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

By 新華社 / 2021-02-04 17:54:27 /
大陸農村
脫貧
摘要:

這張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被新華社攝影部的編輯含淚編發,被數百家網站和報紙選用。2011年,該照片獲得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獎和第21屆中國新聞獎。11年來,眾多的詢問和反饋,讓記者開始後悔當年「沒有留下那位母親的聯繫方式」,也讓周科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


這是一次11年的尋找。

2010年1月30日,當天中國進入春運的第一天。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

一位年輕的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裡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

xxx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圖/新華社,周科攝)

就是在那一天,這張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被新華社攝影部的編輯含淚編發,在當晚海量春運照片中直擊人心,被數百家網站和報紙選用。

2011年,該照片獲得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獎和第21屆中國新聞獎。

「一張震撼人心卻又讓人深思的照片!」

「肩上扛的是生活,懷裡摟的是希望。」

「當媽之後就看不得這類圖了,看了就忍不住眼淚。」

……

11年來,這張照片不斷在網絡和社交平台流傳,不斷被各大媒體引用、轉發,並成為「春運表情」。每到春運,人們總會想到這位中國母親;每逢母親節,網友便會發布這張照片來頌揚母愛。

11年來,眾多的詢問和反饋,讓記者開始後悔當年「沒有留下那位母親的聯繫方式」。在眾多網民和關注者不斷發來的相關信息裡,也讓周科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

隨著信息一點點地拼湊,照片一張張地對比,不久前,當年那位母親,輪廓越來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歲,彝族人。

2021年春節前夕,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岩鄉桃園村,圍坐在火塘旁,伴隨著跳動的火苗,周科終於結束了尋找,與11年前那名自己鏡頭裡的年輕母親相遇了。

xxx1月20日拍攝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鄉村公路。(圖/新華社,周科攝)

「一次喧鬧車站的陌生偶遇,到遠隔數千裡之外的重逢,苦苦尋找了11年的一名沒有只言片語的陌生人啊。」周科感慨,這些年自己帶著相機走過更多的陌生城市,然而,這名曾在自己鏡頭裡出現的陌生人卻成了11年的牽掛。

「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是我兒時的夢想」

見到巴木玉布木時,她笑得燦爛,看不出歲月的滄桑。與11年前照片中一樣,她盤起頭發、背著孩子迎面走來,除了略顯瘦削,依舊是那雙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

xxx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接受採訪。(圖/新華社,周科攝)

她的身後,是剛剛建好的新房,鋼筋水泥結構,結實的板材門窗。「住上這棟大雨漏不進去、寒風吹不進來的房子,小時候做夢都想。」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的巴木玉布木,童年的家在半山腰,出嫁後家在山腳下,變的是海拔,不變的是土坯房。

住進新房,巴木玉布木偶爾還會做噩夢:害怕孩子們凍醒,更擔心房子塌下來。

曾經,每到雨季,屋外大雨,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裡便是小雨。雨水落在地面不打緊,可時常會滴落在床上打濕被子,一家人都睡不了覺。臉盆放在床上接雨,一個不夠,再加另一個,還不行就用木桶……

巴木玉布木回憶,那時候家裡沒有通電,漆黑的夜裡,夫妻倆就在屋裡摸來摸去,憑著感覺找漏點接雨水。整個晚上,就這樣抱著熟睡中的孩子盼天亮。

xxx1月20日,上圖是大女兒巫其拉布木在介紹自己曾經住過的房間;下圖是她在自己的新房間整理衣物。(圖/新華社,周科攝)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屋頂的瓦片不知被翻弄了多少次,雨中的不眠之夜又過了多少回。

在未拆除的舊房前,記者推開幾塊木板拼成的房門,簡陋的木板床,補了又補的被褥。從櫃中翻出幾件黑色的彝族察爾瓦(披衫),巴木玉布木說,「這些白天當衣服穿,晚上就是被子。」她說自己偶爾去集鎮上淘衣服,2塊錢一件,也有5塊錢一件的,但家裡人很少買,「更多是別人穿舊了不要的就撿回來。」

xxx1月22日拍攝的身著彝族服飾的巴木玉布木。(圖/新華社,周科攝)

