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台灣青年跨海奔陸打拚
有一群台灣年輕人,跨過淺淺的台灣海峽,在大陸踩下奮鬥足跡,展開火熱青春。有人在大陸實現靠音樂工作的夢想、有人從「愣頭青」變成「過來人」、有人赴武漢求學,現在希望畢業後留在大陸就業。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大陸20個省市已批准設立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累計逾萬名台灣青年在基地和示範點實習就業創業。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 兩位台灣人的海峽論壇「心語」
‧ 福建:台人登陸第一家園
‧ 兩岸民間交流邁入「雲時代」
‧ 台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
‧ 兩岸公益人的「跨海守望」
第十二屆「重慶·台灣週」聚焦兩岸融合發展
第十二屆「重慶·台灣週」21日在重慶開幕,本屆台灣週以「攜手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600餘名海峽兩岸嘉賓通過線上和線下參會的方式,共同探討兩岸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涉及經貿交流、文化體育學術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今,「重慶·台灣週」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十一屆,前十一屆活動共簽約專案161個,簽約金額197.392億美元,實際落地專案97個,專案合同金額67.83億美元。
【犇報社評】國民黨黨團提油救火,國共互信蕩然無存
民進黨的表態,可以說是美國老大哥意志的體現,其目的在於避免被迫陷入台海戰爭的困局。沒想到,國民黨黨團見獵心喜的提出「復交」和「協防」兩項決議案向美國傾斜,自以為是釜底抽薪,可以將民進黨逼上死角,暴露其兩岸政策的虛妄。但其實是提油救火,反過頭來為民進黨「聯美抗中」路線背書,讓兩岸關係喪失緩衝,將自己僅存的家底揮霍殆盡。
「登陸」讓青春更精彩——台青廖劭桓
來自台灣桃園的廖劭桓畢業於台北大學,2018年大學畢業後毅然走出「小確幸」,自加壓力到大陸「闖天下」。來之前還有點緊張的廖劭桓,到昆山後發現這裡「非常熟悉」:台資工廠、台灣菜館、台資銀行,甚至問個路都能碰到台灣老鄉,一切都讓他有種回家的感覺。
麻糬夫婦的海峽情緣
林發偉將做好的一盤麻糬遞過來,妻子魏金燕分裝好,擺入櫥窗。這家福州鬧市裡的「兩岸夫妻店」生意紅火。多年前,福州女孩魏金燕去台灣探親,與在糕點店工作的台灣青年林發偉相識相戀。魏金燕返榕後,兩人開始了跨越海峽的七年「異地戀」。每年,林發偉都來大陸三四趟,看望魏金燕和她的家人,每次總會帶台灣小吃作伴手禮,麻糬必在其中。
台企提供職缺助力扶貧
蘇現佳是廣西人,曾常年在外地打零工。4年前,經扶貧幹部介紹,他來到平果超能電子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為照顧貧困員工,該公司給每位貧困戶的月工資額外增加300元人民幣,並積極為單身員工申請廉租房,組織相親聯誼活動。近年來,廣西台企立足自身特點,主動融入大陸扶貧事業。目前有6家台資企業被授予「就業扶貧車間」稱號,共吸納近千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楊惠姍的「上海琉璃工房」 為世界玻璃藝術「走近」中國搭座橋
《楊惠姍的蘭花》由台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和英國玻璃藝術家科林•里德連袂創作,分別在上海和倫敦完成。9 月5日,這件作品「合體」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成為《玻璃時代的一縷光》英倫窯鑄玻璃藝術聯合展的點睛之作。借助這件作品和這個展覽,台灣文化界知名人士楊惠姍、張毅再次表達了為世界玻璃藝術「走近」中國搭橋的意願。
台商甘肅扶貧記:火龍果大棚
張碩元來自台灣桃園。1997年,三十出頭的他來到大陸從事速食業,抓住機遇很快站穩腳跟,用20多年時間打拼出一片天地。但去年底,張碩元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和藍贊登、謝文盛等台商來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種植火龍果。當時,他們在古浪縣進行投資考察,第一次瞭解到八步沙林場三代人接力與風沙搏鬥的故事。「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治沙精神讓他們感動,並回想起早年創業的光景。
中秋兩岸共點燈
2020海峽兩岸中秋燈會將於9月28日至10月28日在昆山舉行,醫護人員可免票賞燈。燈會期間,兩岸文化交流融合與互動活動同步開展。包括「昆山媽祖杯」海峽兩岸青年花燈設計比賽、匯聚兩岸兒少繪畫比賽、媽祖杯壘球邀請賽及兩岸民俗文化交流演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