貫穿他的兩岸政策。他自詡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推動「去中國化」與改寫抗戰記憶,拒絕一切與中國的連結,否定中華民國的歷史與民族認同,手法是否務實並非重點,重點在他相信:只要內心堅定,就能達成「我信故我在,我在故我成」,實踐他深信的歷史正義。
然而,歷史並不會因信仰而寬容,亦非由教主來定義歷史正義。台灣民意分裂,社會動能疲弱,國力不支,遠無法支撐賴清德所走的這條「台獨聖道」,這種「不知進退」的信仰實踐,將台灣推向更孤立的處境。諷刺的是,屆時,真正促成統一的,可能不是主張統一者,而是這位以「建國」為名,卻將台灣一步步逼入死角的「信仰實踐者」。網民所諷刺的「賴統一」、「統一加速師」,字面背後正是如此深刻的警告:虔誠無比的「台獨教教主」,最終可能是統一的最大推手。

放下舊理解,重新認識
本文無力開出解方,借用宗教語彙為政治隱喻,無意貶抑任何宗教信仰,亦無意諷刺災民。但提出一個起點,開啟一種視角轉換:賴清德不是「搞砸工作的總統」,而是「戮力實踐信仰的教主」。他並非偏離政策理性,而是從未打算以政策理性治理國家,我們從一開始就錯看了他的角色。
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他為何對災民冷淡?因為苦難是試煉;他為何強硬鎮壓異議?因為異端必須淨化;他為何漠視兩岸風險?因為信仰高於現實。
信仰面前,制度失靈
當領導者以神聖之名進行揀選與犧牲,作為公民,我們該更警醒:不能再天真以為民意會引導政策,教主不聽眾生吶喊,只聽心中的聲音;不能再單靠選舉制度當成唯一防線,他追求的不是勝選,而是救贖;不能再把偏執施政歸咎為政治鬥爭,那正是他「試煉信仰」的手段。
台灣社會若要抵禦災難,就不能再以常規政治邏輯理解這場治理風格的轉變。唯有認清真貌,才有機會找出因應之道。現在,用新的眼光來「視讀」賴清德,就是好的開始。

◎作者|張安宿(退休大學國文教師、退役老兵)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 大罷免大失敗、反惡罷大成功!但還有大風浪準備襲台|犇報快評
‧ 一場颱風吹出民進黨「全社會防衛韌性」的虛妄
‧ 一場颱風吹翻了民進黨的綠電政策
‧ 黃國樑|賴清德的「打掉雜質」 台灣版的「納粹淨化論」
‧ 程志寰|消滅台灣的歷史正義:邁向「賴式法西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