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鹿|中國的進口議價及出口管控都有長足進步
川普2.0再發動的關稅制裁,中國從容應戰,得心應手。反而川普在國內外都有問題,焦頭爛額,暴怒粗魯。中國在進口議價及出口管控的能力都有長足進步,戰略穩定,值得欽佩。
◎作者|成吉鹿(自由撰稿人)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中方代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右1)、兩位美方代表:財政部長貝森特(左1)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左2)。圖源:取自「X」@USTradeRep中國加入WTO之後變成世界工廠、工業大國。但是西方操控大宗商品的價格,刻意造成凡是中國要買的商品都飛騰漲價,如農產品、鐵礦石、銅鋁、能源等。另一方面,凡是中國經過研發奮鬥奪下市場的工業產品都因為內部激烈競爭,到國外只能賣白菜價,如電動車、光伏及風力發電原組件,賺的都是利潤菲薄的辛苦錢,還要受到關稅排擠及政策阻撓。
澳洲三大礦商,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福特斯克(FMG),掌握全球約50%以上的鐵礦石產量。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度依賴進口的鐵礦石,其中65%依賴澳洲,給了澳洲予取予求的地位。澳洲礦商在過去十幾年因掌握市場供應,多次惡性抬高價格。2005~2008年間,哄抬價格,漲價超過100%。2010年以後,拒絕與中方長期議價,改為季度、月度視現貨定價,更容易推高價格。2019年巴西的布魯馬迪紐(Brumadinho)發生礦難事件,導致產能下降約10%,澳洲礦商趁勢提高報價。2020~2021年疫情期間,藉口運輸緊張、需求強勁,價格飆升。2023年後藉口環保減碳,需要大規模投資綠色開礦與清潔能源,再次推高價格。中國是最大買家,理應握有強大的議價權,結果卻是在寡頭壟斷下任人宰割。
中國遭遇澳洲宰割,主要原因是國内鋼鐵廠各自採購所需的鐵礦石,互相抬價爭搶鐵礦石,給了澳洲勒索的機會。十多年來中國曾經嘗試統一國內鋼鐵企業的鐵礦石進口的談判與採購,以對抗三家澳洲礦商的壟斷定價。2003~2009之間,中國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鋼協)統一代表國內超過70家鋼鐵廠,以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的身份,與澳洲三大礦商進行年度長期協定價格談判,中國因為採購量大,要求價格應低於日本,被澳方拒絕。2009年談判破裂後,澳洲礦商乾脆改用市場即期價格制度。從此中國各家鋼鐵廠分頭採購,中方被動接受要價,中鋼協完全失去議價權。中國鐵礦石進口成本在2021年一度升至天價,鋼鐵企業利潤被壓縮,形成產業利損及國安風險。
在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鍍錫板事業部成品庫,吊裝設備將鍍錫板裝車(2023年7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圖源:新華社,朱旭東 攝中國政府意識到必須分散鐵礦石進口,在此期間積極開拓進口國家。如從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增加鐵礦石進口,已達到進口總量的25%。如開發非洲幾內亞 Simandou超級鐵礦,中國不僅投資這個礦場,也投資周邊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為未來鐵礦石的運輸安排,2026年即可投產,未來供應中國的鐵礦石可達每年百萬噸。如從俄羅斯進口的鐵礦石正在迅猛增加。加上從南非、印度、祕魯、加拿大、烏克蘭、伊朗、毛里塔尼亞、蒙古等國進口的總量已接近20%。進口分散正在改變澳洲長期佔據的主導地位。
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無力統合鐵礦石進口,便積極整合國內鐵礦業與資源儲備。2022年中國成立了中國礦產資源集團(CMRG),整合國有鋼企的採購,代表約40%的中國鐵礦石進口量,每年約11億噸,統一進口鐵礦石,集中議價。並且在低價時可以過量進口鐵礦石,儲備資源建立國家工業安全及議價韌性。雖然澳洲進口的鐵礦石佔比已經從2023年的70%,降為2025年的估計60%。2025年9月中國卻放出要停購澳洲鐵礦石的風聲,同時提出要以人民幣支付。這只是牛刀小試,給澳洲礦商心理壓力,在未來談判中壓低價格,發揮買家的議價權。消息傳出後,澳洲三家礦商的高層馬上來到中國。為了保住中國市場,原來計劃加價15%,以美元支付,現正表示願意降價18%,BHP同意接受人民幣支付。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lbanese)更急忙出來喊話,希望維護中澳的經貿關係。這都透露了中國是最大買家的議價力量,不再任人宰割。
「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是中俄能源合作的戰略項目,起於2015年,計劃從俄羅斯西伯利亞氣田經蒙古輸送天然氣至中國,每年供應量達500億立方米,合同期間30年。談判過程極為複雜;從中國反對管道經過政治立場靠不住的蒙古,但改道將增加2000公里的管道、蒙古態度保留並要求高額過境費10億美,而且蒙古境内950公里的管道一毛不拔、俄羅斯願意承建,但需要中國投資、俄羅斯想不到2022年陷入俄烏戰爭的泥淖,目前急需外匯、到30年合約該給中國的優惠價格。經過10年的談判,2025年9月在中俄蒙三國領袖的同意下,管道經過蒙古、天然氣以人民幣與盧布各佔50%結算。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終於簽署了法律備忘錄。
