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走向現代化 犛牛仍是藏族重要家畜
犛牛生活於青藏高原海拔3000公尺以上地區,藏語裡被稱為「諾兒」,意為「財富」或「寶貝」。隨著社會發展,機械開始代替犛牛工作,但對藏人來說,不管犛牛在生活中的角色如何變化,它們始終是最為親密的家畜。
西藏某縣裡的犛牛比賽過去好多天,56歲的普果還是耿耿於懷:「怎麼就沒拿上名次呢?」
普果住在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紮西崗鄉斯布村,家裡共有一百多頭犛牛和十幾畝地,半農半牧。雖然在犛牛比賽中沒有得到名次,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普果和犛牛間親密的關係。
犛牛生活於青藏高原海拔3000公尺以上地區,藏語裡被稱為「諾兒」,意為「財富」或「寶貝」。在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上,犛牛和藏族人世代相依生活,並為這裡的人民提供衣、食、行等很大部分的生活資料。
普果八歲開始放牧。「每天早晨天沒亮,母親擠完奶就把牛趕到山上;晚上太陽落山了,犛牛又趕回來,母親又擠奶。」普果說,「擠完的奶會做成酥油、優酪乳等乳製品,一般是家用,不會賣到市場。」
十年前,每到春耕季節,普果需要趕著一對抬著木杠、拖著犁的犛牛耕地。秋天,莊稼也由犛牛馱運到家裡。「家裡十幾畝地,花半個月的時間才能耕完,莊稼足足需要運兩天。」
來自日多鄉的牧民強巴次成也參加了這次縣裡的犛牛比賽。據他介紹,以前冬季來臨時,犛牛馱著乳製品、肉類等到百裡外的農區,換回青稞和飼料,來回需要四天左右的時間。
隨著社會發展,機械開始代替犛牛工作。2008年,普果買了一台拖拉機,隨後又買了摩托車、麵包車。「用拖拉機春耕秋收,麵包車外出,騎摩托車放牧。」他說,「耕地只需五天左右,運莊稼一個上午就能完成。」
強巴次成也買了一輛皮卡車。現在到農區換青稞和飼料,開著皮卡車,來回只需一天的時間。他說:「犛牛好比村裡的懶漢,除了吃草什麼事都不用做。」
雖然犛牛在耕地、生產和運輸中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但農牧民把犛牛肉和乳製品推向市場,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西藏拉薩市當雄縣,當地群眾世代以放牧為生。這裡草場豐美,犛牛肉品質高,但牧民單打獨鬥的經營方式在市場上不佔優勢。
2017年,當地政府從本地購置500頭犛牛,進行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經過兩年多時間,已建立起一條集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犛牛產業鏈。
據當雄縣犛牛養殖場負責人阿旺多傑介紹,當地已推出犛牛肉醬、犛牛肉幹、犛牛肉排等十幾種犛牛肉產品。牧民通過草場流轉、犛牛入股等方式參與其中,已覆蓋當地牧民137戶878人,戶均每年增收4500元。
對於藏族人來說,不管犛牛在生活中的角色如何變化,它們始終是最為親密的家畜。每逢過年,普果的家鄉人就會把犛牛趕回家,餵「切瑪」和酒。他說:「犛牛就像是自己的家人,過年就要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每逢藏曆四月份的薩噶達瓦節,當地人就會吟誦《犛牛贊》,在犛牛的角和眼部上塗抹酥油,用朱砂塗滿犛牛全身,並餵青稞和酒,以表感恩。
「犛牛象徵著藏民耐寒、堅韌、頑強的性格特徵。正是這種堅強的性格,藏族在世界屋脊上生存了下來,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西藏自治區犛牛博物館館長吳雨初說。
◎新華社拉薩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