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台灣相似的被殖民歷史 看歐洲殖民者在非洲留下的惡劣影響

By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 / 2021-04-09 16:34:16 /
非洲
摘要:

雖然歐洲對非洲大陸的殖民統治總體上僅僅維持了不到100年,卻造成了極度惡劣的影響,「殖民統治辯護者常常宣稱,殖民統治將現代醫療帶入非洲。然而,情況絕非如此。


文章來源:學術那些事兒
作者:鄭渝川

xxx

所評圖書:
書名:《非洲通史》(第四版)
作者:(英)凱文·希林頓
譯者:趙俊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後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19世紀初,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在非洲萌發。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遠離奴隸貿易,甚至派遣海軍四處打擊奴隸貿易,將解救的黑人男性、女性、兒童安置在塞拉利昂。

英國人這樣做,不無給美國(當時至少還算是半個種植園奴隸經濟的國家)以及持續從販奴貿易中獲益的法國、荷蘭等國添堵的考慮,但除此之外,英國人有意將解救的黑人發展為基督教信徒,讓這些信徒而非歐洲本地的傳教士穿過非洲內陸的荒漠,去擴散英國的影響。非洲的民族主義就是這樣,陰差陽錯般的誕生了。

雖然這種民族主義確實也誇大了歐洲文明的友善一面以及技術、文化上的先進性,錯誤的相信英帝國主義會幫助黑人們實現願望,卻也內含著非洲國家要獨立於白人控制的政治思想。

19世紀早期,英國等歐洲國家在南部非洲的傳教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非洲本土的民族主義者(基督教徒)此後不無失望的看到,隨著歐洲傳教士的深入,非洲的獨立以及更快的走向現代化,並沒有實現,相反,歐洲的傳教士還不斷召喚自己的國家向非洲派兵來鞏固傳教的成果。

這也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非洲狂潮的起因。

縱觀19世紀的非洲,除了與歐亞文明保持著較密切接觸的埃及等北非國家,其他大部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都陷入一個非常困頓的狀態。

著名的非洲史研究專家、倫敦大學非洲史博士凱文·希林頓曾在非洲多地的大學教授非洲史,出版過多本很有影響力的非洲史圖書。凱文·希林頓在其所著的《非洲通史》書中就指出,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跨大西洋黑人奴隸貿易造成非洲中西部等地的大量精壯男子被掠走,造成了這些區域的人口性別失衡。而這必然也會切斷或是阻礙過去就存在的非洲各區域以及非洲與其他大洲的經貿和文化聯繫。

在19世紀,非洲許多地方都興起了各種發展形態其實很接近於中世紀之初的歐洲國家的王國。這些王國完全缺乏約十個世紀前歐洲國家穩定成型和轉型的時間與空間,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如螞蟥般難以擺脫,受挑唆之下,非洲不同國家、部族、民族人口之間的頻繁征戰,又極大的透支了這個大陸的發展能力,待到19世紀末,非洲竟然只剩下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勉強保持著獨立。

01
歐洲殖民非洲的惡劣影響


凱文·希林頓在書中指出,雖然歐洲對非洲大陸的殖民統治總體上僅僅維持了不到100年,卻造成了極度惡劣的影響,「殖民統治辯護者常常宣稱,殖民統治將現代醫療帶入非洲。然而,情況絕非如此。殖民統治帶來的第一個後果就是致命性疾病」,包括從歐洲擴散而來的1918年大流感,以及大規模人口遷移(以發展服務於歐美工業體系的原材料種植業、採礦業)所帶來的昏睡病、肺結核等問題。更令人瞠目的是,殖民統治者以及後來的辯護者,還會以非洲社會發展落後、非洲人健康意識不強來推卸殖民統治期間,非洲人民遭受的健康危機。

《非洲通史》書中指出,歐洲殖民者在許多非洲殖民地都曾嘗試過安置白人移民,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這種移民發展思路與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後鯨吞中國台灣,以及朝鮮半島,並在後來控制中國東北後大肆向上述幾地移民是一致的,目的是發展產業,並在發展中讓原住民被不斷減損,最終殖民地產業發展起來,原住民損耗殆盡,新移民占據遼闊土地。

但歐洲人的非洲移民開發總體上是失敗的,因為白人移民在非洲的開發過度依賴於強制性勞工,也就是把黑人當成奴隸來使用,這對於已經萌發了民族主義的非洲黑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殖民統治塑造了非洲的經濟結構,即以經濟作物為主,基本上不存在工業產業,殖民地需要大量進口糧食、金屬制品和紡織物。由此可以解釋非洲國家為什麼在後來獨立以後,仍然難以擺脫歐洲國家、美國和蘇聯的控制,也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當中國致力於援助非洲國家增強工業化發展水平,提高本土製造業能力,會招致歐洲國家和美國的輿論圍剿。

