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喚醒古村──廣東佛山青田村的鄉村建設實踐
一條小河環繞村莊,整齊排列的村房四周被魚塘包圍。初春時節,荷塘中荷葉在水面上舒展。村口榕樹下,一些老人在下棋和聊天。這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青田村,一個典型的嶺南水鄉。
正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藝術鄉村建設展上,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關注。通過一名藝術家及其團隊兩年多的建設實踐,這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正在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作為一個以桑基魚塘農業為主的水鄉,青田曾經面臨和中國其他農村一樣的困境──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村子逐漸成了「空心村」。伴隨著這一變化的,是年輕人越來越不關心家園,一些傳統建築日益破敗,鄉村民俗也逐漸凋零。
2016年,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所長渠岩在考察中發現了青田,認為這個質樸的村莊保留了「鄉村文化的完整線索」,有豐富的歷史和民俗文化。於是他帶領團隊選擇這裡進行藝術鄉村建設實踐,探索復興鄉村的文化路徑。
鄉村建設應該是什麼樣?在渠岩看來,並非一味模仿城市,也不是將外來者的意志強加其中,他希望重建鄉村的情感共同體,延續鄉村獨特的文明、歷史傳統,並和今天的生活對接。
經過調研,渠岩提出了藝術鄉建的「青田模式」,包括鄉村的歷史、政治、經濟、信仰、禮俗、教育、環境、農作、民藝、審美等多個方面,通過文化重建恢復村民的信心,通過修復家園帶動更多本地人回饋鄉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文化重建從老宅修復開始。青田村裡,不少老房子被廢棄或是推倒重建起色彩鮮豔的小洋樓。為了讓村民瞭解老房子的價值,渠岩團隊租下了幾個廢置的舊房,在保留原有建築構造與嶺南風格的基礎上,對房屋進行修繕。外面的青磚白牆和裡面寬敞明亮的現代化裝修,讓傳統和現代得以完美融合。
重建鄉村習俗也是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團隊將村中已乏人問津的私塾打造為公共圖書館,還準備將養蠶房改為鄉村建設展覽館;挖掘出消失幾十年的傳統「燒奔塔」成人禮;開展鄉村公益講座、音樂會,講順德民俗、祠堂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村裡老人小孩,扶著跳著也要來參加。」嶺南鄉村建設研究院副院長陳碧雲說。
「我們用謹慎、低衝擊的態度,開展的工作以村民為真正的主體,充分尊重村民意願。」陳碧雲說,他們希望以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方式,讓村民意識到自己家園的寶貴,主動建設。
從藝術的介入到融合,藝術鄉建團隊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古村。村民們也從最初的懷疑和旁觀,到後來主動配合參與共同建設。
越來越多村民志願加入打掃村莊的隊伍中;原本準備拆房建樓的村民也主動請教鄉建團隊,對老房子的修繕活化;村民自發成立慈善基金會,用以敬老、扶貧、助學……
退休教師劉寶慶在團隊的建議下修繕了自家閒置20多年的舊宅,欄杆也特地選用低調的古銅色裝飾。原本住在鎮上多年未回的劉寶慶,如今三不五時就要回自己的「悠然居」,寫寫字、喝杯茶、和老友聊聊天,舒心愜意。「村莊和老宅現在是我的精神家園。」劉寶慶說。
「讓本地人真正參與鄉村建設,才是有持續性、有效的。」渠岩說。
青田的鄉村建設還得到了政府、民間基金會和高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去年12月,廣東工業大學的藝術鄉建研究與教學機構青田學院成立,一些藝術設計學、建築學的教學課堂搬到了青田,希望用傳統文化啟動藝術,通過實地實踐促進教學改革。
「學校會深度參與青田的鄉建,探索高校參與鄉村文化復興的路徑,讓年輕人深入理解鄉村文化和鄉村振興,構建學生未來發展的價值觀。」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陳新說。
經過兩年多的鄉建實踐,古老的青田正在被喚醒。越來越多在村外工作的年輕人願意驅車返鄉,不時還有外地人來旅遊,而頭腦靈活的村民也辦起了民宿。
在未來的發展上,渠岩團隊和村民意見一致。「我們都希望不管是旅遊還是未來的開發,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不要破壞青田本來的生活節奏和狀態。」渠岩說。
◎新華社廣州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