「西伯利亞力量二號」預計由亞馬爾半島,貫穿蒙古輸氣至中國東北部。圖源: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西伯利亞2號天然氣管道雖然定案開建,但天然氣價格,俄羅斯比照歐洲的價格,要求每一千立方公尺$260美元,但是中國基於30年的長期合約,要求$130美元,雙方仍在議價。比起2012年「西伯利亞力量1號」天然氣管道,日本介入,俄羅斯拿翹,中國任人背信輕視的痛苦經驗,這一次中國發揮了買家該有的談判議價的力量。
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過程是從早期的雜亂無章,胡亂開挖,污染環境,白菜價格,耗損資源,任人宰割的邊緣資源,到全球聚焦的戰略資源的一段歷史。匯集了政策調整,技術突破,資源管控與中美博弈的心路歷程。
2011年中國開始進行稀土產業的兼併整合,2015年中國鋁業、五礦集團、北方稀土、廈門鎢業、廣東稀土、南方稀土六家企業合併周邊的小公司,組成六大稀土集團。2021年再進一步,中國鋁業、五礦集團、贛州稀土合併為中國稀土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商。目前,中國稀土產業的實際控制權集中在中國稀土集團與北方稀土兩大國家企業手中。這種集中化結構有助於中國政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價格調控與產業升級,才有了稀土出口管制的能力並成為籌碼。
2021年12月23日,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在江西贛州成立。 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自2023年起對鎵(Gallium)和鍺(Germanium)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到2024年,進一步限制出口的稀土元素清單擴展到另外7種稀土元素,2025年再擴展到總共14種。管制範圍包括金屬元素本身、含稀土的合金、氧化物與其他化合物、靶材與磁性材料、稀土相關技術與設備。
2024年中國政府公佈並實施了「稀土管理條例」,規定稀土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沒有特許不准開採。這是中國對稀土產業發出的集結號,奠定了中國稀土資源、經營及管理的法律基礎。針對高性能磁材製造技術、採礦分離,提純工藝,以及具備關鍵技術背景的科研人員都實施嚴格管制,嚴管稀土,技術與人才的外流。
中美關稅談判一再延期,已經經過四輪談判。其間美國不斷拋出對華新的制裁,譬如自10月14日起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巨額的超過百萬美元的靠港費;所有可能用於軍事或高科技領域的關鍵軟體實施出口管制;將更多中國企業及其投資的子公司列入制裁實體清單;2025年9月30日美國施壓荷蘭政府將中國聞泰科技旗下的荷蘭晶片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凍結控制,其執行長張學政職務被解除,如同搶劫。
既然關稅談判期間美國出招打壓中國,並無誠意。2025年10月中國公佈了全面升級的稀土出口管制,雖未明言,卻是針對美國歐洲。全面限制稀土技術、設備、原材料與含中國成分產品的出口,針對軍事用途,先進半導體製程及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管制範圍溢出原來的軍工產業。並首次實施長臂管轄的原則,任何國家在與第三國貿易時,凡是涉及中國稀土成分及技術那怕只有0.1%的商品,都必須向中國提出報告,申請批准。嚴格意義來說,譬如荷蘭的ASML公司的光刻機,其中的激光、磁鐵、光學三個主要原件都含有中國的稀土成分及技術,今後ASML出售光刻機必須獲得中國的審批,台積電亦同。這樣的軒然大波引起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憂慮,使華爾街股市上週暴跌。讓川普明白,除非拿出誠意來談判,否則中國有的是殺手鐧,奉陪到底。
全球稀土產量對比圖。以稀土氧化物 (REO) 當量估算。數據包含鑭系元素和釔,但不包括大部分鈧。圖源: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漫天的關稅、制裁及長臂管轄,和中國最新限制稀土出口及長臂管轄,雙方政府有沒有能力貫徹執行固然是一個問題,包括企業欺瞞,國內貪腐,黑道走私等。但是比起2018年川普1.0發動關稅制裁時,中國派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領軍,倉促應戰,倍受訛詐。如今川普2.0再發動的關稅制裁,中國從容應戰,得心應手。反而川普在國內外都有問題,焦頭爛額,暴怒粗魯,譬如宣稱自11月1日起所有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將面臨額外100%懲罰性關稅,暴衝荒謬,形同兩國停止所有商貿。中國在進口議價及出口管控的能力都有長足進步,戰略穩定,值得欽佩。
◎作者|成吉鹿(自由撰稿人)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 成吉鹿|九三閱兵從紀念反法西斯到對抗新法西斯
‧ 成吉鹿|西伯利亞力量二號命途多舛
‧ 成吉鹿|剖析川普的全球關稅戰
‧ 成吉鹿|中國重整稀土產業形成戰力
‧ 成吉鹿|二十一世紀中國國運昌隆、勢不可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