10年前,位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桃園村,苦日子並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從她家門口放眼望去,村莊周圍,一道道山梁、一級級梯田清晰可見,山上草枯葉黃。遠處,一座座大石山高聳入雲,根本望不見外面的世界。

xxx上圖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過的村莊;下圖是她現在居住的桃園村。(圖/新華社,李思佳攝)

「不外出打工,光靠幾畝地能吃飽就算不錯了。」桃園村第一書記劉劍說,「村裡土地貧瘠,不少還懸在半山腰上,播下一顆種子不見得能長出一粒糧食。要是遇上洪澇幹旱,一年的收成就沒了。」

巴木玉布木家有6畝旱地,祖上一直以種植玉米、蕎麥和土豆為主,每年的收成勉強維持一家人填飽肚子。想吃大米要到集鎮上買,但家裡根本沒有錢。2007年大女兒出生,巴木玉布木偶爾會用節省下來的零錢去買幾斤大米,與玉米粉混在一起,給女兒「加餐」長身體。

2009年,二女兒出生,嗷嗷待哺中,巴木玉布木感覺看到了自己重復的童年,她害怕孩子們會像自己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座大山。

就這樣,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出去打工!

「打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比家裡種地要強」

2010年1月30日,記者在南昌火車站拍攝的那位背負大包、懷抱嬰孩匆忙趕車的年輕的母親,正是巴木玉布木。她說,那是她結束在南昌5個月打工生涯,趕著返回大涼山老家的一幕。

她記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著大包小包,帶著女兒從住處趕到南昌火車站,再乘坐兩天一夜的火車抵達成都。在成都,她花了15元錢在一家小旅館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個小時的火車抵達越西縣,從縣城回到大涼山的家裡,已是深夜。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兩夜。

如今,從南昌坐高鐵到成都,最快只需要8個多小時,而從成都乘火車到越西,6個多小時就能抵達。

xxx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們在家門口。(圖/新華社,周科攝)

記者翻開那張曾震撼人心的「春運表情」照時,巴木玉布木驚訝又感慨。她告訴記者,當年自己背包中裝滿被子、衣物,手拎的雙肩包裡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濕。她說,那一次,自己背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幫忙。

10餘年過去了,中國的長足進步其實從旅客行李背囊的變化都能看出來。如今在車站碼頭,已經很難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滿荷大包小包這樣的「經典鏡頭」了。

在巴木玉布木的記憶裡,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涼山,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南昌一家燒磚廠搬磚。

「磚廠打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不多,但比家裡種地要強。」巴木玉布木說,白天上班,她就背著女兒一起搬運石磚。女兒在肩頭睡著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邊幹活一邊看著她。

巴木玉布木沒念過一天書,更不會講普通話,連火車票也是同村人代買。霓虹燈下的招牌、路邊的標識等,周邊的一切對她來說都視而不見。在磚廠,她的活動範圍很小,除了上班、帶孩子和睡覺,磚廠就是她的全部。

巴木玉布木告訴記者,自己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過的。山下雖然有學校,但山高坡陡,下山的路要走上兩個小時。像當地女孩子沒有上學的習俗一樣,巴木玉布木從沒走進過學校。

xxx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們行走在集鎮上。(圖/新華社,周科攝)

童年的大多時光,放牛,照顧弟妹,日出日落,每天恆定。對於巴木玉布木來說,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等著父母幹活歸來。再大些,她便加入其中,學著種地。

初到南昌,巴木玉布木一邊搬磚,一邊練習普通話,努力融入陌生的社會。

此前,她從沒見過奶粉和尿布。外面的世界,對巴木玉布木來說總是很新鮮。

在磚廠打工期間,巴木玉布木最頭疼的事是二女兒經常生病。在老家遇到這種情況,她會帶孩子去鎮上醫院看病。但隻身在外,她不知道醫院怎麼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

「那張照片,正是我帶二女兒回家的時候。」巴木玉布木說。

不幸的是,二女兒回家後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自此,她再也沒有外出打工。2011年,她的第三個孩子在出生後10天也不幸離世。

