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大陸共同成長 台灣樂器產業群聚漳州
「我們是和大陸共同成長。」公司總經理呂孟哲坦言,和父親在漳州奮鬥的27年裡,公司「由家業到企業,由企業到產業」,背後離不開大陸發展帶來的紅利。在呂孟哲看來,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始終是工人。如今企業車間裡,不乏工作25年以上的工人,其中有在廠裡相識相知的「夫妻檔」,有並肩打拼的兩代人。
「寫在人間」的呂正惠和台灣統一之思
回到呂正惠個人的經歷,我卻發現,那個統派之所以成為統派,而且在壓力最大、最沒希望的時候,依然是堅定統派的緣由,並不是未來的希望和曙光,反而是過去的歷史和感情。這個豐富的「中國史觀」一旦奠定下來,則「中國情感」愈益深厚,而台灣同胞對自身及歷史的理解也才清楚明晰,內含著一個豐富的、容納了本土和自我的「中國史觀」。
上海「雲聘會」助力台生就業
為期一個月的專場雲聘會啟動首日,150多家企業發佈的崗位需求總數超過2000個。截至當日7月16時,包括多位台港澳僑學子在內,已有200多位大學生向企業投遞了簡歷,應聘者與企業線上交流資訊超過250次。
昆山「渾身解術」對台招才
近日,海峽兩岸(昆山)人才交流合作大會舉行,江蘇昆山推出一系列對台招才實惠。台灣電電公會大陸首席代表顏素秋說,昆山推出一批創新舉措和惠企政策,吸引了大批台灣知名企業來到昆山投資,落地發展。
台美關係歷史性的一刻?根本只是親美反共的老調重彈
美國是當前全球防疫最糟糕的地方,在這時候靠疫情強化美台夥伴關係,是不是把台灣民眾當塑膠?更可悲的是,可笑荒唐的台美關係不過是歷史重演。台灣經歷被美國拋棄的過程後,美國把台灣作為以台制中的棋子的手段再清楚不過。但民進黨政府仍毫無保留站隊美國,這不僅是重回過去親美反共的兩岸對抗老路,更是作賤台灣,讓台灣自甘墮落成為砲灰角色。
「四島經貿文化旅遊圈」:福建東山見證兩岸交流
碼頭喧鬧,漁港繁忙,30多年歷史的東山港興碼頭,在海風吹拂下略顯滄桑卻不掩其活力。在距其3公里處,面積5萬平方米的5000噸級新碼頭正逐漸成形,今年年底竣工後,它將對接大型船舶和對台直航的需求。位於東山銅陵鎮的台輪停泊點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大陸最早設立的停泊點之一。
昆山台灣人手繪「精神家園」
一草一木皆為畫,一山一水盡是情。「筆墨傳情•藝術連心」台商家屬書畫展正在江蘇昆山舉行,168幅題材豐富、風格迥異的台商家屬書畫新作,或抒情花鳥,或寄情山水,或寫意人物,用筆墨傳遞對昆山的熱愛,用藝術表達對未來的追求。
台灣經濟年中表現「打臉」民進黨「經濟脫中」政策
民進黨政府推行「政治抗中」「文化去中」的同時,處心積慮操弄「經濟脫中」,今年更企圖「趁疫脫鉤」。台灣多項有關經濟的年中統計出爐,民進黨政府違背經濟規律的倒行逆施被事實重重「打臉」。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兩岸經貿的亮眼表現更反映出兩岸經貿的緊密結合度和產業互補的強勁韌性。這種客觀經濟規律,並非個別政黨和政客可以改變的。
陸媒新華社蓋棺論定李登輝
7月30日,李登輝病亡。對此,陸媒做出評論,對李登輝作出蓋棺論定。文中指出李登輝至死未能實現「建立台灣人的國家」之迷夢,但其所作所為對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人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造成極大戕害,貽害當代、禍及子孫,其惡劣影響可能需幾代人努力才能消除。
廈門人都在講台語?從方言窺探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
現在台灣的許多青年跑到廈門來,會奇怪為什麼廈門人人會講台灣話?他們不知道閩南語是福建的移民帶到台灣的。台灣3/4的人講閩南語,分為泉州腔和漳州腔,另外客家話占了1/4。漢語隨著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隨之流失,但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完全洗刷掉漢語的古老意涵,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尤其是在方言裡,從而使我們得以對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