凱文·希林頓在《非洲通史》書中指出,英國和法國殖民者對殖民地採用了不同的治理制度,英國人推行間接統治,而法國人則致力於同化非洲人。法國人一概否定了其殖民統治的非洲各地的民族文化,包括語言文字,並踐踏非洲民間的習慣法,強迫非洲民眾學習法語,學習法國歷史,決不允許學習任何非洲歷史或文化的內容。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殖民者後代組建的南非,在20世紀初第一個引領非洲民族主義運動,但這個國家在非洲最後一個獲得政治解放。南非長期推行種族隔離,幾乎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的每個細分領域。

xxx1914年時,被歐洲各國殖民統治的非洲。(圖/翻攝自粉絲專頁「地圖客」)

02
走向獨立但陷入困頓的非洲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是二戰期間,在許多戰場,非洲士兵都為協約國(同盟國)做出了積極貢獻。1943-1945年,法國從法屬西非招募了超過10萬名士兵。

不僅如此,《非洲通史》書中還談到,二戰期間,盟軍在非洲強迫非洲民眾種植更多花生、棉花,並調用強制性勞工來增加錫礦開發,強迫剛果盆地民眾收集野生橡膠。

美國、英國、法國還強令殖民地必須服從很低的原料出口價格,這意味著非洲的「棕櫚油、橡膠、劍麻、花生、棉花、咖啡」等本可以賣出更高價格的商品/戰略物資,被低廉的強制收購。

這種強迫定出低價的制度,二戰後被歐美國家保留了下來,成為他們向非洲民眾「割韭菜」的制度法寶。

1947年,印度的獨立運動拉開了英帝國在全球解體的序幕。黃金海岸殖民地領導了英屬西非的獨立運動,由此成立了獨立國家加納。而後,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塞拉利昂,岡比亞,利比亞,烏干達、利比亞等原屬英國的殖民地也紛紛走向獨立。

受此影響,法國的非洲殖民地也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獨立運動,阿爾及利亞、科特迪瓦、塞內加爾、摩洛哥、突尼斯等走向獨立。而比利時控制的剛果,也走向了獨立。

《非洲通史》指出,非洲國家獨立以來,普遍在國家治理、國家間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問題上處理失策,這當然與非洲領導人的錯誤決策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殖民者埋下的。書中歷數了歐洲殖民統治帶給非洲國家的負面遺產:

第一,專制統治的傳統,再加上膚淺的民主政治儀式。無論是英國、法國,還是比利時等歐洲殖民國家,長期統治殖民地都採用暴力高壓的專制制度;然後在殖民地走向獨立的前夕,不懷好意的引入民主政治,尤其是「歐式繁文縟節」,這種做法讓許多非洲國家獨立以後就陷入巨大的政治內亂。

第二,人造國家帶來的持續紛爭。書中指出,大多數非洲國家的邊界線,並不是原先非洲土著王國、部落的居住、政治勢力邊界,而是殖民國家劃分勢力匆忙劃定的,使得許多不同語言、政治與文化傳統的非洲族群被生硬的綁定在了一起。非洲國家獨立前,被引入了民主政治,這就使得新獨立國家不僅會陷入內部的政治紛爭,而且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也被凸顯。

第三,畸形的經濟結構,主要是嚴重依賴經濟作物生產與礦產開發,卻不重視或是缺乏能力去發展基礎性糧食作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些為歐洲殖民統治辯護的人會舉出所謂的非洲人缺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的理由——這是根本不成立的,凱文·希林頓在《非洲通史》書中詳細敘述了發展歷史要比歐洲、亞洲和美洲悠久得多的非洲文明,在數千年甚至更久時間內可以養活自己,並發展出璀璨文明的非洲人民,為啥偏偏經過了歐洲殖民統治以後,就變得不能養活自己呢?

第四,弊政遺產。《非洲通史》指出,前殖民地當局為非洲國家政府留下了兩個特別苛刻的經濟政策遺產,一是人頭稅,二是低價強制收購經濟作物,然後相對平價出口的「剪刀差」政策,這使得非洲民眾難以擺脫貧困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通史》這本書盛贊中國的非洲政策——21世紀初,中國已經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單一貿易伙伴國和投資國,在非洲的貿易和投資總額已經超過歐洲前殖民國家和美國。儘管歐洲國家和美國,以及非洲一些國家的政治勢力宣稱中國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但中國卻始終嚴格遵守不介入非洲當地政治的政策,近年來還積極加大對非洲社會民生項目的援助支持。

【延伸閱讀】
搶先預購!《施善繼詩全編》5月即將出版
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歐元之父」孟岱爾逝世
《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中國減貧人口占全球減貧人口70%
沒有硝煙的戰場:紀錄片介紹中國新疆反恐挑戰
看不見的種子戰爭:5000多家中國企業不敵一間美國孟山都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