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敗投降79周年 統派政團:反對台獨與美日破壞台海穩定

摘要:

79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無條件投降,中國全民抗戰暨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對此,勞動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於15日發表聲明,表示要以反帝史觀為指引,捍衛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後,維護正義與和平的聯合國體制,反對美日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政策!

xxx78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公報》發表「日本投降矣!」。圖源:網路圖片

79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無條件投降,日本裕仁天皇通過「玉音放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國全民抗戰暨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對此,勞動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於今(15)日發表聲明,表示79年前的今天是兩岸中國人民弘揚民族正氣、捍衛歷史正義,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追求和平進步的重要紀念日;更是台灣重回中國版圖,台灣同胞也是中國人的光榮紀念日。

xxx收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波茨坦公告》(中文抄本,第一頁)。圖源:新華社

論壇表示,中國人民自918事變後,開展長期對日抗戰,犧牲傷亡3500萬軍民同胞終取得勝利。1895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後台灣民眾即展開各種形式抗日運動一直到二戰結束,不少台灣先輩還遠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815這一天之後,台灣島上絕大部分民眾,皆歡欣鼓舞、喜悅的迎來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新做回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段歷史永載史冊,任誰也改變不了。

論壇指出,中國對日抗戰為當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戰埸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在抗戰勝利後,做為早先的中國失土光復回歸中國,正是經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所認證的國際法理與歷史事實。台灣在二戰後回歸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完全符合國際法與二戰後的國際秩序;這對美國及「台獨」份子惡意曲解聯合國2758號決議,或散布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謬說也是很好的批駁。

xxx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中國政府主席蔣介石(未實際與會,但簽名以示同意)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圖源:維基百科

論壇認為,當年日本侵略戰爭的罪責和右翼軍國主義勢力並未如《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內容要求得到徹底的清理,原因是美國為了戰後美國資本帝國主義勢力霸權,在冷戰期間以「自衞」之名,重新採用日本右翼勢力,在美日安保體制下,讓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軍事擴張政策得以捲土重來;從二戰的歷史教訓直到今日中亞等地出現的衝突,可以看出美日西方資本主義體制的侵略本質仍然是世人要求和平的最大挑戰。

論壇表示,美日右翼勢力介入性質上屬於中國內政的國家統一問題,藉操弄台灣問題,並與「台獨」分離勢力相互勾連,才是當前破壞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的真正原因。兩岸中國人應本於追求國家和平統一的立場,我們對於美國政客及日前代表日本軍方保守右翼政客勢力利益的石破茂來台,表示最嚴正的抗議。

xxx2024年7月30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反台獨反介入聯合行動與台灣人民守護民主正義連線共同舉行「反IPAC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抗議行動。圖源:兩岸和平發展論壇

台灣社會應學習當年台灣先輩們高昂的民族正氣、反殖民反帝精神,有理有權也有責反對介入干預台海兩岸關係的外國勢力,也有基於民族大義反對「台獨」的使命和責任;當前還應看到祖國大陸的國家和平統一政策,中國自主和平的、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才是維護東亞與世界和平的最佳方式。因此論壇呼籲,民進黨政府,應該回到兩岸一中的法理和歷史事實,才能有真正的兩岸關係穩定與台海和平。

最後,論壇指出,在815這天日本多地會有紀念活動,許多官式活動內容正偏離對侵略戰爭歷史的反省思考和究責教訓,而漸成為空洞形式的和平主義溫情訴求,看不到美日軍工壟斷資本集團和反共保守政客的危害性,我們東亞真正愛好和平的人民們,仍然要以反帝史觀為指引,捍衛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後,維護正義與和平的聯合國體制,喊出反對美日帝國主義的口號,阻止美日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政策!

xxx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圖為日本天皇在議會宣布投降。圖源:新華社

勞動黨成立於1989年,延續台灣左翼愛國反帝的歷史傳統,是以社會主義為理念、勞工為核心的台灣政黨,在2022年地方選舉時,以勞工訴求為號召,在新竹縣湖口鄉當選1席縣議員。「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成立於2010年,由多個台灣社團政黨所組成,長期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爭取兩岸和平紅利。

◎來源|勞動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 聲明新聞稿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我想去中國說出我的證言」原日軍731部隊少年兵赴陸謝罪
台灣所知最後一位「慰安婦」受害者阿嬤過世 享耆壽92歲
反IPAC破壞台海和平穩定 統派政團抗議民進黨遞聲明書
紀念解嚴37周年 統左派政團: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
日本投降紀念日,日本侵略歷史成為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