「那個年代,桃園村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馬車,醫療條件非常落後,不少孕婦都是在家裡生產,小孩子生病很難得到及時救治。」巴木玉布木說。

xxx1月22日拍攝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鄉村公路。(圖/新華社,李思佳攝)

「無論生活有多難,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正當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時候,村幹部反覆提及的「精準精準扶貧」讓夫妻倆看到了希望。

起初,巴木玉布木並不懂什麼叫精準扶貧。但她看到,桃園村的土地上「長」出了許多煙葉大棚,不少村民忙前忙後。

從幾畝地試種,到大面積鋪開,桃園村一改往年習慣,開始種植煙葉、果樹等經濟作物。

巴木玉布木一打聽,一畝煙葉能掙好幾千塊錢,這不比在外打工差。於是,她與丈夫把家裡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煙葉。

第一年,因技術不好、經驗不足,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但他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第二年,扶貧幹部上門摸底,送來一張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聯繫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為扶貧對像。

xxx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脫貧材料。(圖/新華社,周科攝)

隨後,從縣級聯繫領導到駐村農技員,再到具體幫扶責任人,大家為巴木玉布木搭建了脫貧平台。對口幫扶幹部劉勇,隔三岔五往巴木玉布木家裡跑,將煙葉苗送到田間地頭、協調技術員手把手指導……

通過學習,巴木玉布木夫婦種植的煙葉產量成倍增加,年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6畝增加到15畝。

與此同時,巴木玉布木還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石頭縫中辟出一塊塊試種地。她高興地看到,煙葉從半山腰的石頭堆裡露出頭來。

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工資性收入3萬元、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7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xxx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們行走在村裡修建好的水泥路上。(圖/新華社,周科攝)

作為扶貧對像,巴木玉布木2018年獲得國家4萬元的建房補貼,她自籌7萬元在宅基地旁蓋起了一棟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三室一廳的房屋粉刷一新,幹淨明亮,還貼上了地板磚,電飯煲、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齊全。按照彝族風俗,新居落成,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巴木玉布木夫婦一口氣宰了兩頭牛。

依照國家政策,巴木玉布木還享受到醫療和教育方面的資助。2013年以來,她又生育了三個孩子,全部在縣城醫院免費出生。目前,大女兒巫其拉布木上初一,次女王雪醫讀小學一年級,兒子巫其布吉上幼兒園。

xxx大女兒巫其拉布木(左)、次女王雪醫(中)、兒子巫其布吉分別在學校的畫面。(圖/新華社,周科攝)

幾個孩子很懂事,尤其是次女王雪醫,成績優異,還當上了班長。每當村民誇獎女兒,巴木玉布木總是咧開了嘴。

記者了解到,作為越西縣北部的一所初級中學,新民中學學生人數已從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現在的2425人,其中女學生比例由15%增長到51%。在國家的援建下,學校不僅新建了幾棟教學樓,還正在動工建設一個標准的運動場。

xxx1月22日,上圖是巫其拉布木就讀的越西縣新民中學;下圖是該校正在建設的足球場。(圖/新華社,李思佳攝)

2018年,桃園村修建了鄉村公路,電力、通信、自來水都通了,村口常遭水衝毀的那座小橋也修葺一新。曾經的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走在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上,桃園村孩子們的上學路已經縮短到十幾分鐘。

xxx1月22日,大女兒巫其拉布木在學校課堂上。(圖/新華社,周科攝)

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巴木玉布木夫婦還利用農閑時節外出打工。如今,頓頓都有大米飯,有蔬菜也有肉吃。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巴木玉布木說,「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平平安安。無論是生活的貧困,還是遭遇的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看著巴木玉布木甜美的笑容,記者已然看到了11年前鏡頭裡年輕母親篤定的目光。

xxx1月21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左)和巴木玉布木的合影。(圖/新華社,李思佳攝)

【延伸閱讀】
拜登禁稱「武漢肺炎」 狠打綠營官員歧視嘴
全球疫苗分配不均 低收入國人民今年無望接種
大陸扶貧劇爆紅!衛星告訴你真實的《山海情》是什麼樣
確診差點死在武漢 被大陸各單位緊急救回的台灣人
疫苗的政治》藥廠專利與全民健康的悖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